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2017-08-16王华

大学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王华

[摘 要]社会工作是一项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自我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工作,也是转型期的中国所亟须的一类专业性职业。但由于社会工作属舶来品,其在我国似乎还有些“水土不服”,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一味追求大而全的面面俱到,培养的流程完全照搬基础学科的模式开展,缺乏符合专业本身所亟须的能力导向、强化实践的专业特点与品质。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流程再造理论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7-0127-04

社会工作是一项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自我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工作。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它不仅能为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提供帮助,而且还在预防和解决部分社会问题上发挥作用。此外,它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可见,社会工作是一项理论与实践性兼备的全方位的公益性工作,也是转型期的中国所亟须的一类专业性职业。事实上,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支持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这是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工作推进。为了落实中央精神,构建富有特色的社会工作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各高校纷纷开设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努力培养具有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经过多年的摸索、研究和总结,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的培养教育体系,可以为当前社会发展输送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1]

但由于社会工作属舶来品,在我国似乎还有些“水土不服”,特别是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方面,我们的经验还比较欠缺。在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实习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往往照搬其他基础性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安排,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培育理念。这就导致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没有理论基础,要么在实践操作中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这对整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非常不利,容易引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教师对专业的前景缺乏信心、毕业的学生就业率不高、人才流失、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实质上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有关,换言之,就是社会工作机构需求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错位。其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一味追求大而全的面面俱到,培养的流程完全照搬基础学科的模式,缺乏符合专业本身所亟须的能力导向、强化实践的专业特点与品质。因此,本文将以江苏某高校(以下简称“JNU”)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例,结合管理学中的流程再造理论,对人才培养流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再造,以期为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JNU”社会工作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总计设置了72门课程(包括实践环节),共165学分,1840学时,整体上形成了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其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或层次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化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英语、体育。课程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为目的。

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微积分、普通心理学、程序设计基础VB、普通逻辑、宗教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SPSS统计软件、社会政策、国外社会学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统计学、家庭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文化人类学、福利计划与评估、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概论、学术前沿讲座等,其目的是有效建构学生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广阔的理论视野。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社会工作研究、社会行政,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专业技能。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学校社会工作、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宗教与慈善救助事业、非营利组织管理、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公共关系学、农村社会工作、人口与统计、基金募集与管理、心理咨询与治疗、公关礼仪、人格心理学、20世纪美国社会文化、传媒与社会、网络社会问题研究、社会互动与沟通、法律与文学、合同法、公务员应试、管理学精要等,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政策分析与研究的能力。

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室技能培训、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作业。这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目的是培養学生的工作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效能得以发挥。

二、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培养情况

(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为积极适应国家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JNU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教学与教材建设上,以评价、激励为重点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体制、模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创新。近几年来,JNU的精品教材《社会工作实务》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第二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课程社会工作导论获批成为JNU首批卓越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全校共14门),多位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历次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高教文科组优秀奖、二等奖。

(二)科研成果突出

在教师层面,从2010年至今,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总计发表文章146篇,其中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72篇,在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15篇,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7篇。学院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3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1项,出版著作3部。学生层面,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考研率逐年上升,且保持在20%以上;二是学生科研成果和科研获奖不断增多。学生的习作获省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毕业论文获省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学生论文发表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JNU社会工作专业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并重的原则,积极与省内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搭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实习、暑期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本专业的师生能参与到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去,这无形中提升了专业的办学层次。此外,JNU还根据专业实习实践所需,陆续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十余所实习基地。同时,聘请基地负责人和业内专家为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

由此可见,该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较为科学合理,能够围绕职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办学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時,也不应忽视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是其以后就业求职的谋生工具,学好专业是其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受宏观环境的影响,社会工作作为职业的声誉不够高,政府层面的推动力量不足,社会公众对其热情度亦不高,而作为职业其经济收入不太理想。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偏低,甚至有的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就提出想转专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鲜明

对于该校而言,由于缺乏一定的地缘优势,其发展道路依然困难重重。相对于其他高校,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科研的方向不够鲜明。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其强调通才教育比较多,而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活动偏少,这导致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不能很好地凸显该校的专业人才特色,不能很好地为长三角经济服务。

(三)教学流程重理论轻实训

在教学流程上,该专业的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不协调,存在重理论讲授而轻实训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重理论的准备,而轻视实践操作、专业训练、专业实习中的督导配备和结果反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另外,现阶段该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转过来的,他们在专业理论储备方面存在不足,实务经验更是普遍缺失。

(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提供服务和帮助。因此,人才培养的专业应当与用人单位等社会机构对口对接。从我们调研访谈的结果来看,社会机构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相当庞大,然而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却偏离了这个行业方向,转向薪水工资待遇较高、声誉度更好的其他行业。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各类机构的需求关系度不大,专业人才发展与机构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导致两者之间也存在错位。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四、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流程再造理论是从核心流程入手,通过识别和分析传统专业教学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现存的教学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与优化,对组织结构进行有效地重组,以实现教学管理的有效性、高效性和适应性。1990年,美国管理大师Hammer博士在《哈佛商业评论》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这一概念,掀起了企业流程再造的热潮。迄今为止,许多学者都对BPR做了不同的定义,总的来说,BPR是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根据机构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采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以机构流程为中心,对机构流程进行根本地思考、分析、重新设计和再造,并且相应地重新设计机构的组织结构,使机构的各种性能指标,例如成本、质量、柔度、顾客满意度、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等均得到提高。[2]

在高校社会工作教学中,同样要协调教学外部环境与内部各因素,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笔者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质量的分析和流程再造理论,构建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流程再造模型。以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培养模式相当,虽然教学培养都能照顾到各个环节,但是每个环节都不能深入透彻。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工作专业,仅仅停留在普通层面上的讲解和实践是远远不能满足这个专业的职业需要的。因此,本文结合流程再造理论,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流程做了适当地调整和改造。

调整和改造后的流程如图2所示。从一年级新生入校开始,教学组应当安排资深的教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够对这个专业产生良好的印象,增加其对该专业的认同度,杜绝有些年轻教师因为经验不足而造成不必要的误导。对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必要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这能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当学生进入大四阶段,应当安排他们到比较正规的专业社工机构、街道社区等单位参加专业实习,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应当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习期间所收集的材料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形成倒逼机制,以便使学生真正将专业学好、学精。

为了让上述流程能顺利实现,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保障措施。

第一,优化师资配置。院系等部门应当充分配置好教师资源,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影响力,鼓励其为一年级新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新生从入校便领会到本专业的独特魅力,以增强其后续学习的信心。同时,应充分发挥年轻教师年富力强的特点,安排他们讲授专业选修课和学科平台课程,努力鼓励他们将当前社会的热点和难点引进课堂,让学生意识到专业力量的强大。

第二,重视专业实习督导与反馈。在专业实习阶段,院系应当从校内外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社工管理者和资深社会工作者,让他们充任专业实习的督导,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结合具体案例,指导学生如何圆满完成所分配的专业任务。同时,应当建立反馈机制。此外,还应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将案例带进课堂、带入研究领域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完善和充实教案。

第三,严格把控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的结晶,应当体现其本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院系应当明确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材料应当来源于实习之中。这不但能令学生的论文主题紧扣时代脉搏,更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督促学生踏实地学习理论知识、认真地完成专业实习。

五、小结

本文以江苏JNU高校为例,对该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的分析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鲜明、教学流程重理论轻实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流程再造理论,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流程做了适当地调整和改造。从一年级新生入校开始,教学组应当安排资深的教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对于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应充分安排青年教师对其讲授专业选修课程。当学生进入大四阶段,应当安排学生到比较正规的专业社工机构、街道社区等单位参加专业实习,让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应当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习期间所收集的材料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形成倒逼机制。为此,本文认为应当从加强专业认同教育,重视专业实习督导与反馈,严格把控学生的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协调培养的保障,以期为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左芙蓉,刘继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进程研究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12(3):73-79.

[2] 张敏顺.管理信息化与企业流程再造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5):48-50.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