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2017-08-16马光远
中国经济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马光远
经济学家,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学术旨趣主要在宏观经济、产业政策、房地产和民间投资等领域。
对经济数据以及“拐点”是否到来的判断上,多一点长期和耐心,少一点浮躁,耐心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随着数据翩翩起舞。
6.9%,这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成绩单。
今年上半年,随着大部分数据超预期反弹,一些人甚至断定中国经济过去多年持续下滑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阶段性底部,开始进入反弹的新周期。
对于中国经济,我认为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过于悲观者看不到中国经济的大势和潜力,而过于乐观者看不到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的长期性和时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过去多年,经济学界一些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站在过去的思维和周期研判中国经济,他们看不到中国经济已经悄然进入到新的周期,无论是经济增长的动能、产业的业态,以及经济结构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总是以过去的标准来解读中国经济。
比如,用过去超高速增长周期两位数的增速来评判当下的经济增长,由此得出中国经济当下的增速太慢的观点;再比如,他们用过去的一些已经脱离中国经济现实的指标来研判趋势,比如仍然用“三驾马车”,房地产、投资等指标评判当下。由此得出的结论和中国经济的现实南辕北辙,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他们仍然用过去的方法来进行预判,难免和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不符。
就目前的经济增速而言,6.9%的增速绝非是低增长,而是一个很高的增长。过去多年我一直讲,6.9%也好,6.7%也好,放在中国经济新的周期下,这都是非常高的数字,而绝不是很差的数字。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周期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相对于过去的下滑,绝不意味着是一个“消极”的周期。经济新常态下,尽管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中国经济过去三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看,这种判断和认识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完成了下滑的周期,进入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的关键不是短期的数据,而是中国经济的内核和“基因”的改变,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化。一些人老幻想中国经济回到过去的高增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经济需要的不是努力回到过去的高增长,而是通过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回到一个“高质量”的增长。我之所以一直反驳部分经济学家一看到数字反弹就动辄判断“拐点”到来的观点,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观点无论对决策层还是企业家而言,都具有极大的误导作用。对中国经济应该有信心,但如果将大量的心思放在短期数据上来找“亮点”,并由此来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触底或迎来“拐点”,这其实都是对中国经济最没信心的表现,是对供给侧这个大主题的干扰和冲击,严重影响外界对围绕供给侧改革而形成的政策组合的长期预期。
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的周期,是否到了真正的“拐点”,判断的标准和依据绝不是短期的数据,而是应该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高度,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标准来进行判断。
应该清醒看到,上半年,整体数据不错,除了进出口的强势,房地产、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这些“老”的动力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调控的深入,房地产和投资在下半年下滑的概率很大。
我们应该肯定中国经济在上半年取得的成绩,但更应该清醒看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在对经济数据以及“拐点”是否到来的判断上,多一点长期和耐心,少一点浮躁,耐心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随着数据翩翩起舞。
(责任编辑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