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
2017-08-16熊定永张骞
熊定永+张骞
摘要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是大学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完善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文中针对当前大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政策层面、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协同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感恩教育 对策
马加爵事件、刘海洋伤熊事件、药家鑫事件、川师大血案、大学生表白失败跳楼自杀、某高校大一女生烧炭自杀、湖北五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引风波、河南一大学生因向亲生父母要钱不成痛下“剥皮挖筋”毒手、大学生网络成瘾终致弑父杀母……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不得不引发对生命与感恩的思考。震惊之余,更加凸显的是对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反思。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努力加强生命与感恩教育,但与宝贵的生命相比,仍然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目前大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仍然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养成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能更多地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开展;三是教育成效不明显,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难以形成合力;四是在部分高校,生命与感恩教育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生命与感恩教育流于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1政策层面的重视与督导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是人格完善、具有正确生命价值观的人。当前,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政策层面缺乏重视、督导无力不无关系。
1.1加强政策制定
生命权是每个人最重要、最宝贵的权利,生命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感恩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从国家、社会的现代治理来看,感恩教育与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然而,对于生命和感恩教育的应有地位,当前的相关教育政策则体现不足。要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高等教育新情况,不断建立完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制度体系,从国家层面、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高度重视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导向。如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大纲、培养目标时进一步明确生命与感恩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及时颁布配套的办法、条例、规定,明确具体措施。
1.2强化监督落实
再好的政策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就会变味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有些时候,工作无成效并非缺乏好的方针政策指导,而是由于执行落实不到位。因此,对于完善的生命和感恩教育政策制度,要有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加强监督,使其能落实,有效果,可监控。
2对相关从业人士加强培训
目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的高校并不多,大多以讲座形式进行,次数很少,成效有限。在课堂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相关教育更是微乎其微,很少有高校建有专门的生命与感恩教育师资队伍。要将生命与感恩教育提升到应有高度,取得实效,必须建立一支相关从业队伍并加强培训。
2.1组建师资队伍
一是要组建专业的生命与感恩教育师资队伍。高校要增加生命与感恩教育活动,适度开设相关课程,防止相关教育流于形式,就必须要有专业师资力量作为保障,让生命与感恩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触及灵魂,富有成效。
二是要树立每一名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将生命与感恩教育融入其他课程当中,让全体教职工参与到生命与感恩教育活动中来,形成合力,将相关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
2.2加强师资培训
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和观念对生命与感恩教育成效具有重大影响。加强师资培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组织参观地震遗址博物馆等场所,让教师们现场体验、感悟,认识到生命既脆弱又坚韧,社会既复杂又充满爱与感恩,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与感恩教育观念。
二是通过开展示范课活动、专题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推广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专业技能水平。
三是要完善奖惩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生命与感恩教育,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体间的协同
要进一步保障生命与感恩教育成效,就必须促使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四个方面加强协同,形成合力,从认识、情感、实践等不同层面教育引导和自我锻炼,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3.1从家庭角度考虑
一是努力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恰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快乐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灿烂,唤醒愉悦的生命情感,使其怀抱感恩之心。
二是主动与学校沟通,合作施教。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辅导员,同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期间的表现,以便家庭和学校及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教育,达到“家一校”共同育人的最优效果。
3.2从学校角度考虑
一是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现代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应该把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与感恩观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防止“重智能、轻情商”的现象,高校有必要将生命观与感恩观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二是要不断丰富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内容。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不断丰富生命与感恩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保持对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努力改善教育方式方法。能够让学生欣然接受的教育方式方法,才是好的方法。要使生命与感恩教育达到良好效果,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作出适当调整,做到多种方式方法相结合,如交替使用日常教学渗透、专题教育、情境教育等。
四是要注重与家庭、社会保持互动。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毕业后都将走上工作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就是把学生从家庭推向社会的一个助推器,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转站。这个中转不是机械的中转,而是要赋予成长价值的中转,要发挥好这个中转作用,就必须保持与家庭、社会进行互动,通过与家庭的沟通,把握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通过与社会的交流,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并以此为据预测、规划、引导学生的将来,最终将这些实际情况反映到学校现行的教育教学当中,使生命与感恩教育更具针对性。
3.3从社会角度考虑
一是要优化社会环境,减少不良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与感恩观,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多,尤其是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愈加凸显,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要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就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二是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的人才观决定着用人观,影响着整个社会教育的重心,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重心。目前,中国社会的人才观虽有改善,但对“德”这个要素的重视度仍然不够,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生命与感恩教育纳入社会教育系统,将生命观与感恩观纳入人才评价体系,提升德育内容在人才评价中的比重。
三是要加强与学校、家庭互动,共担育人责任。一方面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将包含生命观、感恩观的科学的人才观指标反馈给高校,促使其注重生命与感恩教育,并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同开展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带动家庭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
3.4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考虑
个体的发展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取决于主观因素。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感恩观,使其真正内化为一种信念,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之外,更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应具备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锻炼,打造健康体魄。这既是开展自我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基础,其本身也是一种生命教育的表现。
二是加强修养,提升人文素质。通过学习领会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可以提升内在修养,塑造良好品质。
三是学以致用,提高认知水平。首先要做到明辨是非,自覺抵制外部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其次要保持自省,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合理设定自我角色,不断激励并监督自我。最后是要努力做到身体力行,在日常行为实践中体现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感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