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8-17郭天歌
郭天歌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是立足点,道德建设是关键,法治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途径;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全面深化改革过程当中,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引领思潮、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呢?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让精神愈加?强大的中国共产党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念,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精神,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品德,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方针和基本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达成,概括为八个字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于内,要在心中扎根;于外,要落实到行动中去。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教育引导是基础
首先,合理引导并使用榜样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仅要进行理论宣传,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的感化,因此特别强调“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先行者、需要榜样,成年人给未成年人做榜样,干部给群众做榜样,党员给非党员做榜样,这是榜样的力量。
其次,从娃娃抓起。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并且经过个体自身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他们通过尝试、模仿,形成对外界环境的了解,并且根据外界条件的环境,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初的作用力,因为人一降生,就在家庭中和父母结成一定的亲子关系,这种频繁而密切的人际互动直接影响孩子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判,以及他们的品德和追求。
最后,润物细无声。价值观的树立和学科知识的掌握是不同的,学科知识可以通过背诵、记忆等方式获得,而价值观的树立则夹杂了大量的心理、情感上的一些因素,如果将价值观的培育当做学科知识去灌输,就难免会严重削弱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应该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当中去,让人们在实践中去感知领悟它,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無时不有,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是立足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才会有深厚的民族根基,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同,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说的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在于百姓,老百姓的生活充裕富足了,国家才能够谐和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富强”“民主”,就是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这正是民本观念在当今时代的升华。在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在与人的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从社会层面来看。儒家提倡的“仁爱”“有教无类”,墨家提倡的“兼爱”,法家提倡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思想都体现在当代,即要求致力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从公民层面来看。《论语》中谈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言必信,行必果”,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孟子》中讲“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则在义与利、承诺与行为、个人与国家等方面阐述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映出的一些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在现如今仍有值得参考的价值。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为立足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道德建设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不管是落实中央指令,还是处理一些现实问题,都要注重道德建设。
道德是衡量一种行为是否正当的观念标准,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仅能引导人们走向追求至善的道路,还能够调节社会矛盾、平衡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更是体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倡导,直接就是对公民个人道德层面的基本规范,而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倡导,则是以道德为基础,其践行方式体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道义准绳。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不能否认,社会结构的深层调整以及利益格局的变动,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一些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价值观念滋长蔓延开来,引发了一些道德方面的问题,例如被扶老人的讹诈问题,发人深省。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必须有强有力的道德规范作为基础。“百行以德为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解决道德领域内的一些问题,使人们秉持着向好向善的道德情操,使社会进入良好的运转秩序,培养文明的社会风尚。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法治建设是保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强调“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事实上,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因而应当共同发力、相辅而行。
我国倡导依法治国,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法治的灵魂所在。法治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制定各项法律法规的思想依据。在当前社会活动中,法治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规范作用,例如在调整社会经济文化关系、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而善于用法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肯定、激励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制约、惩罚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法治的引导,并通过法治予以规范。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一个重点,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倡导科学精神,增加社会的责任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不仅要完善理论,更要付诸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法律运行中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0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130/c83848-24267760.html,2014-01-30.
[2]张鹏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人民论坛,201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