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2017-08-17
为了比较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发展状况,借鉴各国青少年教育和培养的经验,自2005年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协同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及美国系统资源调查公司,共同实施了“中美日韩高中生比较研究”,至今已经连续十年。通过对十年来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四国高中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本次调查发现,中国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了孩子有烦恼不愿意找父母倾诉。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与中国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伪沟通”有密切关系。调查中发现,约有80%的父母认为自己与孩子进行了沟通,但是只有20%多的孩子认为父母与自己进行过沟通。产生这样的差异,往往是由于父母常以成绩、考试排名、学校表现等作为沟通内容,甚至以查询、指责、批评为沟通内容,但是孩子不认为这是沟通。
对于在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和父母更好地交流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在青春期他们更容易受伙伴的影响,他们也会遇到很多人生问题需要有人給予指导。如果交流不畅,不仅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效果,更使得孩子从感情上远离家庭。研究发现,民主型的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指导时他们也能及时提供帮助,而专制型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生活在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对家庭及其成员更亲近,接受父母的指导也会更顺畅。
研究发现,表扬和鼓励最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感到成功和快乐。当孩子能够经常从父母那里获得表扬时,他就会感受到快乐,因此也会更加喜欢家庭生活,与家庭成员情感上更加亲密。经常表扬和鼓励孩子,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动力,使得孩子有信心、有兴趣去探索新事物。然而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父母比较含蓄,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为他们感到快乐的比例要远低于其他国家。同时,中国父母也较少夸赞自己的孩子。因此,中国高中生和父母在一起感到快乐的比例较低。
调查发现,望子成龙是各国父母的共同心愿。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抱有较高的学历期望,不仅超出孩子对自己的预期,也与现实严重脱节。调查数据显示,33.8%的中国高中生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研究生学历,50.7%的希望孩子将来具有本科学历,12.6%的希望孩子将来具有大专学历,仅有2.9%的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高中(含中专、技校、职中)学历。
如果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会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反而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使他们对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叛逆心理。
调查发现,中国父母更喜欢奖励孩子的“好成绩”和“突出表现”,表现出的是对孩子“有条件的爱”;而美国父母祝贺的是孩子“本身”,更少受到孩子表现的影响,表现出的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心理,成绩不好的时候对自己失去信心,亲子关系产生隔阂。用金钱奖励学习,还容易使孩子难以形成长久的学习兴趣,一旦得到满足便再无兴趣和动力。
在十年间进行的四国高中生系列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家庭教育独具特点,喜忧参半。例如,中国的家庭教育更细致,对孩子玩电子游戏和学习等管理较严格,但是在孩子消费方面往往比较放松;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为孩子成长付出更多,但是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较少;对孩子的愿望满足较多,孩子对家庭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但是与孩子沟通交流少;中国父母秉承了更多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但是对孩子的职业意识培养不足……这些都为我们提升中国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思考背景。
(孙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