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育
——基于宁波高校的调查
2017-08-16梁兴印
梁兴印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育
——基于宁波高校的调查
梁兴印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包容的心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从基本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倾向等三个方面对宁波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作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文化自信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差”的基本现状。对此,在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原因的基础上,从文化自信的主体、客体、中介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
大学生;文化自信;基本现状;培育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不仅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实现“两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重要基础。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文化自信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大学生身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充满活力和自信。
就当前来看,我国的文化现状呈现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文化庸俗化现象严重,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冲击,需要一种自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1]。那么,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状况究竟如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这种状况?这是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从已有研究来看,目前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学者们主要从文化自信前提、主体和内容等方面论述。云杉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2]。
(二)文化自信的地位与作用
学者们主要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软实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论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邱柏生教授认为,文化自信既可以吸纳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己所用,又可以推介自己文化满足对方发展文化需求[3]。
(三)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
学者们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历史角度看,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冲击和封建落后腐朽思想束缚,出现了文化自负和自卑现象;二是从现实角度看,全球化背景下,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如何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四)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学者们主要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建议。时间维度上,不仅要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还要着眼于未来;空间维度上,要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实现中外文化互动交流。
综上所述可知,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基本没有很大的分歧,但也有不足之处。具体来说,学术界对于文化自信研究更多是基于宏观角度,微观切入较少,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实证研究不多。即使有些文章有所涉及,也只是简单概括,缺少一定客观性;或只是阐述问题,没有总体上把握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特点。所以,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态度、认知和践行三个层面来阐述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状况。
二、问卷调查概况
(一)样本状况
此次调查从2016年7月开始至9月结束,历时3个月,主要选取了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具有代表性的6所本专科高校(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和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共投放500份调查问卷,其中实地调查问卷投放300份,回收294份,有效问卷288份,网上调查收到200份后停止问卷,有效问卷为200份(见表1)。总的来看,本次调研有效样本为488份,有效率为97.6%。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问卷调查法,主要采用了线下实地问卷调查和和线上网络问卷调查两种形式;文献研究法,主要是研究国内有关文化自信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文献,获取已经开展的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研究的数据和资料,了解过去一段时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状况,从中总结经验;统计分析法,利用EXCEL、问卷星、SPSS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三)调查内容
调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年级等四个部分;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态度、认知和践行等三个方面。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差”的基本现状。具体如下:
(一)高认同
1.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并愿意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首先要认同自身的文化,对自身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定位。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4]。以本次调查为例,92.62%的大学生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自豪,仅有1.23%和6.1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于迂腐,没西方文化好或是没有感觉(见表2)。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内心拥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也从侧面展示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特的魅力。同时,有37.09%的同学认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主动去做,义不容辞;58.61%的同学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示支持(见表2)。
2.大部分学生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对其未来发展持乐观的态度
革命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是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精神世界、汇聚新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必须加倍珍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精神文化高地,是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把握其前进方向,促进其发展壮大。在调查中,针对“您对如何看待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问题上,有85.06%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文化未来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充满自信,持有乐观态度。
3.当前大学生整体对西方外来文化持有一个包容、开放的心态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2]。所以,我们要一种积极理性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既反对一味地崇洋媚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在调查中有40.61%的学生认为,在他们喜欢的节日中,七夕节和情人节、中秋节和圣诞节各有千秋,还有35.25%的学生觉得七夕节和中秋节更有文化底蕴(见表2)。可见,当前大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节日比较认同,同时又能理性地看待西方的节日,展示了足够的文化自信。在“您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这个问题中,有91.19%的同学认为,保留中国文化,吸收先进西方文化,避免同化(见表2)。总之,从调查数据来看,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拥有一个包容、开放的心态。
表2 大学生对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认同调查
(二)低认知
1.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学习和掌握其精华,对于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磨炼品格意志,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人格魅力,提升人生智慧,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86.97%的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了解一点,仅仅9.96%的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了解(见表3)。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关注。此外,针对“您掌握几种中国传统文艺”的调查中,有43.44%的学生只是略知皮毛;23.36%的学生只是掌握一种,15.37%的学生根本完全不懂;只有17.83%的学生掌握两种或是两种以上。在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调查中,有60.45%的学生只是偶尔翻一翻,7.38%的学生没看过;相比而下,全部看过的学生仅仅30.94%,还仅达到1/3,不足一半(见表3)。总的来看,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仅仅停留在表层,自身传统文化的积淀也不够,需要丰富自身文化涵养。
2.当前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表现得比较被动,积极性不高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是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实基础。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有13.41%的同学表示喜欢,23.75%的同学有点喜欢,29.12%的同学勉强喜欢;相比之下,不喜欢的同学要占到33.72%。从数据上看,尽管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度是很高的,但是远还没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在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上,有将近有2/3的同学只是了解一点,用于记忆;同时,还有16.39%的同学认为跟自己关系不大,不需要去了解(见表3)。以上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对这些当代中国文化兴趣不是很高,而且表现得很被动,不愿主动地去接触这些文化。
表3 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调查
(三)践行差
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点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人,而人的本质又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因此,文化自信可以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3]。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学习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还要把理论真正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大胆地推介和宣扬中国文化。在此次调查中,对于“您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这一问题,有58.61%的同学表示支持,但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37.09%的同学认为自己应该主动去做,义不容辞。可见,大部分同学只是思想上认同,真正实践起来却不知所措。同样,关于“国际文化交流节是否去参加传播中国文化”的调查显示:有50.57%的同学认为,愿意参加但能力有限;14.94%的同学表现的不很重视,要看自己时间是否允许;相比之下,主动参加国际交流节的同学只占了31.8%,仅仅1/3左右(见表4)。
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有关“您考虑过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自己的专业或是创新出其他形式”的调查中,有21.07%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责任,应该认真考虑。有50.57%的学生则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没法去完成创新。还有28.36%的同学根本就没考虑过,认为这是专家权威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从数据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几乎将近有80%的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较差(见表4)。这将是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上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表4 大学生参加文化实践的调查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现状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根本原因,也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还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总之,这些原因综合一起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高认同”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呈现出“高认同”现状,究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促使人们文化自信的回归。张志洲教授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自信回归出现了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季羡林先生提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的观点,另一个是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5]。文化自信回归的首要表现就是文化主体意识的回归,一方面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正确看待革命文化,努力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人们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得到了不断提升,文化认同感也不断增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长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熏陶和塑造,其文化自信呈现出“高认同”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低认知、践行差”的原因
尽管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表现出“高认同”,但是也存在着“低认知、践行差”的问题。
追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
在教育目的上,大学教育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忽视政治与道德而倾向于“经济人”、“工具人”。 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了大学生片面或是扭曲式的发展,使得大学教育开始偏离教育的本性,出现了一些失去本我体验的机器人,扭曲自我价值的单面人,夸大超我精神的伪圣人[6]。在教育内容上,大学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单一重复、老化陈旧,根本无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求的理想效果。这里我们所讲的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单一重复、老化陈旧,不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而言,而是针对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不足。比如,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淡化政治,降低层次,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在教育方法方面,大学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其次,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育方法,忽视实践教育方法,导致理论教育方法与实践教育方法不能有机结合。再之,教育方法僵化,缺少创造性,难以适应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新要求。
2.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产生消极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开始呈现全球化、多元化的趋势。罗兰·罗伯逊认为,全球化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政治、社会或是国际关系问题,反而首先表现为文化问题[7]。全球化带来最突出的文化问题是文化霸权主义。这种文化霸权主义表现的形式具有“隐秘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判断与选择以及理想信念的危害也是隐秘性的。正如邴正教授所言,后发展中国家不管在政治上多么反美,但在日常生活、教育、文化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文化的影响,比如美国电影所传播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世界主义等价值观[8]。在这种“隐秘性”的文化霸权下,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倾向,甚至有些西方鼓吹的“军队国家化”、“实行多党制”、“进行民主竞选”在部分大学生中很受欢迎。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化领域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知识和教育的商品性开始被个人和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不断消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文化形态[9],使得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的关系,进而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
3.大学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但是,由于大学生文化弱势心理、传统文化底蕴不足、文化鉴别能力差等主观原因,造成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上的不足。文化弱势心理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心态问题。这种文化弱势心理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但要改变这种文化弱势心理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出发克服这种文化弱势心理,树立文化自信。其次,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其根本原因还是应该归结于大学生过于追逐娱乐化、感官化的文字刺激,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电脑、手机、购物、吃饭等形式多样的业余生活上,很少有同学能安安静静地读完一本书。再之,当前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价值判断能力差,价值选择容易走极端,要么对自身文化过于乐观或全盘否定,要么对外来文化全盘吸收,这两种极端都是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表现。
五、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通过上述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调查和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文化自信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等方面,对培育和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出相关建议。
(一)培育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
文化需要主体意识,如果没有主体意识,那么人在文化自信中就会缺少主动性和主导性,就会对自身文化产生怀疑,对外来文化盲目追求,从而失去自我。正如有文章指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回归与到位,割裂中国民族主体和中华民族文化,那么看待中国文化就会犯“近视症”和“散光症”[10]。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必须确立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学习。而文化主体意识的培育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其一,文化主体要深刻了解和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培养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认同自身的文化,对自身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定位。这就要求大学应在内容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其二,文化主体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同样,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我们也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持。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位置和主流文化的正确导向,通过理性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坚守主流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9]。其三,文化主体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而要实现文化自觉,就要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使人由无知到有知、由不自觉到自觉。所以,文化自觉的形成需要重视每一个教育阶段的作用,强调家庭教育在文化自觉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学校教育对文化自觉的形成性作用,注重社会教育对文化自觉的完善作用,实现自我教育对文化自觉的升华作用。
(二)高校文化建设要塑造一个具有全球性、本土性和服务性特质的文化
文化自信依赖于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首要面对的是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换句话说,就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质。正如唐凯麟教授所言,我们要培育一种“全球视野、本土情怀、现实态度、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的文化[11]。
首先,高校文化建设必须要顺应世界大潮,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参与文化对话和交流,并在中外文化对话和交流中吸收借鉴有利于自身文化发展的成分。其次,文化建设既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重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解决当前大学生在思想和道德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重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大学思政理论课中既要加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使得社会主义理想深入大学生内心,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认同[12]。最后,高校文化建设要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简单点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其关键要素“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师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建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自信[13],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优化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让一些有思想、有魅力、有活力的教师走进课堂。对于学生来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使学生有一个阳光、自信的心态。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必须充分发挥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功能。一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形成以马克思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教育大学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纪规范。二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与冲突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动机、行为方式产生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尽可能的要求大学生达成政治共识、思想一致、行为统一。三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大学生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和具有显著时代特色的复合型人才[14]。总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
(四)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成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作为与网俱进的青年一代,其接触新事物能力较强,思想比较活跃,同时也极易受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想的左右,出现价值观扭曲,政治信仰不坚定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抢占网络文化发展的先机,占据文化的制高点,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15]。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载体,建设和支持各种优秀文化网站,大力传播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完善网络文化管理制度,开展各种“清网”、“净网”等专项活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注重网络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有学生和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网络宣传队,组织开展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建设一些师生互动的网络文化社区。
[1] 段素革.“文化‘三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1(9):107-108.
[2]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0(16):4-8.
[3] 邱柏生.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4-19.
[4]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
[5] 张志洲.重建中国的文化自信[J].当代世界,2014(9):20-24.
[6] 毋靖雨,周鸿.阙失与复归:高校德育目的何以诠释人性向善[J].现代教育科学,2011(7):1-4.
[7] 清华国学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9.
[8] 邴正.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1(2):13-20.
[9] 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26-130.
[10] 李德顺.中国文化凭什么应该和能够自信[J].人民论坛,2015(28):60-61.
[11] 段素革.“文化‘三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1(9):107-108.
[12] 张雷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8-9.
[13] 齐卫平.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0-23.
[14] 刘新庚,刘韧.论大学文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2):169-174.
[1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7.
(责任编辑: 王艳娟)
Research on the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ts Cultivation: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Ningbo Universities
LIANGXingyin
(School of Marxism,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ir identity and affirmation of their own culture and also the open and tolerant mentality to foreig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asic cognition, emotion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tendency,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esent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high identity, low cognition and poor actio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for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from the subject, the object and the intermediary agent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basic situation; cultivation
10.3969/j.issn.1673-3851.2017.04.015
2016-12-13 网络出版日期:2017-03-28
梁兴印(1987-),男,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G120
A
1673- 3851 (2017) 02- 0182-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