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的“韩小窗”

2017-08-16曲之

曲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唱词曲艺创作

曲之

京韵大鼓是我国北方鼓曲的代表性曲种,一百多年来传承发展,至今已臻精美,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趋于成熟完美的民族艺术瑰宝。这一曲种演化过程中不仅涌现了众多艺术造诣深厚、流派特征突出的著名演员,同时通过他们的演唱留下了一大批风格各异、曲调优美的经典曲目,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京韵大鼓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唱词的雅训脱俗,句式的灵活多变,篇章结构的错落有致,叙事抒情的委婉动人。就是说没有作者创编的优美唱词,就不会有传世的经典唱段,也就不能成就演唱艺术家,所以应该正视曲词的关键作用。曲词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学诗词曲赋一脉相承,京韵大鼓的古典曲目大多源于清代的子弟书。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说:“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在韵文方面久已具有公认的评价,成为它们各自时代的一‘绝。有人谈起清代有哪一种作品可以和以上四种杰出的文艺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书。”(《创造性的新诗子弟书》)子弟书的代表作家有韩小窗、罗松窗等人。他们的作品内容取材于明清小说以及戏曲和历史故事,唱本文词绮丽,句式对仗工整,辙韵平仄讲究,故事情节生动,表达感情朴实真挚,反映社会生活情趣,唱词言简意赅,词句典雅富丽,有着明辨是非、褒贬鲜明的特点,起着感化教育的作用。没有韩小窗写的《露泪缘》就没有如今传唱的《黛玉焚稿》《宝玉哭黛玉》《宝玉娶亲》等“白派”京韵大鼓名段。没有韩小窗写的《红梅阁》、缪东麟写的《忆真妃》就不会有骆玉笙先生演绎的《红梅阁》和《剑阁闻铃》,由此可见唱本的重要与珍贵!子弟书由无名作者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艺术成就较高,这些唱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涉及题材丰富多彩,文学技巧高超纯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值得我们学习继承,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京津的鼓曲作家和顾曲前贤守正出新,传承文脉创作了多篇京韵大鼓的精品。有张鹤琴编写的《林冲发配》《渔夫恨》《穆桂英挂帅》《洪母骂畴》,姚惜云、陈寿荪二老创作的《正气歌》《卧薪尝胆》,白凤岩先生创编的《桃花庄》《将相和》《借东风》及新曲目《刘胡兰》,张剑平老师写的《满江红》《完璧归赵》《鉴湖女侠》《逼上梁山》,王允平老师编写的《鸳鸯剑》,孙世甲老师编写的《愚公移山》,石世昌创作的《和氏璧》,陈绍武写的《琵琶行》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这些都是曲艺唱词的优美篇章。百花园中摘一朵,我今天单说北方曲坛成绩卓著的曲詞作家朱学颖老师。

朱学颖老师是新中国哺育的第一代曲艺作家,创编了上百段名篇佳作。60多年来,这些作品传唱曲坛,给我们以思想的鼓舞和艺术的享受。他创作的鼓曲作品选材取事、谋篇布局富于匠心,炼句锤字、遣词着笔刻意求工,如入化境,词尽其妙。由于所写曲词演唱的成功率极高,他被称为新时代的“韩小窗”。

朱学颖老师1931年出生,是天津市宁河县人。参加工作后先后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天津群艺馆任编辑,1956年调到天津市曲艺团搞创作。据说调进市团主要是让他担起京韵大鼓唱词的编写重任。

他喜欢曲艺。在天津这块曲艺沃土上,50年代初他就投身于曲艺唱新的创作中,编创了许多应时应景歌颂新中国新社会、新人新事、英雄模范人物的多种曲艺作品。进团后他虚心向前辈名家学习,很快就熟悉和掌握了多个北方鼓曲艺术形式的板式、韵律节奏和唱词格式,学会了不少曲种的演唱方法,深入细致地揣摩把握每个曲种和演员的演唱风格特点。他创编的唱词演员“伸袖就穿”且合适可体,一唱即合拍。入团不久,他就能编写天津时调、铁片大鼓、单弦、梅花大鼓等,甚至相声、快板书、天津快板、山东快书也都熟练掌握。他逐步由泛而专,渐趋独擅创作京韵大鼓唱词。他对京韵大鼓的钻研深湛独到,对子弟书的多篇唱词,对“刘”“白”“骆”各派的演唱曲目几乎是烂熟于心,因而他的京韵唱词佳作尤多。他写的曲词热情高昂、声调激越、结构严谨、文采斐然,极富抒情色彩,堪称上乘之作。

朱老师将古典传统词语融汇到现实文学的语言中,他从古典诗词、传统戏曲、民间传说、明清小说以及近代白话小说、现代诗歌的文学语言中广泛吸取营养,善于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口语融合汇集,写出来的曲词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曲艺是一种语言艺术。而短篇唱词尤其需要听者在领略曲目思想意义的同时得到充分的语言美的享受。他的京韵大鼓作品将古典诗歌、传统鼓词和新文学语言和谐地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曲词风格,实为可贵。他的作品雅俗兼备。“雅”不是古奥艰深洋腔洋调,“俗”也不是粗野鄙俗、寡淡无味,而是优美雅致的书面文词与鲜活生动的大众口语熔化锻铸为自然天成,做到语言风格与题材内容与人物相适合,宜雅则雅,应俗则俗,运用自如。从而使文化程度不同、文学素养高低不同的鼓曲听众都能听懂理解欣赏,同样得到美的享受。他用短段唱词塑造出了许多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他的创作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文学意境与舞台演唱达到了美的统一。

朱学颖老师创作的京韵大鼓唱词仅我所知所听所学的就约有70多段,分别体现了“刘”“白”“骆”各个流派的不同特色,每篇鼓词都如同一件精雕细刻的美器,经得起长久观赏。贯穿在他创作内容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时代的赞歌、英雄的诗篇”。他的笔下有抗美援朝的烈士、抗洪抢险的英雄、奋扑烈火的工人、舍己救人的医生、攀登珠峰的健儿、痛击敌寇的奇兵……篇篇记录着历史的脚步,吹响着时代的强音,描述着民族解放的战斗历程,塑造着人民领袖的光辉形象,激励着人民的斗志,振奋着群众的精神。他改编的传统故事也多半歌颂了英雄气概壮士豪情,歌唱自由正义,大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风。

著名曲艺评论家、天津曲艺团的老团长王济先生说:“从朱学颖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中可看出这样几个特点:谋篇布局富于匠心,锤字炼句刻意求工,描景写人尤其抒情。这也是成功曲词应具备的几个要素。”

朱老师在60多年的曲艺创作生涯中,创作整理改编鼓曲唱词成就卓著,特别是为“骆派”京韵大鼓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在曲目建设上大大丰富了“骆派”曲库。他为骆玉笙先生及其弟子陆倚琴、刘春爱量身定制的曲目有30多段。

上世纪60年代初,骆玉笙先生演唱了朱学颖老师为她首创的新曲目《刘文学》。接着朱老师又为她量身创制了两首力作《珠峰红旗》和《光荣的航行》,曲词与精彩的唱腔设计、骆玉笙的精湛演唱艺术相融合,成为骆先生的优秀代表曲目。这些作品的成功在于作品的取材新颖,唱词的构思凝炼,句子对仗工整而句式富于变化,音韵铿锵而词语甚为流畅活泼,更时有绝句妙词出现,韵味隽永。篇中写景情景交融,写人刻画感情,通篇洋溢着作者饱满的激情,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展现了作者的文学艺术才华。特别是《光荣的航行》,全然是一首抒情诗。在艺术特色上可与《剑阁闻铃》相媲美,在思想感情上却恰恰和《剑阁闻铃》的忧伤缠绵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刚健欢快的新时代风貌。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朱老师的创作高峰期,他写出了许多高水平作品。他为骆先生量身而制的多篇小段曲目独辟蹊径,其中《中国女排》《万里春光》《国庆抒怀四十春秋》《月季花节颂》《国魂民魂两如虹》《祝福声中一岁除》《不老青松》等多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语汇,真挚热情地歌唱改革开放的新气象,表达对新时代的赞颂。骆玉笙先生夸赞朱学颖老师的作品是“大手笔”。

1975年,朱老师移植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一折编创了京韵大鼓《打虎上山》,由弦师张子修谱曲融入现代京剧的旋律,经陆倚琴老师演唱,以崭新的面貌吸引了广大青年顾曲者,努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轰动一时。

《白妞说书》是朱老师1982年的大作,取材于刘鹗的晚清小说《老残游记》。作品对书馆场景绘声绘色的描述给听众一种茶馆听曲的观感和神游幻境的美妙想象。这正是作者当年深入生活学习实践、听书顾曲深刻体验的真实写照,是作品真实感人的力量之源。该段经陆倚琴老师演唱后,成为“骆派”京韵的保留曲目。

1988年,天津电台和市曲艺团组织创作《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京韵大鼓系列广播曲目。朱学颖老师编创的《可卿托梦》一折描述了王熙凤在梦中见到秦可卿与她的告别嘱托,实际上也是王熙凤心悬已久的思维意识的流淌,渲染着贾府家道败落无可奈何的忧郁,散发着悲伤。曲词意高情深,营造了悲剧氛围,用第一人称作内心独白,第三人称作托嘱,唱词文学性强,显示了驾驭语境的功力。这段曲目中的化境是鼓词写梦的巅峰之作。《可卿托梦》经陆倚琴老师演唱是“骆派”唱情的生动再现,听众如身临其境,可以看出作者妙笔生花、质胜于文。早在“文革”中期朱老师还“奉命”写了一段《厨房风波》,是由《红楼梦》第61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一节改编的,将小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他与骆玉笙、陆倚琴、赵学义和弦师张子修、韩宝利等人合作,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开创了新时期京韵大鼓唱腔艺术的全新格局。

1989年,他将《西厢记》这一爱情故事写成了9段文采华丽、词句典雅的京韵大鼓曲目。其中的《莺莺听琴》《红娘传书》《红娘巧辩》《长亭饯别》等章回贯穿着正剧的肃穆和悲剧的哀叹,美词雅韵可读可诵可唱,让人赞不绝口。

他还创作了《渔家女》《白维鹏》《雄风千古》《梅岭诗篇》等“骆派”新曲目,经陆倚琴、刘春爱二位老师排演后受到观众的好评和喜爱。同时他为“刘派”京韵创作了《火并王伦》《贺龙在澧州》《长江第一漂》《吕布谢冠》《猎虎记》,为“白派”京韵创作了《二进荣国府》《中山莲》《百兰山口》等。

朱老师在改编整理子弟书原唱词时,总是以当今听众的需求加以修订,将一些不易懂的旧词改为易解通俗的现代语言,很有时代感。经他整理的《哭黛玉》《绿衣女》《凤仪亭》等显现了传统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

在创作中,他严格掌握和尊重不同曲种与流派以及演员各自的风格特色,主张唱词不可以简单地通用,要根据曲种的特点、演员的表演方法来仔细选择合适的题材和表现风格,每篇作品都要做到量体裁衣。京韵大鼓“刘”“白”“骆”各派唱法不同,唱词编写要适合方好。

他为北方其他曲种编写的唱词也是如此。曾为单弦名家石慧儒先生创作了《邱少云》《三过家门》,为赵玉明先生创编了《一家亲》《接班》,为铁片大鼓名家新韵霞先生写过《革新曲》《买化肥》,为王毓宝先生创作了天津时调《军民鱼水情》,为姚雪芬编写了铁片大鼓《老李的婚事》《按时开演》,为刘秀梅写了单弦《怒摔雪狮子》《将军的情怀》、岔曲《骏马赋》等。这些唱段不仅在当年那个时期有强烈的轰动效应,就是在今天细细品味也具有醇厚的艺术韵味,依然是当代鼓曲艺术的保留曲目。

曲词与诗词一脉相承,我爱好古典文学诗词,也喜欢鼓曲,更痴迷京韵、单弦,小时候常在《曲艺》杂志上拜读朱学颖老师的作品,那时朱老师就是我崇拜的偶像。他的作品我一直视为教科书,经常翻阅学习。我还曾演唱过他创作的单弦《吃帽子》《除夕之夜》和岔曲《赞雷锋》,至今我还珍藏着多篇朱老师创作的鼓词手抄本。

朱学颖老师创编的曲艺作品数量和质量都堪称至高至广,在曲坛卓尔不群。他在1985年出版的《白妞说书》一书只收集了27首唱词,很遗憾大量的优秀篇章没能收进,殷切期盼朱老师能出版较全的唱词集。

从作品中可看到他的一腔忠诚、半生心血都付与了曲艺,为演员写词、为舞台创作,竭诚尽责、努力追求和谐统一。

如今朱学颖老师已年近米寿,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

现在天津市曲艺团的女作家杨妤婕老师是朱学颖先生培养的学生,得其亲传,是当今曲艺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学习朱老师崇德尚艺为曲艺创作苦心经营、笔耕不辍的精神,努力创新!诚望后继步武前贤!

猜你喜欢

唱词曲艺创作
唱词(外一首)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Jazz
《曲艺泉城》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