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分析
——以攀枝花和包头为例
2017-08-16程菲菲
程菲菲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
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分析
——以攀枝花和包头为例
程菲菲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
中国资源型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矿产资源储量的减少和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日益凸显,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如何转型,转向何方等重要问题。本文以攀枝花和包头为例,通过对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的问题分析,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不同路径及其效果。
资源型;城市;转型;民族
一、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靠自然资源的单一供给,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其中的“资源”是指不可再生资源,即在工业化时期对城市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森林和矿产资源。这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资源不仅是矿业城市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会直接影响当地主导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命周期,因而随着地方可利用矿产资源的减少,经常会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此外,资源型城市具有双重属性,它不仅具有一般的城市功能,即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由于其资源的特殊性,还承担着国家资源基地的功能,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国家指令性的安排,公有制经济一般居于主导地位,整个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的单一性又会导致生产的产品趋同,最终导致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趋同,缺乏发展活力和地方经济特色。从分布而言,资源型城市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空间结构分布比较分散,多位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山地、高原、丘陵等,地形地貌的限制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生产成本比较高,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很大。
目前,我国很多的资源型城市都陷入了资源近乎枯竭的状态,若要避免矿竭城衰的发生,进行经济转型的变革迫在眉睫。民族地区的资源型城市不仅具有一般资源型城市的特点,而且还有其特殊性,因此在了解其特殊性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问题,探讨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未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就笔者调研观察,总结出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具有以下特点:(一)地形复杂、规模小,人口有限。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山地、高原和盆地,多以中小型城市为主,人口相对较少。而城市规模的限制不利于矿产企业形成大规模的聚集园区,相关配套设施和辅助企业难以被容纳,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困难,因而大部分是分散独立且技术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致使矿产企业的经济发展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和出现集聚效应。(二)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相脱节,人文基础薄弱。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因矿而生,因矿而兴,政府主导兴建、企业参与经营,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着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形成,不是在民族地区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是建立城市的“根”,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民族地区的软实力,而民族地区这种“外部嵌入式的以政府投资发动”的资源型城市,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导致了资源型城市与当地民族文化脱节,使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成为一种文化飞地①。
二、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一)攀枝花的发展转型之路
攀枝花地处我国西南部,共有42个民族,其中41个少数民族占到全市人口的13%,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和长江上游第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攀枝花市是多种矿产资源高度密集的地区,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其中铁的储量73.8亿吨,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钒的保有储量是1038万吨,占全国的63%,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钛的保有储量4.25亿吨,占全国的93%,居世界第一;钴保有储量7.46亿吨,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也相当丰富。此外还有铬、镓、钪、镍、铜、锌、锰、铂等多种稀贵金属,多个项目还被世界记录协会收录为世界之最。攀枝花市还是一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宝库,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尤其因为其巨大的水能资源被誉为“世界水能大宝库”。
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主要依赖各种资源和能源,作为一座资源型工业城市,攀枝花在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资源型城市,因其本身发展路径和特点仍存在如下问题:(1)资源利用率低,增长方式粗放。在攀枝花的钒钛磁铁共生矿中有20余种贵重金属,现仅利用了铁的68%,钒的20%、钛的5%和钴的13%,其余镍、镓等稀有金属随废弃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率仅8%,低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80%的利用率差距更大②。(2)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过大,非公有制所占份额仅为26%,这就易造成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性。该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大型的国有企业攀钢集团,作为该市最重要的经济主体,攀钢集团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60%左右,那么显而易见攀钢的经济发展会影响到全市的各行各业,发展的局限性也会随着资源的递减而日益凸显。(3)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为了服务矿工生产生活,企业不得不投资兴办学校、医院、幼儿园、消防等社会公益性事业,承担了多种社会服务功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办社会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进而资本积累的规模受到限制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不利于内部员工的生活。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困扰着甚至威胁着攀枝花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固有的缺陷成为攀枝花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只有推进产业转型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永续发展。攀枝花市充分把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遇,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通过发展替代产业和延长产业链条,逐步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着力打造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采取了如下对策:(1)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钒钛、钢铁、建筑建材业和能源产业是攀枝花的四大支柱性产业,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主导地位,在对这些优势资源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对伴生和共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从而提高主体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加深矿产资源的深部勘探,延长开采期和发展循环经济使其变废为宝。(2)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人民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居住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提升空间的人口密集度,而且有助于产业集群效应的产生。此外,推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可以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有助于吸引各类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的进驻,为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效应。(3)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鉴于攀钢集团在当地经济发展中一枝独秀的局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推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已为经济发展之需,一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股权结构的调整,引导企业面向市场,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一些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破产重组,通过资源整合,上下游企业的合理规划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合作了。经过多年的努力转型,攀枝花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区内生产总值得到火箭式的增长,三大产业也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第二产业通过对优势资源的深加工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越加巩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产业也是突飞猛进。从下表中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出,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中,当地人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
项目年份 区内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2000年114.76亿元8.11亿元78.54亿元28.11亿元11207元7.1:68.4:24.52015年925.18亿元31.31亿元661.03亿元232.85亿元75078元3.4:71.4:25.2
数据来源:攀枝花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16年4月公布的攀枝花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包头市的发展转型之路
包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不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而且蕴藏量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72种之多,主要有铁、煤、黄金、稀土、铅、莹石、石灰岩、高岭土等。举世闻名的白云鄂博被称为“聚宝盆”,其中铁矿分布最广,储量最多,目前已探明储量13亿吨;稀土资源位居全国和世界首位,已探明工业储量3300万吨,占世界稀土已探明工业储量的52.4%,占全国稀土己探明工业储量的90%以上。煤炭是包头的另一优势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90亿吨;此外锰、铜、钦、妮、云母、珍珠岩、水晶等矿物储量也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包头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己形成了包括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有一批矿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同样作为资源型城市,包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因地区和资源的特点呈现出其特有的问题:(1)工业布局不合理,重工业围城现象严重。包头市己经形成了东部铝业、南部绍业化工、西部钢铁稀土、北部机械、东南西北电厂分布的六大产业板块工业围城的格局,明天科技、包钢、华业特钢、沼潭地区煤炭市场等污染企业围城分布,致使今后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难度很大。(2)生态脆弱:包头市森林覆盖率较低,2015年森林覆盖率仅为22.5%;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大青山以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比高达34.1%;草地质量低,沙化、退化仍较严重,黄河沿岸湿地滩涂破坏严重。(3)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包头市人均水资源低下,并且水资源地理分布与人口、产业布局不匹配,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矛盾紧张,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4)环境压力大。重化工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钢铁、电力、铝业能耗占全市能耗总量的60%耗能以上,是包头市主要的煤炭消耗大户。在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高达80%以上,加之一次能源中发电用煤的大幅度增长,排放的粉煤灰、二氧化硫,烟尘大幅上升,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压力加大。
包头市在进行经济的发展转型中,提出“四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有:(1)打造世界性稀土研发及深加工基地。稀土是包头市对外开放的名片,包头是举世闻名的稀土之都,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头稀土产业已形成集采、选、冶及深加工应用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稀土工业企业达70余家,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稀土科研机构——包头稀土研究院、最大的稀土生产企业——包钢稀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唯一的以稀土冠名的国家级高新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包头是钢铁之城,未來的发展也离不开钢铁产业的支撑,要继续壮大钢铁主导产业,构筑国家重要钢铁基地。但是,包头更应注意产业结构的转型,改变包头过于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钢铁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既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为周围地区提供产业发展的机会,真正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3)打造北方新型材料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包头在合金材料研究方面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能为锅、镁合金制品研发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一包头五二所拥有国内先进的制造招合金、镁、铁合金的铸造、成型、挤压技术。能为15、镁合金生产、应用、制品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平台。包头还有稀土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这些部门在材料研究方面也有较强的科研实力。(4)打造西部能源接续及煤化工基地。包头及周边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仅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达到5亿吨,包头市煤炭产量也在800万吨以上。近年来,包头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力产业,华电集团、华能集团、神华集团等电力能源巨头纷纷入驻包头,使包头的电力装机总容量从2002年不到100万千瓦,发展到2015年底的723.9万千瓦,除完全满足当地企业用电需求外,还大量向外地输送电能。2005年,成功引进了主体投资180多亿元的神华包头煤化工项目,项目采用国际尖端技术,建设180万吨/年煤制甲醇、30万吨/年聚乙稀、30万吨/年聚丙稀项目。(5)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包头市有着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内部结构正在产生深刻的变化,以加工装配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成为包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由此增进了第三产业诸如现代物流、信息产业、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在2015年,包头市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动力多元化,经济增长充满了活力。
三、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攀枝花市和包头市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二者都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结合本市资源的特点和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路径选择。在进行转型过程中,攀枝花市主要是发挥资源优势进行深加工,立足资源进而提升资源价值,充分挖掘资源中所潜藏的经济价值,而包头市在经济发展中则更侧重于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金融、保险、物流与高新技术等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另一方面,为人民生活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和服务,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发展的多路径。
总而言之,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依托资源而非单纯依赖资源,否则经济发展不仅会缺乏活力,更会导致矿竭城衰。(2)充分激发资源优势,通过优势组合、优势互补、优势延伸和优势再造,挖掘资源优势的最大价值,实现资源的充分配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区优势(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的低污染、低消耗、高增值。
【注释】
①《发展特色旅游——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左燕2007年城市管理
②《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李建华编著 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第211页
[1]《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建华编著 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重塑与提升》吴奇修编著 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3]《资源型城市产业兴衰与转化之规律》聂亚珍、张云等著,2013年中国书籍出版社
[4]《资源性格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企业组织与城市互动演化的分析》钱勇著 2012年科学出版社
[5]《发展特色旅游——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左燕 2007年城市管理
[6]《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徐家贵 2004年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7]《包头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陈鹏 中央民族大学 2012年硕士论文
[8]《包头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李治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0年硕士论文
[9]《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与模式选择》 付玲露 新疆大学 2013年硕士论文
程菲菲(1990.05-),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