APP下载

清史教学中的西方学者若干观点商榷

2017-08-18程秀金

科教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历史学

程秀金

摘要 在清史教学之中,近年来引入西方最近研究成果,逐渐对于清史教学有着三种解释框架,从而某种程度上补正我们在开展清史教学之时,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中原中心论”和“汉本位”的史观局限。但西方学者在利用各种社会学科理论开展清史研究之时,往往忽视有别于西方的历史经验。这些务必在课堂讲学或是课余辅导之时,要加以保持注意。

关键词 清史教学 西方中心主义史观 历史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29

在中国史教学之中,清朝作为最后的大一统王朝,备受关注。这是不仅是由于它是离我们最近的王朝,而且其史料卷帙浩繁。其中除了汉文之外,满文、蒙古文、藏文、察哈台文等民族语文史料也是蔚然大观。无论就清代史料的数量还是语种而言,都比此前任何朝代都要丰富。在西方学界,启蒙时代思想家黑格尔的观点一百多年来一直大行其道。他认为历史是线性发展的进步进程,与不断前进的西方相比,中国不过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而已。黑格尔的观点为西方中心主义史观奠定了思想基础,西方史学家大多将其观点奉为圭臬,认为与西方相比,中国作为东方专制国家,只有在西方的推进之下才能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因此在西方国家各个大学之中,一般将中国历史置于东亚系或东方系,而认为中国直到近代只与西方发生联系的时期才算有历史,才能被列入历史系教学研究范畴,即晚明以降,主要是清代。由此,在西方中国史研究之中,清史一直是显学。近年来在国内清史教学课堂之中,从西方,尤其是美国学者引入越来越多的学术观点,他们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清朝。这不仅对开拓学生视野,结合多语种史料对于同一问题的阐述,深化知识结构,促进清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入,有着积极的教学作用。

1清史教学的三种课堂教学解读视角

现将历史系学生所接触的清史研究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课堂解释框架。

第一种课堂解说框架是以耳熟能详的中国王朝史为基础,即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元明清,强调中国历朝历代变迁连续性,清承明制,即中原王朝视角。这在清史教学之中,一直是传统的且占有主导地位的观点。

第二种课堂解说框架是以内亚草原视角来解释清朝崛起和开疆扩土。这种视角被狄宇宙(DiCosmo)加以系统理论化。内亚草原帝国模式被狄宇宙加以系统理论化。他认为,内亚游牧民对于定居社会所采取的贸易一袭扰模式(Tradeor Raid The-ory)释放出巨大的动能,由此奠定了内亚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中的中心地位。他根据内亚历史的周期性从游牧政体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提炼出4种不同的政权形态。首先是以匈奴(公元前209年一公元前60年)为典型的纳贡帝国(Tribute Empires,公元前209年一公元551年)阶段,这时候游牧政体的健康运转依赖于它持续从定居文明(如中原汉地)或其它游牧部落榨取资源作为贡赋的能力,不过这种奇特的机制也会因进贡国家和部落的反抗而变得非常脆弱,从而导致帝国政治结构的解体。紧随其后的就是贸易一纳贡帝国(Trade-tribute Empires,551-907年)阶段。在此阶段游牧政体不仅继续采用勒索贡赋的体制,而且还广泛参与长途或地区贸易。这一周期的主要政体就是前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公元552-630年,公元680-745年)、回鹘汗国(公元744-840年)。特别是就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而言,远程中介贸易作为收入的来源与收取贡赋同等重要,这是通过与中亚商人的紧密联系而发展起来的。这种联系也促进了宗教传播,例如佛教、祆教和景教传到突厥汗国,摩尼教传到回鹘汗国。不过这些政体的基石也很脆弱,因为它们也要依赖有能力索取歲贡和维持贸易控制。第三周期就是进入二元行政管理帝国(Dual-administration Empires,公元907-1259年)阶段,游牧政体掌握了有关农业社会的足够知识和行政管理方法,从而能直接统治定居地区,使得索取贡礼的重要性降低,而更倾向于直接征服和管理。这种类型很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契丹辽朝(公元907-1125年)、女真金朝(公元1115-1234年),很大程度上在蒙古人统治时期得到重现。辽和金大体上建立了分别管理定居和游牧人口的体制。不过成吉思汗统治下的蒙古帝国起初建立的体制更接近贸易一纳贡类型,直到窝阔台统治时期,随着回鹘和其他内亚人在其统治中占据显赫的角色之时,才逐渐转变为征服和直接管理。向直接收税帝国(Direct taxation Empires,公元1260-1796年)的阶段转变致使游牧帝国不再依赖索贡,而是从被征服地区(主要是定居社会)榨取资源。蒙古统治转型的最后一步是形成一种新的管理类型,可见于忽必烈征服南宋(1279年)以及旭烈兀征服波斯后建立的伊利汗国。成吉思汗在中国、伊朗和中亚的继承人们都非常重视控制和贸易。游牧政权倾向于越来越仰仗直接统治和剥削定居社会地区的这种趋势。这种类型也体现在西方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奥斯曼帝国以及东方的清帝国。由此他将清朝直到乾隆于1799年过世为止认定为内亚草原帝国演变的最高政体形态。

第三种课堂解说框架是以世界史视角为基础,基于“欧亚类似论”(Eurasian Similarity Thesis,简称为EST),将中国纳入早期现代世界(Early Modem World),通过辽阔的海上交往联系,在欧亚大陆沿海地区推动白银等贸易商品、技术(热兵器等)、食用作物(玉米,烟草,马铃薯等)、人员流动(传教士等)以及某些思想之传播流动的世界体系之中来加以考察,表现在根据清廷重用传教士,绘制新式地图,图述民族志以及边疆管辖方式等方面,这些都媲美于沙俄帝国、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从而将清朝列入早期现代帝国行列。其代表学者是濮德培(Pet-erC.Perdue)等人。濮德培指出:“一旦摆脱民族主义的元叙事(metanarrative),我们也可将清朝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帝国的形成加以比较,清帝国遵循着与早期现代世界其它海洋和大陆帝国相联系的模式,因而更像一个殖民帝国。”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在主张清朝是内亚草原帝国或早期现代帝国的学者之中,却有人甚至某种程度上提出清朝不属于中国传统王朝的观点。其实对于清朝是否代表中国的观点,已早有定论。在清朝初年的康熙年问爆发的“礼仪之争”,就反映出清帝以中华王朝文化为本位,对于罗马教廷认为中国儒家的祭孔及祖先崇拜违背天主教教义的说法,康熙帝加以驳斥:“览此告示,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况西洋人等,无一通汉书者,说言议论,令人可笑者多。”

2结语

西方学者在清史研究之时,往往能够利用汉文,满文,蒙文,察哈台文、藏文以及域外其他语文材料,从世界史或内亚史视角来审视清朝,这在某种程度上补正我们在开展清史教学之时,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中原中心论”和“汉本位”的史观局限。但如果刻意标新立异地将清朝的“内亚性”或“欧亚近似性”过度放大,进而提出清朝并非中国王朝的观点,那就会本末倒置,滑天下之大稽。西方学者擅长利用各种社会学科理论开展清史研究,但由于一些理论根植于西方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烙印,他们在清史研究中运用这些“普世性”的研究理论之时,有时忽视有别于西方的历史经验。由此,我们清史教学工作者们在课堂讲学或是课余辅导之时,要对于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在鼓励他们学习包括海外的清史研究成果,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学术思辨能力,对于舶来学术观点要批判性加以吸收。

猜你喜欢

历史学
“课堂练笔”巧运用,提升历史学考复习效率
大众文化背景下史学娱乐化倾向探微
大众文化背景下史学娱乐化倾向探微
论关于西方音乐史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学本科教育改革初探
历史微故事的选取原则以及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透过历史学的尘埃看中医
近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