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工笔画中“以诗入画”现象的逐渐消失

2017-08-17徐洁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命名意境

徐洁

摘 要:古代中国画家在完成一幅画后,通常要在画面上题款、盖章,这件作品才算最后完成。但当今社会,由于西方绘画精神的冲击以及绘画选择上的多样性。中国工笔画中“以诗入画”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其它方式来深化作品的意境。

關键词:以诗入画;意境;命名;诗情的造意

中图分类号:J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29-01

“诗书画印”是指中国绘画中诗文、书法、绘画、印章四门艺术同时出现于一幅作品中所形成的特殊绘画样式的简称。诗、书、画、印,既是独立的艺术品种,发挥着各自的艺术功能,又能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初,题款只是作为画的注脚。如五代黄筌画《珍禽图》,画面的左下角题有“付子居宝”一行字,说明这画是给他的儿子黄居宝习画用的。魏晋时代的题款大多是绘画内容的概括,好像写文章必须有一个标题一样,如顾景秀的《蝉雀图》。到了唐宋,画家开始追求画中要有诗的意境,使有些画题也具有诗意,如画菊题《东篱佳趣》等。到了苏东坡开创题款的新样式,这位集文章、诗词、书法、绘画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喜在画上题写长跋,或诗或文,精妙绝伦,书法雄浑奔放,与绘画相映成辉,使题款产生特有的美感,这就是题款美。此后,画上题款相袭成风,历代画家都十分注重题款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题款诗文,发展到明清进入极胜时代,尤其是石涛及其后的“扬州八怪”,他们的题跋,妙趣横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诗文内容与绘画内容有深刻的联系,使欣赏者感受到强烈的艺术魅力,画中所展现的诗境以及诗中所蕴含的画境,亦即其中所包容的令人产生无穷想象与联想的意境。

当代社会,相较于古代绘画而言,文化上更为普及,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为多元化,对于绘画上的选择也更为多样化。因而中国画构图中题款印章的成分在减少、作用在降低,与数百年以来文人画最昌盛时期所形成的绘画样式有了很大的不同。

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当代绘画作品的画幅尺寸变大。这与绘画的展览形式有关,过去绘画多是在家室中观赏,很少有公开展出。现在,各种美术馆、展览馆内空间高大,给大幅绘画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同时,创作者为了视觉张力的扩展和形式美感的需要,有意识地画大画。例如苏百钧完成于2009年、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凤凰花木图》是他迄今为止画过的最大型工笔花鸟画作品,尺寸为310cm×550cm。其次是当代绘画作品中满构图的创作方式使画面上的空白部分变得很少,题款印章失去了必要的立足之地,一般常见的多是题穷款或盖方名章,长篇大论的款识已相当少见了。

虽然现当代绘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格式有所减少,但是并不代表作品的意境有所欠缺,当代画家通过其他的方式同样深化了作品的内涵意蕴。首先,有一部分作品通过命名来深化意境,给人思考想象的空间。例如苏百钧为人民大会堂常委会议室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他将其命名为《和平颂》。唐秀玲的作品《走过四季》其作品命名也颇有深意,作品画了以前无人关注的丁香。丁香花在花的种族中属于寻常百姓,它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它也没有梅花幸运,天赐冰雪为伍,因其傲骨而千古传颂,它虽然绽放生命辉煌时密密匝匝,浓香四溢,但不被画家垂青,只是自生自在,自度春秋。但唐秀玲发现了丁香美,画出了丁香魂,我认为画家是以丁香自喻,从小我中透视和展现大千世界。当人们匆匆走过漫长的崎岖山路,疲惫的身心需要一片可供小憩的绿茵,一处远离喧嚣的家园,《走过四季》描绘的正是这么一方所在。

其次,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依然重视饶于诗情的造意却主要不靠题诗,也不完全依赖花姿鸟态对观者感观的唤起。画家十分注重利用晨光、暮霭、月色、露气、风雨,在这种背景下的花鸟情态在清晰与模糊的对比中表现出含蓄精微的感受,同时产生令人应目会心的感情。

例如雷苗的作品《盛宴》系列,虽然此系列作品没有将诗、书、画、印相结合,但是却通过画面整体朦胧的色调,安插着不同姿态花朵的高低错落的瓶子,使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温柔婉约的诗意之感。古代诗词中,数宋词婉约缠绵之意,但是雷苗的作品虽不着一词,但是通过色调、主体姿态仍旧给画面带来一种柔美“婉约”之感,使画面透露出一种“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味。

作为一位画家,不管你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再现得还是表现的,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也不管你是画上有题还是无题,所题者是诗还是文,最重要且最根本的是画上有没有建构起一个动人心魄的、天人合一的诗画境界。

对于一位中国画家来说,运用了传统手法,其所创之“境”新,当称之为新;运用了现代手法,其所创之“意”旧,亦应目之为旧。至于画面上的题诗,也绝非有题就好,题得多就好。标准不在有题无题,亦不在少提多提,而是有两方面的标准:其一,画面需要。根据构图之虚实,需多者则多,需少者则少,需有者则有,需无者则无。其二,造境之需。诗题画上使诗、书、画三者完美地融为一体,不仅增强了视觉美感,更深化了画面的意境蕴涵,此即所谓锦上添花是也。如果所题诗句不美,书法不精或破坏了作品构图的完整性,此时有题不如无题,多题不如少题,题诗绝不是为题而题。

当然,如能将诗、书、画尽收笔下,任我驱遣,那一定会进入中国画创作的更高境界。

猜你喜欢

命名意境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小行星是怎么命名的等
中药命名拾趣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