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造手机摄影的美学内涵
2017-08-16陈辰
陈辰
摘要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选择媒介,甚至是媒介的技术特征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也就是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相应的社会活动。媒介最大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受众而言,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钒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美学 美学内涵 技术
在麦克卢汉看来,不仅媒介本身是讯息,而且任何一种划时代的技术都因其引入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讯息”。“媒介的塑造力正是媒介本身”。因此,媒介即讯息理论成为了手机摄影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世界摄影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新技术带给摄影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史,带给整个社会的尺度、速度和模式的新变化。
1融合科技性的视觉语言呈现形式美
优秀的手机摄影作品最终是要通过视觉语言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表现出摄影图片的形式美特征。手机摄影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摄影者运用视觉语言,包括光线、影调、色彩、线条等摄影语言,利用景别、拍摄角度等造型元素进行构图,进而使人对画框中的景物产生某种感性上的愉悦的过程。比如对光影效果的惊叹,对影调控制,色彩等产生愉悦的心理过程。
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各种形象符号来记录生活,或在绳子上打结,或用石块在洞穴上画画,用这样原始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直到语言和文字的产生,符号的简化方能使交流变得更加顺利。因此,纵观人类历史,可以发现人们用语言文字的方式记录之前便开始用符号、图形和图案进行简单的记录和交流,人类历经数千年后,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人類终于又回归了这种用具象的方式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
摄影作品其实质是在用光影的艺术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而摄影师可以说是一个翻译家,他的创作活动其实质即是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或是人类熟悉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用科技的手段,通过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给受众。
一般来说,语言有三大特征,即是语言是有规则的、有序的和抽象的。首先语言是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的,按照某种语言使用习惯来表达。其次语言是有序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必须讲究顺序,一字一字地写,一字一字地看,一字一字地读。最后语言还是抽象的,无论是表述还是阅读,都是一个抽象描述和抽象还原的过程。
而图像则完全打破了语言表达的规则性、有序性和抽象性。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区别于语言,又不等同于绘画,是一种融合科技性的视觉语言。摄影的复现性具有更好的还原真实客观的特质,照相机其实质即是捕捉与记录的工具,使得人们在摄影创作中努力寻找事物的特征,运用摄影独特的表现方法,将眼前的事物拍摄出摄影师想要表达的语境。摄影视觉表达方式与一般的视觉艺术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又由于摄影强调选择性和受自身器材的限制,其独有的艺术特点往往在特定环境下难以表现。
如今手机己不再是如单反相机和大画幅相机那样,从奢侈品变为了必需品,甚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己逐渐离不开手机。手机摄影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摄影对于器材的高度依赖,成为了“民主的艺术”。现代摄影进入“微”时代后,摄影艺术正逐渐走向生活化、日常化。摄影艺术正是有了手机的参与,正脱下高大上的外衣,走下艺术的神坛,成为人们随心所欲的日常化表达的一部分。
2融合科技性的智能操作体验呈现瞬间美
决定性瞬间是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内,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通过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现出来。。瞬间性,是摄影创作特有的属性,决定性瞬间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影像审美标准。手机摄影由于其方便易携带,操作简单快捷,在摄影创作中,往往能够更容易摄取代表事物本质的决定性瞬间,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加愉悦,受众更能够观赏到更加精彩的精彩瞬间。
如今的摄影艺术有两个发展走向,一方面向着更专业的领域,追求高品质影像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向着更智能的领域,追求更便捷的操作体验为发展方向。前者即是如今的单反相机越来越追求多像素、宽高感、大传感器等技术指标。影像生产的三大巨头——索尼、尼康和佳能公司在摄影艺术发展的专业领域一直相互竞争,为追求更高品质的影像作品。但追求专业的高品质影像作品往往伴随着设备操作的专业化,复杂化,人们在运用单反相机进行影像创作时,往往被曝光组合参数中的光圈、快门、感光度,以及对焦、测光等等参数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的影像产品失去了便捷的用户体验。
而手机摄影创作则不同,它更人性化的设计使得创作者在拍摄手机摄影作品时往往拥有一键式的用户体验,更能抓住决定性瞬间,进行有效的拍摄。并且支持多种手机摄影应用程序,加之手机摄像镜头的不断优化,拍摄性能和有效像素也逐渐趋近于数码相机。并且拍照手机的各种自动功能在最大程度上把人从摄影的机械操作中解放出来,让人只关注于拍摄的事件如何呈现并通过视觉语言表达该事件。手机摄影创作过程也往往只需数秒之间就能完成,同样,手机让人们体会到摄影直接呈现的魅力。
如今的手机完全有能力在摄影创作中,在用户体验的智能化上完胜数码照相机,用户体验的愉悦性,拍摄时更容易抓取事物本质的决定性瞬间,创造美的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愉悦,则正是人们进行手机摄影创作的初衷。
3融合科技性的时效传播过程呈现纪实美
手机摄影在与传统摄影相比而言,在传播效果方面优势无疑是绝对的。人们在进行手机摄影创作时,通过大脑对于真实世界进行客观反应,是一种真实的审美过程,人们运用手机摄影的方式在新闻现场拍摄照片,一方面可以以一个围观者、事件参与者的角度来进行拍摄,这种方式拍摄下的被摄对象往往以一个更加自然的形象呈现在镜头面前;另外一方面,纪实类的作品往往对于时效性要求极大,手机摄影可以更快捷地将手中的新闻图片发布,大大增强其时效性。手机摄影的普及虽然跟手机摄像头的质量提高密不可分,但丰富的图片应用软件也在不断完善着手机摄影功能,并且帮助着手机摄影作品的网络分享。
据应用数据追踪公司App Figures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Google Play Store 2015年摄影类应用总量达到50万款,AppleStore的IOS摄影类应用总量达到40万款。应用软件除了操作的简单容易,图片后期的直观快捷外,其多维的分享功能,通过4G网络或者Wi-Fi,可迅速地将火热出炉的手机摄影作品分享至网络社区,一方面让很多复杂的拍摄效果变得更加简单,如HDR、微距、移轴等。如今的app开发更加重视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软件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摄影软件的不足与缺陷不断地被修复和完善。通过这些应用程序软件的后期处理加工,手机摄影作品在第一时间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引起人们的思考,扩展影响表达效果。
手机摄影这种融合科技性的时效传播过程还更多的体现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在位于中东的埃及曼苏拉市,战时袭击导致了当时反动组织人员示威游行。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摄影记者潘超越本拿着专业的相机和摄像机来到爆炸现场,看到了一辆起火的媒体用车和周围的示威人群,本准备用手中的专业设备参与现场报道,但考虑到埃及的实际情况:在埃及,民众对半岛电视台非常反感,因為半岛电视台公然支持穆兄会,穆兄会支持圣战,使用刺杀等暴力手段进行恐怖袭击,因此民众对支持穆兄会的媒体严厉打击。当然在这样的场合拿着专业的设备进行拍摄一定会引起现场民众的抵制,因此他便开始以一个围观群众的视角,用手机拍摄了现场图片,并发回了位于北京的新华社总部,作为发稿照片发布。这张照片同样也是2014年国际手机摄影大赛MPA新闻现场类的一等奖。
每一位摄影师都以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为最终目标,但相较于沉重的单反或者大画幅相机而言,首先,手机摄影更能够满足人们随性的创作心态,手机的拥有量毋庸置疑大大高于相机的拥有量,科技让手机变得越来越小,科技让手机镜头变得越来越清晰,它的便携性让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变成摄影师镜头之下作品,让摄影创作回归于本不应该有的繁琐中。其次手机摄影在操作上的简单化,智能化让摄影这件在传统观念中高大上的创作活动走下了神坛,走入了平常百姓家。最后,手机丰富的应用软件方便人们在创作中实现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几乎能同时能完成,并且借助4G网络实现图片的网络分享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综上所述,科学研究成果正在以实践的方式转化为手机摄影作品,体现出手机摄影新的美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