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北行日录》为核心分析楼钥使金文献

2017-08-18王晓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7期

王晓峰

内容摘要:楼钥的《北行日录》详细记载了出使金朝的行程见闻,在此过程中偶有诗作,其情感内涵丰富已超出普通的紀行之作。本文就《北行日录》为核心,拟对楼钥的使金文献作一初步审视和探讨。

关键词:楼钥 使金文献 北行日录

楼钥(1137~1213),字大防,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人,“四明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之玄孙,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任温州教授、翰林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等。隆兴元年,应试南宫,考官胡铨阅其辞艺赞为“翰林之才”,因犯哲宗讳,被赐末等,在人奏言下得以任教官,后调温州教授,但待阙达七年之久。乾道五年十月九日,楼钥舅父汪大猷充贺正使,出于对外甥的照顾和提携,楼钥被任命为书状官,随使金团出使北朝金国,以贺正旦。他沿途留心观察、详细记录,最终留下了极具价值的使金文献《北行日录》。

一、内容概述

《北行日录》共2卷,以日记体例记事,遵照黄庭坚《宜州乙酉家乘》“先书时日,次记阴晴,后写事实,始终如一,固定不变”1的格式,详细记载了时日、干支和天气状况。他从处州出发,过临安,经金国的南京路、大名府路等,抵达金国都城燕京,随后返程至临安。此次北行对于楼钥,实为平生重要之经历,在敌国故土的见闻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精神世界。整个行程漫长紧迫,但记叙详细,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水雅行

身负出使金国使命的楼钥并没有失去山林之趣,反而他的山水记游之笔成为他整个行记的特色。《北行日录》从接到任命和启程写起,楼钥在辞别二亲后,过缙云县、道经放生潭时记下了首次游览:

山水秀发,策杖纵观。……石头有如杖如履如瓮如舟者,皆以侯名。双头岩、白岩、乌岩皆奇伟。……回顾南岸,石笋森列,有亭翼然。……路转山回,已见独峰。大松夹立,清溪映带。眇视林间,有巨石屹据如雪。…真使人忘归也。2

楼钥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路经的放生潭、独峰等山水景物及其特征在日记中徐徐道来,于变换中领略山水之美。“纵观”、“回顾”、“眇视”,观察视角不同,景致则不同。整篇日记文质精美,画面感极强,更像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山水游记,这一过程中楼钥仿佛置身事外,与景物融为一体,俨然室外之人而与政治无关。用简短的日记体例容纳细腻的景物描写,对比在敌国对景色的一笔勾勒,可见楼钥对本国山水土地的热爱。

(二)古迹沿革

进入金国境内后,楼钥得以见到许多故土的历史遗迹。据统计,《北行日录》中出现的古迹达四十余处3,如徐城、宁陵县等。楼钥对于故土的掌故十分熟悉,这不仅值得怀想,更值得铭记。又如名胜古迹“有虹桥跨汴,甚雄,政和中造。今两傍筑小土墙,且弊损不可行”4,汴梁乃北宋统治的中心地区,原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如今弊损不堪,与《东京梦华录》中描写的繁盛喜乐场景相去甚远。其中楼钥在十二月一日的日记中写道:“两岸皆奇石,近灵璧,东岸尤多,皆宣、政花石纲所遗也。虞姬墓在西岸荒草中,横安二石板,相去尺馀。……淮北荒凉特甚”5,“奇石”指的是宋徽宗时的花石纲,运送奇异怪石以满足皇帝的喜好,所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巨,“流毒州县者达二十年”,导致国家内虚、百姓贫乏,随后他题了《灵壁道傍怪石》一诗,其中几句写道:“长安东风万岁山,搜抉珍怪穷人间。……干戈动地胡尘飞,坐使奇材成弃物。……只今零落荒草中,万古凄凉有遗恨。 木人漂漂不如土,坐阅兴亡知几许”6,“兹山”乃开封万岁山,为宋徽宗骄奢淫逸、搜刮真怪穷人间之后建成,干戈舞动、胡尘北来,奇石变为废物,讽刺统治阶级的荒唐行径。全诗以“石”参见兴亡,历史的苍凉厚重依然留存在遗石中,可谓见一物而思绪万千。

除人文景观变迁外,自然之景也变化良多。楼钥笔下的汴水断流、河岸决堤、泥沙淤积等,又有荒墓枯冢、杂草丛生,满目疮痍,使人不忍卒读。原本沿途景物为楼钥平生所未见,相比于初次见到本国景物时表现出的惊奇喜爱,当面对故土、敌国则更像是重走旧路,只不过已是沧海桑田。

(三)社会生活

金朝南京,即北宋东京,楼钥一行到此所见“路颇迂回,古塚相望,发掘无遗”,进城后“城里亦凋残。……寺上清储祥宫颓毁已甚,……又有乐将军庙,颓垣满目”7;至相州,人烟繁盛,过丰乐镇见到居民颇多,“土地平旷膏沃,桑枣相望”8,越靠近金朝中都经济越发达,楼钥解释道:“虏人浚民膏血以实巢穴,府库多在上京诸处。故河南之民甚贫,钱亦益少”9,可见金朝的掠夺是造成靠近南宋疆界人民贫穷的直接原因,与之相反,金朝将燕京五百里划为御围场,不容许民间采捕。

北方故土沦陷,路途中所遇遗民众多,楼钥也对他们的言行进行了记录。入东京城时,有“戴白之老多叹息掩泣,或指副使曰‘此必宣和中官员也”10,其情甚悲,闻之落泪;又遇倾诉衷肠的,说“遇王师不甚尽力,往往一战而散……指日以望南兵之来”,遗民思汉之心甚切,而楼钥素有恢复之志,录此话语更像是说给统治者听的。

此外,服饰饮食的异族化也呈现由南及北程度加深的趋势。十二月九日,在东京,“有耆婆,服饰甚异”,至固城镇,“人物衣装有非河北比,男子多露头,妇人多耆婆”;至于饮食,可谓繁杂,其不仅有本民族的特色,还深受原辽地、宋地民俗的影响,如“先汤后茶”、“茶食”等。服饰、饮食都属民俗范畴,而民俗又往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内在气质,从他对把车人用衣冠分辨华夷的赞赏可以看出:这样的民族融合趋势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四)政治军事

宋朝积弱在于兵事,兵事不振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崇文抑武”的政策。楼钥深知军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为了能给国家军事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他详细地记录了途中所见的金国军情及相关政治法令。途中听老父讲“女婿戍边十年不归,苦于久役”,又听有人说“新制,大定十年为始,凡物力五十贯者招一军,不及五十贯者率数户共之下至一二千者,亦不免。每一军费八十缗,纳钱于官,以供军费……有张千户者,向来率其人战符离,一败止存数人,坐此,除籍为民”11,说明金朝兵役以物力多少来计算,长期战争导致服役时间极长,同时军法惩处严厉;在安肃军南城,楼钥目睹了该城的坚固,南门、北门、雄威营等军事要地,对此给予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在政治法令方面,金朝官员由汉族、契丹、女直组成,省部文移,官司牓示,各用其字,吏事、教学方面都如此。回程途中至赵州,见“书上有芦席裹一人,云是强寇李住儿……挑脊筋挂树上,死矣。直候支到赏给,方取下埋殡”12,一方面说明金朝社会不安定,另一方面法令之严酷可见一斑。另外,曾经的富庶家族被任命为闲粮官,却遭敌人役使,毫无社会地位且没有俸禄,曾经的亲事官每月得钱粮少、不堪重役,,又有承应人马校尉“一坐二十年不调,非钱不行也……若有亏欠,至鬻妻子以偿亦不恤”13,自叹与奴隶一等。可见,在金朝异族的统治下,故土百姓的政治地位极低,生活苦不堪言。

(五)交聘禮仪

华夏为礼仪之邦,礼仪关乎着国家尊严。楼钥的使命是贺正旦,正月初一拜两宫、参与宴会,“讫事凡五十七拜,五次舞蹈,二十五拜”14,又经“劝酒”、“致语”、“谢恩”等礼节,其中“进御酒时却不起立,余皆如本朝之仪”、“或云皆本朝故物”、“乐人大率学本朝”等细节可以看出金朝礼节深受南宋文化影响,同时嘲笑“(乐人)装束甚异,乐声焦急,歌曲几如哀挽”的怪状,这是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对于文人出身的楼钥来说足以引以为豪。

楼钥的这次出使活动,大大增强了他对金朝的认识:既对敌国的社会民情有了直接了解,即中原故土的百姓生活艰辛,盼望王师北上;又对金朝的实力有了更深的评估,即金朝军事实力强劲,法令极严,军事要塞兵力部署得当、防御体系完备,若有收复之志不可轻敌。他在《论恢复》一文中写道:“国家之大者莫先于恢复之计,君臣之间,所当朝夕以谋之,而在天者有数存焉,不可以强为也。……以至欲图外攘,必先务内修,则政事日以举;欲谋西北,先保东南,则邦本日以固。……边防以修,军政以严,如此则迟以岁月,虽甲兵未动,版图未归,而恢复之计成矣”15,冷静的政治分析和军事实力的判断,让楼钥做出了先修内而后图北的政治选择,这是一种高见,比之后未经充足准备、草草北伐的韩侂胄目光长远多了。

二、出使心态

(一)大汉族主义

古代封建统治者建立起来的朝贡体系在宋代进一步完备,在“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16下各藩属国对南宋的进贡无疑大大加强了当时士人的信心,宋朝同历代王朝一样,以“中原正统”自居,强调“华夷之防”,视其他民族为“蛮夷”,大汉族主义在内心根深蒂固。楼钥在《北行日录》中写道:

真定在春秋时属鲜虞国,为晋所灭。战国属赵,汉为恒山郡。文帝改常山,本中山国之东垣。陈豨将赵利守此,高帝攻拔之,改曰真定。元和改镇州,五代改曰真定府,唐叛将李宝臣、王武俊、王廷凑等皆据此。17

当时真定已属于金国国土,楼钥在此用文字将历史重新翻出,在充满怀旧之感的同时,也是为了显示历史的传承性和南宋政权的正统性,自然认为其他各国理应向南宋进贡、纳贡。现实却是强大的金国在政治军事上咄咄逼人,南宋在多方面采取守势,先称臣后以叔礼待之。即便如此,楼钥依然用“虏人”、“虏法”等称之,以示对金政权的不屑和蔑视。

(二)家人之思

《北行日录》中楼钥共发家书十一封,平均十三天左右一封,与其他使金文献如范成大的《揽辔录》极为不同,这种较高的发书频率反映出他出使途中对家的思念。第一封家书发于游观山水之后,录所题仙都二诗寄仲兄,每过一城或经一地总会有家书发出递达亲庭,将所见所闻告知亲人。有些与出使同时发生的事情并未在日记中出现,如《腊月二十五日大人生朝》:

去年沙岸倚归舟,今日驱车古涿州。彩服难陪莱子戏,巴词应付雪儿讴。客途行及五千里,寿宴须开十二楼。南望飞云天样远,太行山外久凝眸。18

楼钥因出使在外,无法为父亲祝寿,因此想象父亲寿宴场景,写下了这首诗,可以看出楼钥时时刻刻牵挂着家人。在顺利完成出使使命后,楼钥写下《初出燕山》一诗,“都缘人意乐,便觉马蹄轻”,可见他对归程的喜悦之情。《北行日录》最后写道“先行还家,拜二亲灯下。上下无恙,欢声相闻,喜可知也”19,在阔别一百多日后再次相见,他的兴奋可想而知。

(三)忧患意识和恢复之志

良好的家风和系统的儒家教育对于楼钥经世济民情怀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宋代士人)大都富有对政治、社会的关注热情,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于经世济时的功业建树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20,楼钥也不例外。北行途中,楼钥详细记录了金国各方面的现状,体会的是强于普通人的故国沦丧之痛。行途中,有老者以手加额而拜,又有老妪言见大宋人死也甘心,遗民对于大宋的眷恋既让感动又让人感到心酸,其背后是随着年月的流逝,其故国记忆的衰退,加之旧时亭台楼榭等故迹的损毁、自南渐北胡化的加深,楼钥为此深感忧患,他在《灵壁道中》写道:

古汴微流绝,馀民尚孑遗。高丘祠汉祖,荒草葬虞姬。

垓下空陈迹,鸿沟怆近时。膏腴满荆棘,伤甚黍离离。21

诗中借汉高祖和项羽的故事,写江山易主和黍离之悲,忧国伤时,在深沉的感慨中,蕴涵着对南宋偏安一隅的忧伤和无奈。另一首《北行雪中渡淮》写于北上渡淮河之时,“坐令和气三边满,便觉胡尘万里收”,临将进入敌国领土,即便和平大势已定,也难阻抗金恢复之志的油然生发。

三、结语

使金文献是使臣在出使途中写成,记载的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事,这种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可信度,是研究当时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楼钥《北行日录》的内容涵盖了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对于它的研究能够窥见一些史书记载不详的史实,起到补史证史的作用。这既能为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作出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又能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其价值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第457页。

2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二〇八三页。

3 张树峰,《范成大使金诗文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哲学与人文科学辑),2011年第51期。

4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092页。

5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090页。

6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11页。

7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093页。

8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099页。

9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094页。

10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093页。

11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096页。

12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116页。

13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099页。

14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二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111页。

15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二十〇,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403、404页。

16 喻常森,《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17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102页。

18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143页。

19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一百二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124页。

20 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第14頁。

21 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楼钥集》卷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142页。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