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阈下新华社“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嬗变
——兼论媒体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

2017-08-16刘小燕司显柱

传媒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两会定性新华社

文/刘小燕 司显柱

接受美学视阈下新华社“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嬗变
——兼论媒体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

文/刘小燕 司显柱

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接受美学 文本未定性 期待视野 对外报道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是对读者阅读活动中的能动性研究。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是经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完成。作者赋予文学作品形式生命,而真正赋予文学作品意义生命的是读者,因为一切文本意义皆是阐释的结果,文本的阐释离不开读者这一阐释主体。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阐释的过程,并使文学作品意义最终得以真正生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读者能动性阐释的写照。虽然接受美学发端于文学研究领域,但其立论的根基是阐释学,而阐释学是泛在化的,任何文本意义的生成离不开阐释,所以接受美学理论同样适用于新闻文本,对新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提出:“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其中就蕴涵了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因此,接受美学对我国对外报道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一、文本未定性与“两会”对外报道

1.文本未定性定义。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句子、段落、意义之间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形成文本未定性,其主要作用是召唤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生产中来,进行创作性填充和整合,完成意义的终端生产。“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读者参与意义的生产,在于以阅读这一阐释行为使文本未定点具象化,从而生成特定的意义。可见,意义的生产不是仅凭作者或读者单方面就能完成,意义是作者和读者互动、协商的结果。

2.新闻文本未定性含义。鉴于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新闻文本未定性所指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对事实报道的裸定性。因为新闻的事实性“不是指世界本身,而是指正确地陈述出它们”。正确陈述意味事实与观点分离,事件报道不掺杂价值判断。这种对事实的客观陈述或裸定性令新闻事件可能具有的意义、解释取开放姿态,读者可依靠自己独立判断发表意见、确立立场、形成态度。这一点在对外报道中尤为重要。因为西方新闻更强调基于事实的报道。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人马利特曾这样表示:“本报创办之目的,在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而且相信读者的智慧,对刊载消息的确切含义,一定有正确的判断。”新闻报道若以观点裁剪事实,以政治修辞形成意见导向,无疑会使新闻文本意义天然具有自足性,从而消解了文本未定性。

3.文本未定性视阈下“两会”对外报道。一是“两会”新闻话语建构的文本未定性。新闻文本未定性体现为正确地陈述事实,不掺价值判断。而我们在报道中,习惯用一些具有肯定意义的形容词、副词等陈述事实,如“高度评价”“引起强烈反响”等。这些形容词或副词构成评判性语言,使新闻变得主观、臆断,坐实了新闻文本意义,消解了文本未定性。鉴于此,笔者主要考察了2012—2016年新华社“两会”对外报道106篇新闻样本中具有肯定意义的形容词、副词的使用频率,这些形容词或副词带有评论成分,起着对事件定性的作用。

表1 2012—2016年新华社“两会”具有肯定意义的形容词、副词统计

表1显示,近三年新华社“两会”报道中具有肯定意义的形容词、副词的使用频率趋于减小,这预示着报道的事实性上升。基于事实的报道赋予了新闻文本未定性特点,令新闻的解读呈开放姿态,读者可依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来解读新闻,形成对事件的看法。此外,新华社“两会”新闻话语的变化还体现在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客观、中立。这种不“替机构立言”,只关注新闻事实的报道手法令新闻文本充满了张力,增强了文本未定性。

表2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6年新华社“两会”闭幕报道

对比近四年“两会”闭幕报道,2012年、2013年新闻标题掺杂评论观点,如“continued progress”“growing maturity”。事实和评论不应糅合在一起。埃德温·舒曼在其《新闻业入门》中倡导:“现代新闻业的精神要求新闻和评论严格区分开来。新闻负责报道事实,评论进行理论诠释。把这两点混在一起,就像‘政教合一’一样非常危险。”因为评论预设了文本意义,消解了文本未定性。读者只能被动地按照既定意义解读新闻事件,无法参与到文本意义的生产中来,这种意义自足的新闻体现的是宣传。相比之下,2014年与2016年的“两会”闭幕报道语气趋于客观。从接受美学来看,这种去观点化、去宣传化的报道模式有助于增加新闻文本的未定性,使文本产生较强的召唤功能,更利于西方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二是“两会”报道基调建构的文本未定性。报道基调一般分为“肯定的”“否定的”及“中性的”。肯定报道是指对报道的事实持肯定态度,表现为较多使用褒扬色彩的词语;否定报道是指对报道的事实持否定的态度,表现为较多使用有明显贬损意义的词语;中性报道指不偏不倚的客观报道。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新闻必须采取不偏不倚的中性报道基调。这种裸定性增强了新闻文本未定性,而肯定报道和负面报道则预设了文本意义,使读者按照既定的文本意义诠释新闻,有违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表3 新华社2012—2016年“两会”报道基调统计

新华社2012年、2013年“两会”报道基调多为肯定报道,分别占63.2%和64%,即一半以上的新闻预设了导向性,意义具有自足性,导致文本未定性偏低。从2014年开始,“两会”报道基调渐趋中性,2016年,“两会”肯定报道降为28.6%,中性报道上升为71.4%。中性报道给予新闻事件裸定性,不强加观点于读者。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姚斯所言,“一部作品,并不是自身独立、向每一读者提供同样的观点的。”新闻报道更不能以观点统领事实,为机构立言。

二、期待视野与“两会”对外报道

1.期待视野定义。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指的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其包括读者固有的思维习惯、文化特性、知识概念与心理预设。它们共同组成了读者的阅读审美经验,指导读者完成对一部作品的阅读审美活动。在客体作品中,同样也存在着与读者的主体期待视野相对应的客体期待视野。对一部作品的阅读理解过程其实就是“主客体视野”的交融过程。

2.新闻读者的期待视野含义。同理类推,新闻读者的期待视野是阅读新闻时,读者的新闻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读者的新闻阅读经验受其新闻文化塑造,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有着该文化烙印,是本民族新闻文化主导下的新闻消费。由于期待视野的文化中心主义特性,在对外报道中,主客体期待视野融合事实上是两种新闻文化的对接。中西方新闻文化因国情、体制、意识形态不同,存在很大差异性,主客体期待视野交融需要对外报道针对读者的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做一文化调适。

3.期待视野视阈下“两会”对外报道。一是从期待视野看“两会”报道内容变化。传统“两会”报道关注的是代表们的议案、提案等,2012—2014年新华社“两会”对外报道沿袭这一程序化报道模式。这种以传者为中心的新闻传播忽略了读者最基本的信息需求。因为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两会”也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但“两会”是什么?有何职能?代表们行使何种权力?大多数西方读者没有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储备,他们期待新闻报道能传播有关中国“两会”的基本知识。所以,读者的期待视野包含着其对特定信息的期待。季水河在其《新闻美学》中对新闻读者的期待视野如是定义:“主要指人们在生活中,都有一种阅读新闻作品的期望、等待,都希望从新闻作品中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信息乃至各种知识。对新闻作品的阅读期待,是人们一种基本精神需求。”因此,2012—2014年“两会”报道主体视野与客体视野未产生很好融合。从2015年开始,新华社“两会”报道模式有所突破,增加了有关“两会”知识性的报道,以问答形式(Q&A)回答一些读者最想知道的“两会”信息,如“什么是两会?”“谁参加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等。这种一问一答报道模式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为西方读者读懂“两会”提供了便利。可以说,新华社2015年、2016年“两会”对外报道兼顾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是从期待视野看“两会”报道倾向性变化。报道倾向性主要体现为报道基调是肯定的、否定的还是中性的。表3报道基调统计显示,2012年和2013年“两会”对外报道一半以上都是肯定报道,显示一定的倾向性。这符合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因为我们的新闻文化强调“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报道多倾向于正面、肯定报道。而西方新闻文化强调新闻是对事实“严肃而赤裸地展现”。他们预设自己读到是不掺杂观点的事实性报道。一位美联社记者以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对西方新闻文化做了注解:“我的工作就是传播事实:不允许我对我所传播的事实做出任何评论……我们的工作仅限于制作我认为符合规定的新闻。我不需要表现得像个政治家,一定要属于什么流派,但是我必须尽量尊重事实,不偏不倚。我的新闻稿只是一些干巴巴的事实和细节信息。”我们在对外报道中,忽视西方读者期待视野的文化特性,总是不自觉地以传者为中心报道新闻。“我们的国际传播体现更多的是中国特色,政治性、政策性非常强……。”从2014年开始,新华社报道基调更趋中性,报道倾向性归于客观,这契合了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

三、结语与探讨

从接受美学来看,新华社对外报道模式的变化是以读者为着眼点,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报道内容、报道倾向性的校正。在对外报道中,如果我们只关注新闻生产,忽略新闻在读者中的接受程度,这势必影响我们的对外传播效果。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

1.对外报道要还“喉舌”于事实。让事实讲故事。就事实而言,人们要区分“眼见的事实”与“希冀的事实”。对外报道要以“眼见的事实”讲述中国故事,即报道的事实要“留白”、裸定性、以本色呈现,这样才能产生召唤功能,吸引读者阅读新闻。

2.对外报道要顺向读者的期待视野。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西方新闻文化共鸣,一是从文化上顺向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顺向做法是:减少肯定报道,加大中性报道。二是在内容上顺向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除了增加有关“两会”知识性报道外,还应对“两会”的民主决议给予过程性展现,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两会”的民主进程,消除“橡皮图章”的刻板印象。三是在对外传播方式上顺向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在具体报道中,减少带有倾向性的副词、形容词的使用,其实,“不用这些词,客观一些,达到的效果肯定比这样套话连篇的效果要好”。因此,对外报道要调整话语体系,做到内外有别。

作者刘小燕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司显柱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对外英语新闻翻译与传播效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ZDA32)的成果。

[1]季水河,丁亮.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新闻收受[J].当代传播(汉文版),2009(01).

[2]赵先政.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学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1(07).

[3]朱振明.从西方“议会频道”到中国“两会报道”[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1(04).

猜你喜欢

两会定性新华社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定性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进步”之定性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