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翻译中审美体验的再现

2017-08-17左森方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左森方

摘 要:现实中,翻译时要保证审美体验的再现是非常困难的。文学翻译应该是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表达原文的意蕴,在风味与韵味上与原作保持一致,译出原作的意境与氛围,体现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再现其审美体验。本文将以曼斯菲尔德的小说An Ideal Family及徐志摩汉译本《一个理想的家庭》为例,具体阐释徐志摩通过对意境之美的再现、对修辞手法的保留以及对语言文字的变通,向译文读者完美地再现了原文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翻译审美;审美再现;修辞保留;语言变通

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97-01

曼斯菲尔德被誉为“英国短篇小说风格大师”,其作品An Ideal Family风格独到而鲜明,语言细腻而隽永,意象丰富而独特。徐志摩对曼斯菲尔德作品深刻地领悟和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本文将论述徐志摩汉对小说An Ideal Family的翻译——《一个理想的家庭》中的审美体验。

一、意境之美的再现

在An Ideal Family中,作者下笔云淡风轻,但是读者读罢却心情沉重,让人沉浸在她构画出的氛围中无法自拔。主人公 old Mr. Neave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和睦的家庭,生活本应也春风得意,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他却内心孤独无依。徐志摩在其译文中使原文的色彩与氛围得到成功再现。

(1)Spring--warm, eager, restless-- was there, waiting for him in the golden light, ready in front of everybody to run up, to blow in his white beard, to drag sweetly on his arm. And he couldn't meet her, no; he couldn't square up once more and stride off, jaunty as a young man. He was tired and, although the late sun was still shining, curiously cold, with a numbed feeling all over.

译文:春,又暖和,又殷勤,又匆忙的春,已经来了,吹弄他的白须,温存的搂着他的臂腕,他却是对付不了,他如今老了,再不能拉整衣襟,向前迈步,青年的飒爽,他没有了,他是乏了,那时晚照虽浓,他却觉得寒噤遍体。

这是文章开头一段的内容,春天已经到来,天气变得暖和,主人公 old Mr. Neave面对春的殷勤却没有了青年的飒爽,在浓浓的晚照中仍然感到寒冷。这里作者并非只是单纯描述某件事情或某种状态,而更多的是为了烘托出主人公 old Mr. Neave面对年华逝去无力应付无法自抑的一种无力感和幻灭感,从而为全文奠定黯淡的基调。徐志摩的译文,以“殷勤”、“吹弄”和“温存”来对应“eager”、“blow”和“sweetly”,形象地刻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与后文主人公 old Mr. Neave的感受“curiously cold”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读者情感的触动更为深刻。尤其以一个“弄”字刻画出春意的俏皮和灵动,与主人公 old Mr. Neave的无力应付,行动缓慢互相映照,使得主人公old Mr. Neave身上的孤寂感和幻灭感更浓。在原文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孤寂凄清在译文中得到了极致的重现,审美体验油然而生。

二、修辞手法的保留

修辞手法的文学性从形成手法上来说,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从使用方法上来说,就是综合运用诸如比喻、泥人、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通过熟练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赋予文章更多的诗意,同时也使得文章的语言充满灵气,从而使读者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

在An Ideal Family中,这般精妙的修辞手法亦不少见,处处显出精雕细刻,无论是活力氤氲还是意趣蕴藉,都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在译文中,徐志摩根据行文需要,将这些修辞手法进行保留,完整地再现了原文修辞所带来的审美体验。

(2)He wanted to stand still, to wave it away with his stick, to say, "Be off with you!"

译文:他想止步不前,想把手杖来挥散春光,想喝一声:“走你们的!”

在这句原文中,作者将无形的春光比作有形的实体,置于动词"wave away"之后,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old Mr. Neave面对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法消受的无力感,以及由此导致的深深的无奈。徐志摩在翻译的时候,采用直译的方法,将"wave away"译为“挥散”,他设想的动作之豪迈可见一斑,并与其力不从心的现实相互印衬,更具深意;译文在忠实传递原文形式的同时,也成功地传递出了与原文同样的审美意义。

三、语言文字的变通

小说语言,其文学性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可以把小说语言还原到它的原生状态中,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俗语、俚语、方言土语、行业用于等扶上文学的宝座,以文学语言与生活用语的同构同形来加强语言的活力,让读者在切身的语言回忆中放大生活的乐趣,从而缩短文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作品的亲切感、生活感。二是让普通语言在文学天地里被扭曲、伸缩、颠倒,从而造成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疏远和异化。

Ideal Family中多为日常生活语言,全篇甚至连书面语都少见。这种看上去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语言,经过曼斯菲尔德的耐心打磨,将一块块真实的生活璞玉磨练成艺术精品。徐志摩在翻译的时候,很好地把握住了原文语言的这一特色,采用生活化的语言,为译文读者创造出了与原文类似的审美体验。

(3)And then Charlotte and the girls were always at him to make the whole thing over to Harold, to retire, and to spend his time enjoying himself.

译文:可是一面夏罗同女孩子们整天的嫐着他!要他把生意整个交给海乐尔,要他息着,享自己的福,自个儿享福!

这句译文中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嫐”字了。汉字多象形字,

“嫐”字字形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字面意思为两女围绕一男。小说原文是说主人公的妻子和女儿们都宠着他的儿子,用always一词极力渲染她们对主人公儿子的宠爱之情。然而,徐志摩在翻译的时候,却灵活变通,没有采用与always意思相对应的“总是”、“老是”、“常常”等词,仅仅用一个汉字便浅显而直白表达出了原文中的含义,向译文读者传递出不少于原文的审美体验。

徐志摩以其独到而身后的艺术素养,在充分领悟曼斯菲尔德小说An Ideal Family的基础上,在译作中完美地再现了原著的审美体验。由此警示每一个有志于或正在进行文学翻译的人士: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面对要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个审美客体,在动手进行“再创作”之前,不仅要精读全文,更是要对其反复欣赏玩味,在把握原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地,与原作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共鸣,由此才可能将原作的审美体验在译文中得以完美再现。

参考文献:

[1]崔永禄.文学翻译家作對比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冰梅.文学翻译新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军.文学翻译与审美体验[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4).

[4]张艳.葛浩文小说翻译中文学性的变通保留[J].广州大学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