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困境和对策研究
2017-08-16贺修裕
贺修裕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法治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但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加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击,导致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鉴于此,本文阐述了开展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策略,希望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意识 培养困境 开展策略
1开展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意义
1.1对学生个人的意义
一是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开阔大学生的法律视野,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二是构建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培养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使大学生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形成一种勇于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社会责任感。
1.2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首先,法治意识教育的开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丰富,对学生具有了更强的吸引力,同时也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其次,法治意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必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2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困境
2.1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不受重视
由于部分高校只关注自身的学术属性,在教育工作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法治意识教育则认为可有可无,仅仅迫于上级压力才开展了相应的法治意识教育工作,但在教育执行过程中存在懒政、懈怠甚至应付的心理,导致有关教育工作表面化,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2.2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内容与时代脱节
一是教育观念落后。当前很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法治教育观念,其教学内容中缺乏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内容,没有清楚地传达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二是内容缺乏针对性。部分法治教学是以法律知识宣讲为主,在教学上过于求精求细,且所举事例与实际社会生活不符,不能带给大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导致课堂感召力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比如,一些书中虽然提到了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提及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但居于核心位置的仍然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以及最新添加的心理教育,而法治意识教育只作为政治教育的一个补充方面出现,这种对法治教育的边缘性定位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
2.3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手段陈旧
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上普遍抱有求稳心理,害怕因创新失败而导致教育业绩下滑,故对创新教育尤其是个性化教育一直较为排斥。久而久之,高校法治意识教育就会呈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局面,進而出现“老办法不好用、不愿用,新办法不会用、不敢用”的教学尴尬现象。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正视教育创新问题,提出了各种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口号,但在具体贯彻落实中遭遇层层阻力,实际效果不尽理想。
2.4多种文化对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造成冲击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讲究仁政治国,这种思想主张在封建时代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本质上仍是一种人治思想,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法治理念存在较多冲突。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追求“和谐”价值观,受此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在心理上比较排斥现代法治所提倡的绝对正义。西方法治理念的形成有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作为思想基础,其构想的是一种“守夜人”式的政府,这与我国所推崇的社会主义主张不尽相同。尽管西方法治理念的渗透和传播为我国人民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迪作用,对我国法治建设也极具借鉴价值,但中西方文化在法治问题的认识上毕竟存在一些差异,西方法治理念在国内的照搬照用和泛滥传播很容易导致法治神圣化的后果,造成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偏颇,这也是现阶段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3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困境的突破路径
3.1明确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开展原则
3.1.1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不能脱离道德教育而独立存在,而是应该在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国情的基础上,将两者统筹结合,在体现道德教育灵活性优势的同时,严格坚持法治教育的原则性,确保法治意识教育始终与大学生的学习规律相契合,充分发挥道德教育对法治教育的滋养作用。
3.1.2兼顾方向性和科学性
法治意识教育的方向性是指让大学生始终在正确的政治框架内进行学习,这不但为法治意识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基本保障,也符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法治意识教育的科学性是指注重法治意识教育的学科特性,掌握其固有的学科规律,并充分运用到法治意识教育过程之中,以此凸显法治意识教育的学科魅力,提高学生对法治意识教育的认同感。高校在开展法治意识教育时,要将方向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的高度统一。
3.1.3兼顾时代性和开放性
法治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高校不断摸索、创新法治意识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人们对法治的认识和看法也在发生不断的改变,也正因如此,中国的法治理念才能日趋完善,但这就使得中国的法治意识教育注定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另外,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也决定了法治意识教育应当保持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主动汲取国外法治文化的精华,推动国内法治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总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应当兼顾时代性与开放性,只有将两者统筹考虑,协调发展,方能在保证法治意识教育现实性的基础上展现其前瞻性,促使大学生真正推崇法治、热爱国家,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应有之力。
3.2转变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思想指导
高校在开展法治意识教育之前,必须先在思想上理清两个重要问题——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去培养人?要正确解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新成果,时刻关注学生在想什么、学什么,同时搞清楚学生是如何想、如何学的。在此基础上,将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责任担当,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教育的基本切入点。此外,高校必须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日复一日、有条不紊地开展法治意识教育工作,促使高校法治意识教育从集中化向常态化转变。
3.3更新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
3.3.1明确法治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校法治意识教育涉及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法律知识层面,即通过法律知识宣讲,增强学生法律认知,开阔学生法律视野,促使学生主动知法守法,并且对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事项产生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二是法律方法层面。与专业的法律逻辑思维有所不同,法治意识教育中的法律方法不是用法律的思维方法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强调主客体认识的统一性。三是法律精神层面。对于法律精神问题可进一步细分为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两个方面,其中,法治理念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法律至上等基本思想理念;法律意识是指司法独立、依法行政等基本法律认知。在法治意识教育中,需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穿插一些具体的案例对两者进行详细解读,促使学生对法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3.3.2借鉴西方法治文化的精髓
西方国家在民主法治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笔宝贵的法治文化资源,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这些经验和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错路,从而大大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因此,高校在开展法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主动借鉴西方法治文化精髓,同时要注意去芜存菁,在确定法治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时不盲目照搬照用,而是根据中国现实国情进行一定的本土化处理。中国法治意识教育,要能够体现中国的法治环境和法治需求,否则从本质上就属于西方文化产物的事物,又怎能取得大学生的信任和接纳。
3.3.3加强高校环境建设
高校应积极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对教师教学行为加以约束,确保所有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都不脱离章法控制,营造良好的法治意识教育环境。此外,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法治理念贯穿到以校风校训为代表的校园精神文化、以校园教职工行为为载体的行为文化之中,以弘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逐渐形成法治意识教育的强大外部环境。
4结语
法治意识教育无论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还是法治国家的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深入把握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予以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法治意识教育实效,培养更多兼具科技素质、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