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郭熙《早春图》的笔墨技法

2017-08-17黄容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郭熙

黄容

摘 要:郭熙是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与理论家,他的绘画作品和画论对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春图》是郭熙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结合了自己临摹时的一些感悟,首先对画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做了简要的介绍,进而对画中各类物象表现技法的分析,主要包括山石云水,建筑林木、人物以及空间层次的处理,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并且具有自身的独创性和新意。笔墨技法的探索对于今后的我们山水画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深刻感悟和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键词:郭熙;早春图;笔墨技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87-01

一、郭熙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还处于萌芽阶段,形象简单幼稚,表现技法相对欠缺,类似于儿童的简笔画,树木如同伸展开的手臂,山峰像是锯齿和梳子,“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各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不符合一般的视觉体验。

唐代的山水画逐渐成熟,树的画法有了夹叶和枯枝的不同表现,形象更为写实。“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在山水画中常见,青绿山水盛行,可以在咫尺之内表现万里之势,勾线填色仍保留于人物画的技法,皴法还没有被自觉的运用,多少有些呆板,而少真趣。五代时期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荆浩,他承唐启宋,大胆地将笔与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山水画风格直接影响了的北方山水画三大家李成、关仝和范宽。五代北宋时期的山水画的各种皴法得以自觉地运用,山水画产生了质的飞跃。郭熙作为北宋中后期最重要的一位山水画家,能够吸各家之所长,自放胸臆,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新意。

北宋的山水画坛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 李成。在当时被称为“古今第一”,李成的山水画充满了文秀的气质,李成用墨笔法精微,画松树用攒针,松针尖锐有力,枝干笔直劲挺,给人以正直、雅,致的美感。他惜墨如金,喜用淡墨,继承了荆浩的“墨淡野云轻”的一面,他的画面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平远之特色,也有着烟雾弥漫之态。五代、北宋山水画家大多数都爱画寒林枯枝,李成画树也同样如此。荆浩和关仝画寒林枯树使用的是唐以来的鹿角画法,树枝轻佻向上扬。李成不仅用鹿角画法,而且还善用蟹爪法,树枝向下出枝,枝干虬屈,缠绕长长的细藤条,笔法更为精妙一些。李成画山石带有卷曲圆润的柔性美,用笔和荆、关、范直笔铁勾不同,画石渲染少,皆用瘦硬的线条勾出轮廓,再加以清晰的小线条皴写,郭熙主要继承李成的画法,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具有很好的体现了这些艺术特征。

二、郭熙生平简介

古代画史对郭熙的生平记载都比较的简略,郭熙大约生于约1000-1080年,他是宋代杰出的山水画家之一,字淳夫,河南温县人,好游历,虽家世无画学,但对自然山水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师法大自然,山水画法受到前辈李成的影响较大。仁宗,英宗时已享有盛名,神宗时被召入宫廷,颇受神宗的赏识,哲宗时仍在,享年八十余岁。郭熙对于绘画理论也有着卓越的贡献,著名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是他与其子郭思共同完成的,其中包含了郭熙主要的创作思想经验和总结,对后世山水画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三、《早春图》的笔墨技法分析

(一)《早春图》的景象

此图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是郭熙最著名的作品。画上自题「早春」,画的是初春瑞雪退去,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近景巨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弯曲的山石,远山隔着云雾,最主要的山峰居中,紧挨着深渊,溪水在谷间流淌,深山中有宏伟的建筑楼阁,悬崖上有瞭望的草亭,左侧平坡有渡船岸归的路人,人与远山之间遥之千里,这幅画实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

(二)山石云水的表现

《早春图》整体采用了S型构图的布局,整幅画面呈现出弯曲向上的曲线,具有很好的纵深感。山脉是曲折蜿蜒的,画中并没有出现完整的峰峦雄伟的高山大壑,烟雾笼罩着半山腰使远处的山峰产生一种向上升腾的趋势,更加突出山之高耸与气势。石头奇特形状像鬼脸,画石皴法多用淡墨,圆笔侧锋,用笔要求执笔运腕多取圆转之意,多着意于按,在按中求提,笔意随山石形势而相应变化,笔势的随笔峰的聚散浓淡枯湿状态而随机刻画,石头的皴法是卷云皴,作者刻画山石轮廓,线条粗阔扭曲,运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渲染开来,形状像卷曲的云块。

画家对水云的处理,大面积的接近于留白,中景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十分平静,画面中没有明确形状的云,被一片雾气笼罩,晕染地相当的巧妙,慢慢的覆盖与散开,远山随着中景的山头的水汽渐渐隐去,拉开了空间距离,纵深感极强,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三)建筑林木的表现

层楼高阁格外的引人注目,建筑宏伟壮丽,结构复杂,造型准确,画工精密,线条极见功力。这幅画中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近代很多建筑史的学者,是利用这张画里的建筑把它放大以后去断定宋人是怎么盖房子的。

每一山峦上的树木有主有宾,疏密有致,姿态各不相同。树木在整幅画面中相互联系,起到点缀画面的作用,草书笔法,树枝像鹰爪,蟹爪,松叶细的像针攒聚在一起,对树木的处理,通过笔意之灵动使得浑厚淋漓的山石背景与虬枝之精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注重用笔的提按轻重状态,体现了北方画派好作枯树寒林的荒寒苍古的画境。

(四)人物气候的表现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画面中共有13个人,共有5条山路通向建筑,人物之间相互形成独立的小组合,彼此呼应,道路之间也是相通的,可以衔接起来,使得整幅画面融会贯通。人物和建筑之间也是彼此有联系的,人物虽然非常小,但放大之后人物的身份完全看的出来。这是宋画最精到的地方,每个小局部都非常的细致。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这幅画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其意境美和人性美,仿佛身临其境。

郭熙十分关注山水画的季节特征所给予人的情绪感染,画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家上层。不籍柳槐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作者并没有表现早春明显季节特征的景象,比如树木抽出嫩芽,柳树等等。染的由于沒有边界的限制,所以特别适合虚实相接的地方,墨色富有层次,更能体现空灵缥缈的感觉。画家让我们看见早春山间蒸气慢慢的向上升腾,暗喻了寒冷还未完全褪去,解冻转暖,山峦在动,生命仿佛忽然被叫醒,有一种朦胧的光笼罩着,所有的生命正要透出一点点生命讯号其实是春天最美的感觉,这或许就是画家最高明的地方。

四、总结

山水画的技法经过了一个又有一个时代的变迁之后而逐渐的成熟,从郭熙绘制《早春图》的笔墨技法,可以得到深刻的启发。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这句话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些艺术成就与画家的修养、绘画天赋和勤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郭熙不拘泥于前人的画法的创新精神。在宋代这个人才辈出的大的社会环境下,山水画成为宋士大夫无法亲身游历山水的替代品和社会生活的清净剂。宋人包含着林泉之志山水理想去体悟自然和创造山水,而今天城市生活的我们更应去从传统山水中去寻求真谛,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创造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山水画。

参考文献:

[1]陈传席.山水画史话[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谭天.中国美术史百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郭熙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
论《早春图》及郭熙的山水画观
郭熙《早春图》的画之“势”研究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浅析郭熙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中西碰撞之达利作品与郭熙“三远法”
解析郭熙的山水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