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别让孩子生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2017-08-17小单
小单
【陈默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华师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督导组长,兼任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上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总督导。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是《中国儿童报》《少年科技报》《新闻晚报》《新德育》等报刊心理专栏作者,并著有《孩子,你怎么了》等著作。
陈默教授长期致力于心理健康教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积累了上万案例,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深入的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爱的正面和反面
记者(以下简称记):许多家长反映,家庭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的孩子实在太难对付了。陈教授,您认为这些家长的问题出在哪里?
陈默(以下简称陈):家长感觉孩子难对付,是因为对孩子不够了解。如果不能对孩子的心理特点有本质上的把握,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甚至会起反作用。我在工作中发现,1993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与此前出生的孩子有明显的区别。
记:为什么是1993年?
陈:因为1992年年底,我国全面取缔了粮票。
记:取缔粮票对孩子的心理有影响吗?
陈:对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有重大影响。取缔粮票意味着吃饭不愁了,人对人的需求、家长对孩子的需求、社会对人的需求、人对社会的需求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1993年以后出生的城市孩子,绝大多数生活在独套公寓里,都很孤独。可以说,他们都是带着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一孤独,就会无端伤感,就会莫名其妙地流泪。另外,孩子一孤独,思考力就增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饭问题,又不思考穿衣问题,他就会过早地思考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现在的孩子,4岁就会发呆了,没人知道他的小脑袋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思考必然带来痛苦。
记:您能具体分析一下当下孩子的心理特征吗?
陈:您提的问题正好是我的研究方向。我认为,当下孩子有六个鲜明特征。第一个鲜明特征是情感负担过重。现在的孩子,生下来有六个成年人围着他,这六个人都会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他。人们都说孩子是无比幸福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孩子的苦闷。人有一种本能:谁对我好,我就要报恩。一个4岁的孩子对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花。”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到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因为长辈们不需要他用钱来报恩,他们要的是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学生找我咨询,症状类似:不投入学习,整天玩手机、看小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焦虑。我只用一句话就能把他们说哭。我说:“你可能考不上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记:这样说来,幸福的孩子其实挺可怜。
陈:没错。幸福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背报恩的包袱,要轻装前进,这才是给孩子正能量。我以母亲的身份讲一句肺腑之言: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可以选择,未必会选我们。
记: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
陈:学习压力大是空前的,但这只是显性的问题,隐性的问题是孩子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包括家长、老师、同学。在学校,老师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孩子怎么受得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人会疲惫不堪。美国的学校也是要考试的,孩子的负担同样重,为什么他们不那么焦虑?因为他们的家长不像中国家长这样心理脆弱。
记:家长爱孩子,难道没有好处吗?
陈:当然有。当下孩子的第二个鲜明特征是心地善良。孩子心地善良,原因是他心中有爱,他是浸润在爱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爱心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本条件,所以他们的道德水平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由此,我对下一代充满希望。
知识面和话语权
记:当下的孩子还有哪些特征?
陈:第三个鲜明特征是知识面宽广。现在的孩子,获得知识绝不只是在课堂上,即便是教科书上的知识,他们也能从光盘、网络上获得,而且都是名师讲的。老师不再有绝对的权威,家长也是如此。这是时代的特征。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老师还怎么上课?
记:孩子知识面宽广应该是好事。
陳:没错。不过,孩子知识面宽广必然对教育带来影响,这便是当下孩子的第四个鲜明特征:对话语权要求很高。这绝对是一个特殊现象,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没有的。我小的时候,经常被家长训:“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认为大人比孩子更有话语权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加上知识面宽广,自然有更大的话语权。但是,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仍然是老一套,动不动就给孩子讲大道理,要求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而孩子要求家长尊重他,要求与家长平等地对话,于是矛盾就出现了。家长觉得孩子难对付,孩子则认为家长不开明。其实,家长是无法剥夺孩子话语权的,你不让他说,他就到网上去说。
记:孩子要求更大的话语权,是好事还是坏事?
陈:对不开明的家长可能是坏事,因为这是一个挑战,来自孩子的却很有力的挑战。但我认为,孩子要求更大的话语权是好事,因为有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是要求进步的民族。孩子的这个特征,不仅挑战家长,更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挑战。只要我们做好文化衔接工作,孩子就能平稳过渡,从幼稚过渡到成熟,然后突破、创新。
记:完全同意您的看法。
现实感和个性化
陈:当下孩子的第五个鲜明特征是现实感非常弱。这是教育的结果。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代劳了,他们只知道学习,学校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处理事务的机会,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曾经有一名高中女生给我看她的手机,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游戏。”我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游戏内容是一人割自己一刀。我不觉得好玩,但在中学生中很流行。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内心空虚,缺乏现实感,好像他们只有这样做才能找到真实存在的自己似的。可惜的是,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依然以剥夺现实感为代价,让孩子在虚拟的学习中挣扎。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至少,现实感不强是孩子内心的痛苦点,即缺乏学习动力。
记:第六个特征是什么?
陈:当下孩子的第六个鲜明特征是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经常被教育:“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要求我们有集体观念,即重视共性。现在的孩子不同了,他们满脑子想的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们强烈要求展示个性。从大趋势上看,我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的教育不允许孩子展示个性,家庭和学校都没有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
记:这方面,您有典型案例吗?
陈:有一名高中男生找到我咨询,说他想留长头发、穿花衣服,学校不允许。学校的教导主任跟他说,如果不穿校服、不剪掉长发就不要来上课。交谈后我得出结论,这个孩子没有变态心理,只不过是想标榜自己,不想与大家一样。我打电话给他的班主任,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会改变。”
记: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通常说这是孩子进入了逆反期。
陈:是的。孩子要求展示个性,如果你压制他,他就会抗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抗争的途径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孩子故意跟家长、老师作对,我们称之为“逆反”。本质上说,孩子逆反是因为家长、老师不允许他长大。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往东他一定要往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大学,他就说要考职业学校。这种外显型的抗争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如果老师、家长强势,孩子认为不可战胜,就会寻找别的方式,把反抗的能量压抑在心里,跟自己过不去,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统计显示,现在15岁以上的孩子神经症高发。所以,提醒各位家长,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最重要的,要充分满足孩子展示个性的需要。
警惕“第三只笼子”
记:有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生心理素质堪忧,有抑郁倾向的孩子所占比例较大。您认为原因何在?其中,家长的责任有多大?
陈: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也有家庭原因。单说家庭原因,我认为家长是有责任的,需要反省。
记:在哪些方面反省?
陈:我先来讲一个有趣的心理研究吧。研究者把一只老鼠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安装了一个小踏板,老鼠一踩就有食物送进去。老鼠会怎样?对,会不停地踩。接下来,研究者把这只老鼠关进第二个笼子里,笼子里也安装了一个小踏板。不同的是,老鼠一踩,不是得到食物,而是被电击。老鼠会怎么做?当然不敢踩了!谁愿意自讨苦吃呢?接下来,研究者给这只老鼠换了第三个笼子。没错,笼子里安装了同样的小踏板,不同的是,老鼠一踩,有时是食物,有时是电击。老鼠迷茫了,最后抑郁而死。
记:为什么要折磨一只老鼠?
陈:很残忍是吧?其实,许多家长教育孩子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同样残忍。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的关怀无微不至,就像食物;同时,父母也会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就像关在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得到什么。想想大考前夕孩子的心理就知道了,我没有夸张。
记:这绝非家长的初衷。
陈:没错,但事实如此。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就算嘴上不說,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各行各业,凡是成功者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输得起,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只让孩子赢,不让他输。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家长会问:“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孩子回答:“一个。”家长再问:“小明得了几个呢?”孩子说:“两个。”家长马上不高兴了,对孩子说:“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这便是给孩子施加压力,无穷无尽的压力。我在咨询中发现,家长跟孩子下棋,孩子是输不起的,有的作弊,有的耍赖,有的孩子还会拿棋子砸妈妈的头。孩子为什么输不起?是因为没有接受过接受失败的训练。家长希望孩子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者的品质,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家长都希望孩子刻苦学习,知难而上,希望孩子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可是很少有家长知道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家长给孩子找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学校,高考后给孩子找最热门的专业,毕业后找最赚钱的工作,然后给孩子买房子,发动亲友给孩子介绍对象,办完婚事就等着抱孙子……家长这是在控制孩子的一生啊!家长要控制孩子的一生,还要求他有克服困难的自控力,这是悖论。这样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第三只笼子里吗?
记:感谢您语重心长的提醒。相信读到这篇采访的家长都会自我反省,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并有所感悟。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