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朗读者》的剪辑风格
2017-08-17吴琼
吴琼
摘 要:一个节目的内涵和风格,需要由前期充分的策划、主题人物的确定、内容的筛选来决定,并最终通过剪辑来实现。《朗读者》做为2017年春季央视推出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其鲜明的风格为综艺节目带来一股清流,用平实自然的方式给人以强烈的文化冲击和感召,甚至掀起了一股全民朗读的热潮,这种影响力的形成与节目准确的定位和完美的剪辑是分不开的,本文谨结合《朗读者》的节目编排形式浅析它独特的剪辑风格。
关键词:剪辑 ;《朗读者》;清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157-01
一、《朗读者》简介
看过《朗读者》的观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但它又不同于以往娱乐性的综艺节目,而是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新的模式,每期设置不同的主题,选取不同的人物及人物故事进行个性鲜明的朗读分享,其清新的风格给人带来全新又难忘的感受,而这种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巧妙科学又精细独到的剪辑技巧。
美国著名剪辑师鲍比.奥斯廷曾说过:“一个剪辑师天生就该具有强烈的节奏意识,对“好看”的细节具有敏感的直觉。他必须有好记性,这样才能在脑海中不断重放他所看见的一切影像,然后把组接起来的片段,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必须对“魔术”效应有一种直觉,要能察觉到观众的情感和意识。只有这样,他的剪辑才能变成某种难以察觉的情景交换,从而抓住观众的感觉,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
二、剪辑风格特点
看过《朗读者》之后不难发现,节目的剪辑师同样具备这样的敏感和直觉,他一定也一直参与到节目的拍摄、录制等各个环节,才能更好的运用一些精彩画面,实现与观众的共鸣。综合来说,其剪辑风格有如下特点。
1.场景色调协调。《朗读者》以‘访谈‘朗读‘轻解析的版块模式,重点解决“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这种模块设置由两部分场景组成,一是由主持人和嘉宾进行微访谈的封闭式空间,二是由主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互动、嘉宾朗读的半开放式空间。在封闭式访谈空间里以白色等浅色调为主,给人以轻松舒服的访谈环境,更适宜嘉宾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同时一些配合嘉宾谈话内容的道具也设置其中,比如赵文暄的大咪的照片、李亚鹏的巧克力等等,穿插的一些特写镜头也会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和带入谈话的情境。
在半开放式空间里,以书架为背景的暗色调场景给人以沉静的感觉,与封闭式空间形成一定的反差。而大屏幕背景所选择的图片、动画很好的配合嘉宾朗读的内容,能够让观众更好的跟上朗读的内容和节奏。
2.情感调动准确。在整场节目中,访谈的内容需要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来体现,也需要通过观众的倾听来实现较好地传递效果。这就需要在剪辑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物语言的精华和人物表情的关键点,《朗读者》人物表情的剪辑和衔接就非常到位。比如董卿在与嘉宾交流时,那种认真地思索、会心地大笑、动情地流泪等表情镜头都在恰当的时候很好的表现出来;也比如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谈起往昔那热泪盈眶的表情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让人为之感动。而在嘉宾访谈及朗读的时候,观众的表情也很好地与访谈内容相呼应,形成很好的互动效果。比如在表现拳击手邹市明一家的朗读时,节目先展示出全家配合默契的朗读,然后又回放了朗读过程中孩子活泼好动的花絮,引观众一笑,让节目还原了自然本真又人性化的理念。
3.音乐转换自然。在整个节目中,音乐起着重要的烘托和串联作用。节目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在节目开场主持人入场、进入访谈空间、主持人与嘉宾走出访谈空间以及嘉宾朗读时,都配有相应的音乐,或大气雄浑、或悠扬婉转,音乐与音乐的衔接过渡流畅自然,让人闻之舒心,加上真人钢琴演奏,很好地配合了节目的节奏,突显了节目的风格。而在节目的最初一期和最后一期,由胡德夫演奏并演唱的歌曲《匆匆》與嘉宾们画面的交替出现,对节目形成了一种很好地推介和总结的效果,是一种非常生动地展现。
4.特技运用增色。在嘉宾朗读的过程中,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朗读的内容,节目组摆脱了常用的字幕形式,而是配备了书本翻阅的模式,这种特技的运用能够让观众更容易同步跟上朗读的节奏,了解文字的内涵,也带给人们只有书本才能体现的阅读感,在无形中更加深化了《朗读者》文化传播功能。
三、结语
《朗读者》的成功不仅因为它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呈现给大众一档高雅而亲民的文化节目,还因为其内容的选择和形式都给人全新的印象。说它是一股“清流”,是因为它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完善的前期策划和精细的后期剪辑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奥斯廷,张晓元,丁舟洋(译).看不见的剪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宋崇.打造明星—影视表演、编导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陈惠芹.数字电视编辑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涂涛.影视后期制作技术[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