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2017-08-16吕善广裘波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颈源腹针头痛

吕善广,裘波



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吕善广1,裘波2

(1.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 310012;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目的 观察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颈源性头痛临床诊断标准的63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针组33例和针刺组30例,腹针组患者采用腹针疗法,针刺组患者采用体针治疗,两组患者经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同时观察头痛疼痛指数积分变化。结果 腹针组总有效率为84.8%,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数积分显著改善(<0.05),且腹针组优于针刺组(<0.05)。结论 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是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一种新型有效治疗方法。

针刺;腹针;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是一种以慢性单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功能性或功能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综合征[1-3],其发病率占头痛人群的70%~91%[4]。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先生首创以中医基本理论及理、法、方、药为基础,以“神阙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新型特色针灸疗法[5-7],前期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多种颈源性疾病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8-10],笔者采用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33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3例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浙江省立同德门诊患者,将纳入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针组33例和针刺组30例。腹针组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8±5)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平均病程(11.4±3.2)个月。针刺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7±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平均病程(1.42±3.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1998年制定的关于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11]。①颈部活动范围受限;②头部维持于某一异常体位和/或颈部活动时头痛症状加重,或按压头痛侧的枕部时或颈部时头痛症状加重;③表现为部位不明确性疼痛,如同侧的肩部、颈部或上肢非根性痛;④诊断性麻醉阻滞可明确诊断;⑤仅表现为一侧且不向对侧转移的头痛。确诊颈源性头痛必须要满足①②③三项中的一项或多项,其中符合第②项即可确诊,或同时满足②③两项可明确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60岁,性别、职业、民族不限;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病程在3个月以上;④进入本临床试验前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治疗,如口服药物或针灸治疗;⑤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若患者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均为排除对象。①曾有严重颈椎或头部外伤史;②患有严重心脑血管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急性期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③患有或曾患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者;④近1个月口服镇痛药物者;⑤妊娠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腹针组

按照“薄氏针灸”腹部穴位取穴标准[12]进行取穴,主穴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选取商曲(双侧)、滑肉门(双侧),颈部压痛点及头痛部位所对应的腹部全息点。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针时尽量避开腹部毛孔及血管,进针时根据患者腹壁厚度以调整针刺深度(针尖抵至肌层),动作应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者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腹部全息点针刺时,以浅刺为主(约1~2分)。

2.2 针刺组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取穴以足少阳胆经穴位为主,取风池、角孙、率谷、头维、太阳、完骨、天柱、颈夹脊、手三里、外关和合谷等穴。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采用单手进针或指切进针法,针刺至所需深度,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

两组患者每次治疗留针30 min,每星期3~4次,连续治疗4星期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头痛疼痛指数,并进行比较。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1个月中头痛发作频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头痛程度,其中发作频次用表示,发作持续时间用表示,头痛程度用表示。头痛程度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制定的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在纸上画一条长10 cm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0 cm)和“剧痛”(10 cm),患者在直线上进行标示以表示疼痛程度,1 cm计为1分。疼痛持续时间以每次头痛发作开始到结束所持续时间(单位为h)。头痛疼痛指数为每次疼痛持续时间与每次疼痛程度与之积再相加的结果,即=1×1+2×2+……+×。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拟定。

治愈:头痛及颈部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且颈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头痛及颈部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头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颈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头痛程度及颈部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头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减少,颈部活动受限明显缓解。

无效: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颈部不适症状和颈部活动功能均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中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腹针组总有效率为84.8%,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疗效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腹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说明腹针疗法是一种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且疗效优于普通针刺。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头痛指数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腹针组=14.286,=0.000<0.05,针刺组=9.732,=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差值经秩和检验=﹣0.957,=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头痛指数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腹针组治疗前后减少程度较针刺组显著,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头痛症状,且腹针疗法在改善患者头痛症状方面优于普通针刺。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积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积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差值 腹针组3378.32±11.6425.17±8.631)51.61±9.852) 针刺组3081.57±14.2840.58±10.721)38.54±11.26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针刺组比较2)<0.05

4 讨论

颈源性头痛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以女性多见[14-15]。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由外感风寒、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颈椎的生物力学结构发生变化,致使颈椎椎体代偿性的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曲度改变,颈椎关节紊乱、失衡等对椎动脉周围的神经卡压等物理刺激引起颈部肌肉及筋膜韧带痉挛,以及颈椎病变周围软组织所释放的一系列无菌性炎症因子对神经的化学刺激[16-18],总结其关键病机包括“神经卡压”和“炎性刺激”两个方面[19]。该病在中医学中无确切病名,关于本病的论述散见于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偏正头风等条目之下[20],大多以颞部、前额或全头痛,伴有颈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可触及颈部及颈肩部肌肉异常情况,如筋结、条索等,故可将其归于“头痛”“骨痹”“筋痹”范畴[21-23]。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肾主骨生髓,中年之后人体肝肾渐亏,气血精髓不足,髓海空虚,复因劳伤、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不通则痛[24-26]。针灸关于本病的治疗以疏风散寒、疏经通络、逐步解除神经卡压、消除筋肉痉挛为主,现代医学表明通过针刺刺激能够有效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改善病变部位微循环,同时解除肌肉痉挛,消除无菌性炎症等作用[27-29]。

腹针疗法系薄智云先生以中医理、法、方、穴为基础,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微针刺激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型特色疗法[12],其发挥传统针灸的作用优势,前期临床应用中广泛用于治疗颈椎疾病所引起的各种症状,且疗效确切[30-32]。因此笔者将此特色疗法应用于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中,运用腹针疗法中“引气归元”穴位组合(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其中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为水谷之海,关元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力[33]。在本研究中增加了下脘和气海两穴,以增强健脾益气和补肾的作用,促进气血互生,筋脉自养,具有“以后天补先天”之意。商曲及颈椎压痛所对应的腹部的全息点位于颈肩结合部及颈部反应点,浅刺可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滑肉门中刺可以疏通上肢和头面部的经气,二者相合能够舒筋通络,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痉挛,使气血上行至颈部及头面部,从而疼痛自除。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总有效率可达84.8%,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同时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笔者认为腹针疗法在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的同时,又起到补益气血、培肾固本之功效,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腹针在临床治疗该病具有疗效好、病程短、痛苦小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1] 宫秀丽,刘文红,薛艳艳,等.三步针罐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综合征30例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6,28(2):13-16.

[2] 刘东阳,刘晓明,罗秀英.多极脉冲射频松解颈肌筋膜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5):393-395.

[3] 赵枫林,洪雁,史玫.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功能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9):866-867.

[4] 姚旭,周慧,林咸明,等.“项四穴”微调进针点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3024-3027.

[5] 罗翌,吕海涛,叶烨,等.试谈薄氏腹针疗法与脏腑经络理论的关系[J].新中医,2008,40(9):104-105.

[6] 高红,曹晓滨,何文荣.对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的认识[J].新疆中医药,2005,23(5):33-34.

[7] 韩燕.腹针疗法及其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药信息,2003,20(6):8-9.

[8] 李春颖,庞莉,高俊虹,等.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11,17(7):782- 783.

[9] 蔡建军.治脊疗法结合腹针治疗颈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1):75-76.

[10] 龚福英,苏焕,金晶.腹针配合灸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 34(11):1085-1087.

[11] Sjaastad O, Fredriksen TA, Pfaffenrath V. Cervicogenic headache: diagnostic criteria. The Cervicogenic Headac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J]., 1998, 38(6):442-445.

[12] 薄智云.腹针疗法[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7.

[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6-37.

[14] 姚鹏,曲向林,姜长林.同息通C2横突注射配合好及施外用治疗颈源性头痛[J].中国骨伤,2008,21(6): 468-469.

[15] 甘国强,彭雪花,廖丽彬,等.痛舒胶囊配合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9):944.

[16] 潘旭初,宋涛,林咸明.颈源性头痛解剖学成因分析及针灸取穴治疗思路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3):83-84.

[17] 许长河,单红星,眭承志.颈源性头痛发病的解剖学基础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293-295.

[18] 张丽华.青少年颈源性头痛中西医研究概述[J].内蒙古中医药,2012,(7):112-113.

[19] 陈丽平,李金霞.林咸明教授治疗颈源性头痛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1):1228-1229.

[20] 吕颖霞.苍龟探穴针刺天柱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21] 杨暘,谢冰,陆延.颈源性头痛的中医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2015,38(2):1-4.

[22] 蔡献芬.阳性点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医整体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6):172-173.

[23] 钱素瑛,魏威,余建明.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9): 722-724.

[24] 滕梦玲.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7):117-118.

[25] 陈楚苗,吴佳奇,吕俊彪.腹针加阿是穴与传统针刺加阿是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比较[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11):1115-1116.

[26] 陈霞,粟胜勇,覃忠亮.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21):63-65.

[27] 王宗江.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90-91.

[28] 单志婧,李慧莹,刘思同.颈源性头痛治疗新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2):885-888.

[29] 吕莹莹,杜冬萍.颈源性头痛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0,6(4):285-289.

[30] 郭元琦,陈丽仪,符文彬,等.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9):652-656.

[31] 宣丽华,甘海球.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2126-2127.

[32] 罗娅娜,张军.薄氏腹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心身症状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6): 142-145.

[33] 麻春丽,曹银香.针刺百会关元为主治疗中风后尿潴留56例[J].陕西中医,2007,28(9):1224-1225.

Observations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on Cervicogenic Headache

-1,2.

1.,310012,; 2.,31005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cervicogenic headache. Method Sixty-three patients meeting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ervicogenic headache were allocated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33 cases to the abdominal acupuncture group and 30 cases to the acupuncture groups. The abdominal acupuncture group of patients received abdominal acupuncture and the acupuncture group of patients, body acupunctu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hree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headache index score was record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84.8% in the abdominal acupuncture group and 63.3%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The pain index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0.05) and decreased more in the abdominal acupuncture group than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0.05). Conclusion Abdominal acupunctur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cervicogenic headache. It is a new effective way to clinically treat cervicogenic headache.

Acupuncture; Abdominal acupuncture; Cervicogenic headache

1005-0957(2017)08-0995-04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8.0995

2017-02-20

吕善广(1987—),男,住院医师,Email:lvshanguang1208@163.com

猜你喜欢

颈源腹针头痛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头痛应该灸哪里?
以“四天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