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分析和思考
2017-08-16薛琴汪晓莺
薛琴+汪晓莺
摘要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课程教学的创新意识不足、导师队伍建设的滞后和研究生自身原因等因素影响了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手段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医学 研究生 科研 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出现,对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亟待提高。
1影响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1.1课程教学创新意识不足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过于偏重学科理论,以理论课程为主,而技术实验类的课程偏少,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后期科学研究阶段对实验操作方法缺乏系统性的掌握和了解;课程内容陈旧,有部分内容与本科教学重复,且内容的深度和前沿性不够,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动态了解甚少;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集体授课为主,教师单向灌注式教学,缺乏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导师队伍建设稍显滞后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他是研究生科研创新道路上的引路人,导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科知识的快速发展,导师队伍建设稍显滞后。部分导师的学术业务水平不高,科研项目和经费少,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实践机会。也有部分导师工作责任心不够,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或临床工作,却忽视了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指导和培养。
1.3研究生自身缺乏创新动机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医学生攻读研究生是为了获得一份更高的文凭,进而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是为了能在单位晋升职称,并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特别是临床专业的学生,他们往往认为读研就是为了多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对科研创新抱着浑水摸鱼的心态。在科研实践阶段,很多研究生都是直接按照导师设定好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流程来操作,缺少了自主查阅文献和实验设计的过程,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这种“为了文凭而学习”的被动式求学,意味着创新能力培养意义上学习的“失学”,这种创新动机的缺失导致研究生“非创新性学习”。
2提高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2.1改革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中介,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对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1)调整课程设置。在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体系中,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压缩或减少一些基础理论公共课程,特别是一些与本科阶段有重复的课程,增加选修课比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方面的课程和发展迅速的生物医学相关课程,有效地拓展研究生知识面,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技能。(2)创新教学方法。研究生课程教学属于研究性的课程教学,它更侧重于科学的探索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一贯的讲授式教学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如PBL、CBL等教学法,不再为学生当“保姆”,而是成为“导师”,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专题讨论,如给学生布置实验设计或学科前沿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随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和交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丰富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更新课程内容是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除了要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外,更要注重提高课程的深度和前沿性。因为多数研究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已有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但是对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动态了解甚少。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添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进展。
2.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自身素质、学术水平、指导方式、道德品质和人格等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提高导师科研业务水平。一方面,现有的研究生导师本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能仅满足于现状,要加强继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深造机会,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的科研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开拓学术视野,及时掌握学科的最新资讯。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通過全职或兼职形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充实和优化导师队伍。(2)严格导师遴选。根据学校的规划及导师队伍现状,制定行之有效的导师遴选制度。严格遴选导师,通过对导师的科研水平和道德水准设立明确的标准,来遴选出高素质的导师,要求导师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实行优胜劣汰的导师聘任制,定期对导师进行考核,对那些考核不合格或长期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导师进行淘汰,吸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加入导师队伍。
2.3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
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既要靠研究生本身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又要靠学校的相应激励措施。(1)研究生的自我提高。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研究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研究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医学研究生应当端正学习态度,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和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多读专业文献,多听学术讲座,并将所看、所学到的知识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勤思考,才能真正消化吸收为自己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根据课题研究方向,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思路和步骤,发现问题,尽量自主思考解决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2)外部激励措施。为了激励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学校增加对研究生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科研创新项目,对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学校立项建设并给予经费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对研究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如发表高质量的论文、科研竞赛获奖等。定期举办读文献交流会,研究生将自己阅读的文献做成PPT,并以讲座的形式和大家汇报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2.4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因素,尤其是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高校培育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校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1)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一是完善学术道德规范的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监督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并通过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二是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如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等,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2)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实验室是研究生科研创新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是科研创新的基础物质保障。学校应加大对科研资源建设的投入,支持各实验室或中心的硬件建设,对于一些高端的仪器设备可统筹购买,各实验室或中心实行实验资源共享,搭建较为全面的、高端的科研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