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直播如何创新与规范
2017-08-16文/黄妍
文/黄 妍
网络新闻直播如何创新与规范
文/黄 妍
2016年可以被称为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参与的传播形式,全民直播时代正在到来。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直播门槛低、操作便捷,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卖弄噱头、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现象较多,主播水平良莠不齐,许多主播游离于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色情、暴力、低俗等内容频繁出现,极大地危害了媒体生态。为了促进网络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力图使网络直播在监管和自律中规范发展。在这一政策下,回归内容本位才是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的硬道理,网络新闻直播也需要积极创新和规范。
网络新闻直播的优势
与传统直播相比,用网络直播进行新闻现场报道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够将新闻现场发生的事件同步展现在受众面前,实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同步,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中,现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手机等便携式设备进行直播,使“人人成为新闻报道者”成为可能。这些在场者所采集和呈现的影像、声音、文字等都没有经过剪辑和修饰,不仅保证了事件发展的同步性,也为用户带来更强的真实性和临场感。
网络新闻直播创新策略
据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14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4%。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71亿,占移动网民的78.9%。这表明,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新闻消费的即时化,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而这也带来了对新闻的庞大需求。为此,开展网络新闻直播,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直播照搬到网络上,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转变思维方式,重视用户体验。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它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基于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应用在用户规模方面有很明显的优势,拓展了新闻素材的来源。同时,网络时代的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公民的信息知晓权和媒介接近权得以实现。此外,用户的自我意识和话语权意识凸显,这就需要从用户定位、市场定位方面来考虑,重视用户的新闻需求和体验,为用户参与传播和进行反馈提供更多的途径。
网络直播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新闻信息需求,体现了“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不管是主播还是用户,他们都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而网络直播过程中传受双方自由平等,可以随时交流,这使他们都有更多的发言权。同时主播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时调整直播内容,用户则通过给主播打赏、献花等方式,表达对内容的喜爱。
转变生产方式,重视用户参与协作。自Web2.0以来,UGC模式(用户生产内容)的兴起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导致信息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人人皆是报道者”和公民新闻开始出现,公众“话语权”得以实现。而公民新闻这一模式能够使公民参与到新闻生产中,成为新闻生产的合作者,使组织化的新闻生产转向社会化的新闻生产。对此,《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就曾指出:“在厦门PX事件中,在南方雪灾中,网络公民记者自发到现场踏访拍摄,发回第一手报道,弥补了正式报道不足的缺憾。”
网络直播UGC内容大多是分散的,生产者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内容的专业性和质量,而目前的“UGC+PGC(专业生产内容)”这一模式更能体现新闻的社会化生产。在这一模式中,用户扮演了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可以使用手机完成直播的全过程,而以目击者、亲历者或者知情者的身份来报道某些新闻事件,使新闻报道具有了和专业化新闻报道不一样的特点,体现了内容的个性化。而个性化的新闻叙事也是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们更容易相信从现场走出来的人所传播的信息和事实的真实性。
网络新闻直播不仅是新闻报道的新方法,也是记者了解事件详细过程的重要渠道。将“草根声音”融入专业化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国外的YouTube,以及“BBC新闻24hour”推出的英国第一个完全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新闻栏目——“You News”,国内新华社推出的“我报道”手机客户端,“人民日报社+新浪微博+一直播”合作建设的人民直播等,这些业界的实践都为主流媒体开拓了“UGC+PGC”模式的网络新闻直播思路。
提升竞争力,重视内容创新。一是要注重新闻内容质量和报道深度的挖掘。未来网络新闻直播更应该注重直播的内容,把最有价值的内容及时分享给用户。同时,需要从文字转向图文和视频,注重语言、画面质量的提升,融入VR等新媒体技术,对新闻直播的内容进行细分,使其朝向垂直领域专业化发展。例如,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对VR技术的运用使新闻报道能够进行全景呈现,让受众沉浸于报道场景中,真切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氛围。这增加了用户的关注度,缩小了信息发布者与用户之间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二是要实现“长尾新闻”。 “长尾”意味着差异化、多样性,这要求网络新闻直播进一步发掘用户的“小众需求”。为此,网络新闻直播在选题策划上既要找到“触发点”,挖掘新闻价值,也要关注热点发散思考,从不同的视角抓住容易被忽略的选题。比如,关注艾滋病患者群体、“90后”农民工和艰难维权者等群体,这些虽然不是热点新闻选题,但也能引起受众共鸣。
由于时间限制,传统电视在直播两会、奥运赛事、阅兵仪式等重大事件时,很难对少部分受众特别感兴趣的,或者和他们利益相关的信息进行全程直播,但现在的网络新闻直播就可以实现。如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直播的“湟鱼洄游季央视记者当网络主播直播鱼鸟大战”这一则新闻,其直播时长为36分钟,覆盖了超过278万人次,而“高考来了学生们正前往考场”的直播,则覆盖了超过103万人次。2016年10月,美联社对从巴哈马移动到佛罗里达州的“马修”飓风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直播,其视频在Facebook上浏览量超过了70万。
运用优质社交直播平台,重视规范化互动交流。社交直播平台具有的互动性,使内容生产者能即时获取用户兴趣及关注点,这成为新闻直播和素材收集的重要途径。目前,网络新闻直播主要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以及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展开。这些平台具有的评论、转发功能极大地增强了新闻传播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同步转发直播内容的精彩片段和核心观点,适时制造与直播相关的话题,能够让新闻主播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即时互动,为用户真正带来场景化的交流体验。
提高影响力,孵化新闻“网红”。网红在网络直播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除了“颜值”外,作为新闻直播的“网红”需要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在特定的圈层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网红”既要能够应对在网络直播中遇到的突发情况,也能在直播中挑起大梁,能写、会说、玩自拍。他们不仅是新闻传播者,也是新闻解析者、新闻论坛主持人,还要能与社会公众对话,将公众意见纳入传播内容,以独到的眼光和价值判断传递优质的内容,在交流互动中让用户感受到直播的意义所在。
除了直播严肃主题外,新闻直播“网红”还可以适当引入网络流行语,使网络直播生动活泼,吸引受众关注。培养新闻直播“网红”就需要打造个人品牌,彰显个人魅力,适应受众个性化的新闻消费要求,逐步培养粉丝,增加受众对“网红记者”的认同。
结语
随着网络新闻直播内容呈现形式的不断发展,政府监管力度也应随之提升,媒体在积极探索网络新闻直播创新的同时,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履行鉴别和把关的义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传统的新闻标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进行网络新闻直播时,特别是直播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在保证直播报道及时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考虑安全和隐私问题,避免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给观众带来心灵创伤。在选择新闻报道的内容时,要从公众整体利益出发,防止一味迎合受众需要。此外,还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修养,帮助“草根”用户提高媒介素养和新闻专业意识,使网络新闻直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