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频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疗效及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2017-08-16阮春鑫陈兴奎林树梁
阮春鑫,陈兴奎,林树梁
针刺配合中频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疗效及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阮春鑫,陈兴奎,林树梁
(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金华 321000)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中频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内(发病1星期内)均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恢复期(1星期之后),对照组配合电针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频治疗。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情况和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2.5%(<0.05);两组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0.05),但治疗组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05)。结论 应用针刺配合中频疗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确切,并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该病与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水平密切相关,针刺治疗面瘫的可能机制是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面神经麻痹;针刺;分期治疗;血清一氧化氮;电针
贝尔面瘫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最常见一种,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因面瘫是损容性疾病,如治疗效果不佳,常易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联带运动或鳄鱼泪综合征等后遗症[1],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质量。目前对本病现代医学主要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及炎症,以预防或减轻面神经轴突脱髓鞘或变性,进而促进损害的面神经修复[2],但以上治疗方法具有一定副反应。而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疗效显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64种针灸适应证之一。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频分期治疗贝尔面瘫患者40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80例,均来自2014年7月至2O16年3月金华市中心医院针灸理疗科门诊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按患者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5±2)岁;病程最短l d,最长35 d,平均病程(6.0±2.3)d。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39±3)岁;病程最短1 d,最长47 d,平均病程(7.0±2.7)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关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部分[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4]中关于“口僻”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贝尔面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病程1~70 d者;③一侧面肌麻痹者;④年龄15~75岁者(包括15岁和75岁)。
1.4 排除标准
①贝尔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颅凹病变、腮腺炎及脑外伤等;②亨特氏综合征患者;③中枢性面瘫;④外伤性面神经损伤;⑤合并有糖尿病及心血管、脑血管、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和精神病患者。
1.5 面瘫分期
查阅诸多文献,对于周围性面瘫的分期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石学敏[5]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发病7 d以内)、稳定期(发病7~45 d)、神经变性期及后遗症期(发病45 d以上)。邱辉等[6]认为面神经麻痹可分为3阶段,第1阶段为发展期(1~7 d),第2阶段为静止期(7~20 d),第3阶段为恢复期(20 d后)。奚向东[7]把面瘫分为急性期(发病10 d内)、恢复期(发病10 d至3个月内)和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大多数医家主张以1~7 d作为面瘫急性期,而恢复期、后遗症期的时间界限并无严格区分。根据笔者临床经验结合查阅相关资料,认为贝尔面瘫发病7 d以内为急性期,发病7 d后至2个月内为恢复期,发病2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主穴取阳白、太阳、下关、颊车、地仓、合谷、风池。皱眉困难加攒竹,额纹变浅或消失加头维,眼睑闭合不完全者阳白透鱼腰,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变浅加水沟,唇沟歪斜加承浆,面部松弛或浮肿加巨髎,正气不足加足三里。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取0.30 mm×50 mm毫针,常规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法。急性期(≤7 d)患者,针刺深度较浅,施术宜轻,不要进针太深,不用电针及中频电刺激;恢复期及后遗症期(>7 d)患者,针刺深度较急性期深,选取地仓和下关、阳白和太阳两组连接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断续波,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
2.2 治疗组
急性期(≤7 d),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7 d)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频电治疗(FK998-G型,北京翔云佳友医用电子设备厂),取患侧阳白和下关穴。患者取侧卧位,患侧朝上,全身放松,用清水或75%乙醇均匀涂抹中频治疗仪电极片,打开治疗仪电源,将电极黑色面直接贴于上述穴位,然后用沙袋固定,按治疗仪开始键,处方选取“9”,初始输入强度为“0”,调节强度至人体耐受最大强度,持续20 min。每日1次。
两组均治疗7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1 d,共治疗4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测定,要求工作人员在患者早晨空腹状态下采肘静脉血2 mL,后进行离心操作,采取上清液保存,集中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NO试剂盒(酶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3.2 疗效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定分级标准(以下简称H-B分级量表)[8]。
痊愈:治疗后评价为Ⅰ级者。
显效:治疗前后相差2级及2级以上,未达正常。
有效:治疗前后相差1级,未达正常。
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未达正常。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由2人分别录入,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进行描述,先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条件则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检验;总有效率的比较属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例)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4.3 每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观察
通过每个疗程结束时的临床疗效比较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好转更快,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详见表3和表4。
表3 治疗组每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 (例)
表4 对照组每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 (例)
3.4.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含量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O含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NO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上升(<O.05),说明针刺治疗贝尔面瘫可明显提高血清N0水平;两组治疗后血清NO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对血清NO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含量的变化 (±s,mmol/L)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含量的变化 (±s,mmol/L)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4056.95±11.3275.38±12.631)2) 对照组4058.13±10.0565.98±11.52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4 讨论
贝尔面瘫在古代文献属于“口眼邪”“口僻”“口目为僻”等范畴[9],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营卫失调,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面部经气阻滞,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病。急性期风邪在表,病位浅,治疗当以驱邪外出为主,宜浅刺,以祛除外感风邪,以免引邪入内[10-11]。中后期病邪深入,内居筋肉与痰湿相杂,流窜经络,处于正邪交争阶段,但邪渐衰为总趋势,故针刺刺激量当随势渐增,以增扶正之功、祛邪之力[12]。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作是由于局部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因受寒、炎症、免疫异常、病毒感染等刺激引起痉挛,面神经因缺血而水肿,同时又受到面神经管的限制,使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加重,因而产生面瘫[13]。故血管收缩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等造成的微循环障碍都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学者支持神经缺血学说。而一氧化氮(NO)是由左旋精氨酸末端脈基的氮原子在NOS催化下转化而来,是一种内源性的血管舒张剂,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14]。一方面NO自内皮释放后主动结合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将鸟苷酸环化酶激活,进而促进环磷酸鸟苷含量增加,引起并维持血管舒张的生理状态[15]。另一方面NO含量的增加可以使血浆内皮素(ET)基因表达下调,使ET释放减少,进而减轻其缩血管作用[16]。并且N0作为一种细胞间及细胞内的信息物质,在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17],在面神经损伤后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可能有保护的作用[14]。但是面神经损伤后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血管机制、神经机制及免疫机制还有各种因子可能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或病理作用,远不是一个NO机制的问题。研究证明面神经干及周围组织与面神经核内均含有NO介质[18],本研究结果亦证实了贝尔面瘫患者经针刺治疗后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因此可以想象NO在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贝尔面瘫在发病的急性期以炎症水肿为主要表现,恢复期面神经水肿基本得到控制,是麻痹的面神经进行修复的阶段。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对血管的舒缩功能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可以改善病灶的微循环和淋巴循环。电针可以使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肉纤维的收缩力,以提高面肌的收缩力。中频电治疗可收缩瘫痪面肌,促进面肌活动功能,预防肌肉萎缩,能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19],中频电治疗还能兴奋运动神经,可使失神经支配的瘫痪面肌得到训练,并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冲动[20]。因此采用针刺配合中频分期治疗,可以根据面瘫不同时期的病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更好地改善病灶区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加肌纤维收缩而产生良好的临床效果[21]。
[1] 王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63.
[2]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13.
[3]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36.
[4] 朱文锋,何清湖.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9.
[5] 石学敏.石学敏针灸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06.
[6] 邱辉,张志光.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研究近况[J].医学文选,2002,21(2):247-249.
[7] 奚向东.程子俊教授“通脱法”针治面瘫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2):4-5.
[8] House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 tem[J]., 1985,93(2):146 -147.
[9] 刘立公,顾杰.急病针灸典籍通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
[10] 朱春华,林学武.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4,14(4):55.
[11] 张静.也谈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5,15(3):54.
[12] 张丽凤,李心沁.针药并用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5,38(2):37-39.
[13] 王杰,戴春富.大鼠缺血性面神经瘫痪动物模型的建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10):464 -465.
[14] 胡兆斌,傅强.通络定眩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兔血液流变学、ET、NO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 (15):1-4.
[15] 张永臣,贾红玲,郇海红,等.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含量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2,32(4):391-393.
[16] 沈定树.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6,17(1):20-22.
[17] Nathan C, Xie QW. Nitric oxide synthases: roles, tolls, and controls[J]., 1994,78(6):915-918.
[18] Wong PT, Ruan RS, Leong SK,. 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 caused increased nitric oxide synthase activity in the facial motor nucleus[J]., 1995,67(3):697-702.
[19] 杜润霞.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217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109-110.
[20] 乔志恒,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81.
[21] 刘霞文.针刺分段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21(1):23-25.
Efficacy of Stage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plus Intermediate Frequency for Bell’s Palsy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NO Content
-,-,-.
,32100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stage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plus intermediate frequency for Bell’s palsy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NO content. Method By adop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design, eighty eligible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both receiv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acute stage (within 1 week after the onset); in the remission stage (since 1 week after the onset), electroacupuncture apparatus was added for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termediate frequency was given to the treatment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intervention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House-Brackmann (H-B)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and serum NO content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 The H-B facial nerve grading was improv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both group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2.5%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 the serum content of NO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0.05), while the increas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 Conclusion In treating Bell’s palsy, stage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plus intermediate frequency can effectively restore facial nerve func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horten treatment duration. This disea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serum NO, and the benign regulation on serum NO content is possibly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facial paralysis.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Stage treatment; Serum NO; Electroacupuncture
1005-0957(2017)08-0975-04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8.0975
2017-02-20
阮春鑫(1984—),男,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