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
2017-08-17杨春宇
杨春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不断深入与推广,初中语文学科送别诗阅读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但现阶段,有多项教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不重视、学生课堂表达机会较少且并未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等多种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乐观。所以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教学中需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建构自主空间,陶冶情操,增强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初中语文学科的送别诗歌中,大部分诗歌内容均为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客观现实的景物描写,以传递自己的情感风格,故学生对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学习需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力,并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或字,将各个片段、分散的语言模块组合起来,于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完整的画面,以增强自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其课堂学习有效性。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来讲,这首诗歌语言优美,不仅描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且还蕴含着“大风雪中送别挚友”的深厚情谊,整首诗歌意境独特,感情浓烈。在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和鉴赏,引导其体会该送别诗中所传达出的“送别友人的情感”与“安慰鼓励”的信息。待班级学生领悟诗歌大意之后,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开展课堂阅读教学,通过语言分析描绘出一幅包含有“北风”、“大雪”、“送别”等景物或人物活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对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同身受,以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一般来讲,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课堂学习经验较少,对于语文学科中古代诗歌的课堂学习难度较大,自学效果不佳。故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需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依据教材中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初中学校的语文学科送别诗阅读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在送别诗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诗歌内容使用激励人心的教学语言或语音朗读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使班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最终达到教学目标。②教师可以教材中的诗歌内容为基础,充分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班级学生展示景物图片,并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同时伴以教师富有感情的课堂朗读,为学生营造一种独特的学习意境,为其提供知识建构的空间,增强其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连续性。③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需根据班级中每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其实施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若班级中有些学生情况特殊,教师需给予其特殊教育,创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另外,教师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其分为各个小组,指导其展开课堂互动交流,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均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关注,不仅导致班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还会影响其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审美起点,并积极联系现实生活,以增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的阅读教学中,该首诗歌中通过“单车”、“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多个古文词汇描述出了一幅边塞景象,用词准确,语言精练。但是对于许多初中学生来讲,由于其缺乏观赏經历,生活经验不足,单凭诗歌语言很难理解诗歌内容,学习难度较大。此种情况下,教师可充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其自身的审美起点,让学生多回忆以往的旅游经历或在电视、网络中看到的大漠风光,并将其与本节课诗歌内容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一些与“送别”有关的古代诗歌,使其潜移默化了解该类诗歌的写作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渐消除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提高教学有效性。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需重视并树立建构主义教学观,依据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同时还需关注学生的审美起点,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