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归”光环渐黯的背后

2017-08-17谢宝富

环球时报 2017-08-17
关键词:海归盲目变迁

谢宝富

最近,有调查统计显示,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22.7%税后月收入为6001-8000元。众多青年“海归”不仅痛感收回出国留学的巨额成本遥遥无期,而且觉得谋一份稍许称心的差事也殊非易事。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能被公派送出国深造的绝对可以算是天之骄子。而且国内发展急需高端人才,因此“海归”成了各企业机构眼中的香饽饽,并给予优厚的超国民待遇。如今,一方面,“海归”队伍规模已不知翻了几番,素质却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国内高校输出的人才素质普遍水涨船高,用人单位也越发看重能力而非是否“海归”的身份标签。通常情况下,市场的灵敏度远胜于社会心理的灵敏度。这种社会心理变迁的滞后,既为今日某些西方国家将国际教育商业化、专门赚中国人的钱提供了市场,也导致中国社会对“海归”低薪化、留学赔本化的错愕和惊呼。

“海归”由高收入者向工薪阶层、由精英标志向普通身份的转变,虽是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日渐缩小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趋势,但该现象的过度出现也与近年来我国社会盲目出国留学之风弥漫密不可分。不仅富人的孩子出国留学日渐家常化、低龄化,而且众多“小中产”也开始迷上“小别离”,纷纷不计成本地送孩子留洋。

该风尚的形成固然与国人高度重视读书和子女教育的传统有关,但也不能排除国人重名分、爱面子的传统心理作祟。这种心理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即与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地点联系起来。在一些人心底,一个人从落后的中小城市来到发达的北上广等大都市学习、工作和生活,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成功,就意味着某种社会地位和荣誉,不管他在大都市是否真的就比在中小城市学习、工作、生活得更好。而比去北上广更牛、更有面子的就是到西方发达国家。只要来到这些国家,本身就是某种成功与崇高。

当然,时下盲目出国之风的蔓延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家长和考生被迫“用脚投票”的表现。笔者几乎每一年高考后总能听到有朋友说,“孩子考得不好就出国”。言下之意是如果在国内能够获得相对优质的高等教育,那么就没有必要下血本送孩子到异国求学。如何为广大考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高等教育,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国内优质高等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精准扩招:一方面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优质高校本科生扩招规模原本就不及办学质量相对较低的高校,另一方面优质高校经过十余年的涵养发展,时至今日其师资力量已大幅提升,而其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一直没有变化,已具备一定的扩招潜能,有条件进行精准扩招。既如此,何乐而不为?

长远来看,市场的变迁终归会带来社会心理的变迁。相信时下的某些盲目崇洋、盲目留学的行为终会随着社会心理的变化而回归理性。届时,“海归”或将同“大学生”这个昔日的身份标签一样走下象牙塔,中国社会大众终将怀着平常心看待它。▲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海归盲目变迁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风波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盲目自大的小蚂蚁
变迁
海归如何看待海归工资仅5000元
新海归
小蝴蝶花
80、90后海归创业新头牌
30万海归将加入就业竞争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