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统紫砂壶制作和创作的几点思考

2017-08-17鲁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实用性紫砂创作

鲁俊

摘 要:紫砂,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词,一个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词汇,一个凝聚了几代人汗水和心血的詞语,一抔令万千爱茶之人神魂颠倒的泥。泥色芬香,令几代人为之颠倒。在宜兴这片充满着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紫砂孕育了千千万万个爱壶之人,蕴育了数之不尽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紫砂;创作;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58-01

一、独特的材质——紫砂泥

宜兴以盛产世间独一无二的紫砂陶而闻名,其原料是一种深藏于岩石中的岩中岩,经风化、粉碎,提炼成紫、红、黄、绿、青自然五色土。据考证,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嗜好啜茗饮茶,强调饮茶必备紫砂壶、阳羡唐贡茶和金沙寺的金沙泉水,并自制一把提梁式紫砂壶,自烹自吟:“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到清代,著名金石书画家陈曼生和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逐步形成独领风骚的紫砂文化。

紫砂是我国特有的地域性很强的民间手工艺,从原料到作品完成过程中很多关健词是以宜兴的地方方言存在于师生口手相传的传承过程中,比如现在所看到各种有关紫砂介绍的书中,常会看到形容不大好的泥料是“甲”泥,而民间又常称之谓“夹”泥,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大量“夹泥”被用于生产粗陶,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甲泥”与“夹泥”这两字在口语发音和理论上的混淆所造成的。

在民间方言中所用“夹”字是正确的,而现在有的书中用“甲”字是不太确切的,民间所称的“夹泥”是指风化不透与各种泥料混在一起的泥料。但夹泥决不是不好的紫砂泥料,恰恰相反用夹泥做的茶壶无论从艺术效果还是实用性上来说都非常好,只是夹泥由于风化不彻底几乎没有什么粘性,可塑性较差,这对制作者来讲,没有良好制作操控的能力和深厚的全手工功力是无法完成作品的制作的。所以如果用单一深紫色的夹泥做壶,其制作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证实了夹泥是做茶壶的较好原料之一,它具有非常好的透气性,非常适合于“养壶”,所以个人认为纯正的紫砂泥其可塑性也较差,但决非就是不好的原料。

传统紫砂原料加工是将泥料暴晒、石碾压碎、水池中泡养、用木榔头槌打,再将泥块陈腐,这些都是要增加泥料的粘性,提高可塑性。用这样的方法加工的泥料其可塑性比现有方法加工的泥料的可塑性要差,制作难度要大,但成品的透气性要比现在的好,实用性要高,这主要是传统方法保持了良好的紫砂泥料的片状结构和合理的颗粒级配。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紫砂颗粒的大小应以40目左右为最佳,因为这种大小颗粒的泥料所做出的紫砂茶壶无论从质感、手感和实用性上都是最好的。这就是为什么同属陶瓷的紫砂在制作过程中又有别于其它陶瓷的根本原因,这也充分体现了紫砂前辈在解决紫砂可塑性问题上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我们只有正确地将紫砂从原料成形到烧成的工艺过程与传统紫砂壶的理论贯通,才能做好传统壶,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新作品来。艺术的独创性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发展的动力。任何一个紫砂壶艺人在他的壶艺创作中都会遇到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传统的经验和成果。如果完全依赖传统模式,则最多只能重复别人的,也易于被别人重复,从而淹没在普遍性之中,完全失去自己的特殊性,即个性。如果完全不顾传统模式,违背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信手乱捏,则不可能成为壶艺作品,更谈不上独创性。

二、好的作品离不开制作者的精工细作

清朝制壶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龙头一捆竹”,是根据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而设计出来的,它讲的是龙王到东海来巡视,路过一个地方,见到当地的人民非常贫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儿子送一样既能吃又能用的东西给当地人民,以帮助人民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龙王的儿子遵照其父亲旨意将生长在大海中的一种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绑在自己的龙头上送到当地群众的手里。“龙头一捆竹壶”正是诠释了龙与竹的关系。由此可见,传统老壶为何历经几百年后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主要归功于先辈们在创制壶时,对壶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力求通过壶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文化底蕴,而决非采用简单拼凑来做壶。这点非常重要,对以后从事紫砂艺术的人来讲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借鉴,值得我们学习。

三、总结

紫砂之所以深受广大爱茶、喜壶之人的喜爱,离不开其传统古朴的造型。紫砂历经岁月的沧桑,到今保留了其传统而又精华的造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点和使用器物的优劣都在变化,所以在现今创作紫砂壶器的过程中,我们不可以一味的模仿,在传统紫砂作品中,虽然保留了紫砂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紫砂作品都适合当今的文化环境。应该在制作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弊端,加以揉合,改良创新,制作出符合现代使用规律和审美的紫砂作品,使紫砂不管在使用还是审美上都更加的完美和谐。

参考文献:

[1]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0.

[2]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宜兴陶瓷公司合编.陶都精华[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

[3]姚迁.宜兴紫砂陶艺[M].台北:台湾南天书局,1982.

猜你喜欢

实用性紫砂创作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