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释析

2017-08-17吴燕

求知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依法治国大学生

吴燕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下,我们要努力构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构建高素质教育队伍、构建合理的教育平台。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5-23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史流变

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大致经历了法律知识教育、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质教育和法律素养教育四个阶段。

1.法律知识教育阶段(1978—1984年)

改革开放使整个中国大地再次焕发起勃勃生机,大学生法治教育也由此开启了自己新的航程。但是,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刚刚起航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可以说困难重重。这一时期的法治教育还只能局限于以法纪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普及为重点,培养有革命理想、讲革命道德、守革命纪律并知晓宪法和法律相关规定的大学生。如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对一些具体法的宣教。

2.法律意识培养阶段(1985—1996年)

随着我国“一五”普法计划的展开,大学生法治教育也由普及法律常识提升到法律意识培养阶段,努力把法律转变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在这一阶段除了继续开展法律基础知识的宣讲,还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法律敬畏的意识、对法的价值认同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此外,新增设“法律基础”课,将其作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抓手。

3.法律素质教育阶段(1997—2010年)

“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实施使大学生法治教育逐步由法律意识教育转向法律素质教育转变。在继续推进法律知识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大学生利用法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更高的法律素质。从课程设置让看,把原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进一步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精神。

4.法律素养教育阶段(2011年至今)

在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引下,大学生法治教育逐步进入法治素养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更多的法治知识,更要让其理解法治理念,并使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想事、办事、解决事情的基本指导思想,最终形成法治信仰,扎根大学生的灵魂深处。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1.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就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经历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成就是斐然的。首先,政策上与国家契合。大学生法治教育可以说紧跟国家政策,在国家法治化发展道路中认真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法治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次,目标设定上的循序渐进。大学生法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由法律知识教育、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质教育到法律素养教育。再次,内容设定上的逐步深化。随着我国由“法制”到“法治”再到全面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也有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具体法律法规,逐步增加如何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的养成和法治信仰的确立。最后,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在教育方式上由传统的单一理论灌输,逐步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如法治讲堂、模拟法庭、课外实践等,这些都为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治信仰的确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不足

首先,法治知识教育功利化。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挥下,大学生法治知识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学生只知其所然、并不知其所以然。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学生只知道国家有各种奖学金制度,而很少有人知道学校有公平执行这些制度的义务。其次,法治思维教育举步维艰。大学通过多年的法治教育虽然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法判断是非对错的基本标准,承认了法的价值。但这种情怀更多的是迫于法的威慑力,而非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法治信仰。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当他们在遇到复杂问题不能用法律在短期内解决时,会对法律和国家政策产生质疑,会对社会产生排斥心理。更有甚者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为了个人利益的实现而去损害国家、集体及他人利益,置法律于不顾。最后,法治教育的实践环节相对欠缺。在法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把法律知识传授和法律技能传授都停留于课堂中,学生们虽然了解了更多法律知识,但在具体处理相关问题时又觉得无从下手。

三、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新路径

1.构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把依法治国的理念根植于大学生灵魂深处,使其形成法治信仰,唯有如此才能把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构建知行合一的教育新理念。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是构建知行合一理念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历史经验的有益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要继续增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历史、中国现有具体法和国际法律法规的学习,从知识储备上要增加量的积累。尤其是对宪法的学习,应使学习宪法成为学习其他部门法的基础,使宪法精神贯彻法治学习的全过程。同时,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具体法律法规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要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法治践行活动。例如,在学校开设模拟法庭,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師参与进来,学生可以在其中扮演某个具体角色,以增强他们对现实司法的认识;积极申请参加公开案件的审理,体验案件的真实感等。

2.构建高素质教育队伍

首先,提高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的师风师德水平。高校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凡是在教育中要求大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以身作则地做到。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用校规校纪、党纪国法严格规范自己,在解决学生问题时要平等、公正处理,切勿任人唯亲。要通过教育工作者正能量的传递和榜样示范效应,使学生自觉学法、尚法,并逐步养成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最终形成法治信仰。其次,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准。“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整个法治教育水平的高低。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把最新鲜、最准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聘请校外专家加入教师队伍。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和律师所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专家加入高校教师队伍中。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高校教师的不足,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3.构建合理的教育平台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需要有更加合理的教育平台。在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突破只注重校园教育的传统思维,要合理、科学规划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各方资源,发挥合力,为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营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大文.正确处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若干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7).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依法治国大学生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