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绿色蓝图 绘生态水城
2017-08-16刘悦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刘悦
描绿色蓝图 绘生态水城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刘悦
水城县坚持“生态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主基调,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先行示范县”建设出成效、出成绩、出亮点,助力“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绿色崛起。
盛夏时节,19℃的水城县格外凉爽,远处山麓云雾缭绕,近处河流碧波荡漾,很难想象,这是一座煤炭之都的发展容颜。
2016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水城县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水城县确立了未来五年建设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县、全力绘好“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多彩画卷的发展目标。
对于一个靠传统资源和传统煤电产业“起家”的城市,水城如何在生态和产业上做好文章,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走出一条生态绿色崛起之路?无疑,这是逆水行舟的新挑战,也是百舸争流的新机遇。
绿色引擎引领可持续发展
走进水城经开区,宣传版上“绿色发展”四个字格外醒目。
2011年成立的水城经济开发区,是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全区完成营业收入274亿元,同比增长19.93%;工业总产值251亿元,同比增长17.24%,并逐步形成了铝及铝加工、新材料、智能终端电子、煤电化等产业园。
金属锰产业过去一直是一个“傻大黑粗”的低端产业,并且是“环保黑名单”上的常驻监管对象,如何在以绿色发展为定位的水城经开区“生存”下来,贵州合众锰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我们秉承向前延伸、共栖共生、综合利用、产品多样化的理念,采用氧化锰矿绿色还原工艺,走绿色工业发展道路。”合众锰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家余说。
合众锰业积极探索煤-电-硫-锰一体化的工业技术,已形成产业循环、资源循环、能源循环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同样“绿色崛起”的还有双元铝业。这个曾经面临倒闭的高耗能企业,在2016年复产后,对电解生产、电解槽节能内衬设计等板块进行提升改造,实现每吨铝生产电耗降低200度,氟盐消耗降低5千克。
如今,水城经开区成为水城县乃至六盘水市项目集聚的主要阵地、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秉承着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带动全县经济绿色发展。
生态水城发力绿色农产品“泉涌”
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村民杨少海做梦也想不到,自家那石漠化严重的一亩三分地也能金贵起来——除了种上适宜区域环境的核桃树外,还以“短”养“长”,在林下套种了3000多株人参果树。去年,人参果的销售就让他家的生活换了光景。
地处乌蒙山区的水城,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农业开发水平低。可正因为欠开发,反而保留了“一方净土”,是绿色农产品的最佳产地之一。
“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水城县明确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打造经济发展绿色引擎,实现生态与产业的辩证统一,助推绿色农产品“泉涌”,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新路。
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为农业种下“绿色”希望,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全力推进绿色崛起。
依托山地资源,强化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和连片种植,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水城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绿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局面。
作为“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水城打造了以猴场乡阿志河大桥为起点,主要覆盖猴场、蟠龙、阿戛、米箩、勺米5个乡镇的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目前已种植10.3万亩。
如今,水城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连续3年获全省综合考评第一名,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并且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西部省份入选的三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
通过发展绿色化产业,曾经荒漠化、石漠化严重的山村又重新披上了绿衣。现在,水城县果树成荫、果林成片的猕猴桃产业带,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一条“绿色大道”。
水城县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结合之路。图为民族姑娘迎宾仪式(姚咏 / 摄)
绿色小镇厚植生态班底
良好的生态环境,令水城县景区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7月17日,恰逢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在水城县海坪彝族文化小镇,竹竿舞、山歌表演、千人彝宴等一个个民族特色项目,让游客应接不暇。
“这里早上还有点凉,需要穿件薄外套。天气凉爽,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来了三天,每天都玩得很开心。”来自香港的余先生说。
水城县依靠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重点培植、打造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老四大新型业态,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而这些新兴业态的发展,都离不开水城小城镇建设的“绿色”厚底。
“从大山里的土墙房搬出来,住进了景区的小洋楼,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好日子来了。”从都格镇垭口村营盘一组搬至海坪村的贫困户刘华祥高兴地说。经过一个时期的小城镇建设,玉舍镇海坪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镶嵌在贵州屋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海坪千户彝寨,曾经是一类贫困村,而今已成为六盘水市野玉海景区的核心区,也是水城县玉舍镇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的思路,海坪彝寨以景区优势资源为吸引力,以彝族文化开发保护为框架,经过开发打造,景区里宽阔的希幕遮广场、火把广场、支格阿鲁广场交相呼应,它们和海坪彝族文化走廊连接成片,构成了海坪彝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
如今,海坪村被列入住建部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名单,玉舍镇刚被列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结合山地特色旅游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和城镇化配套产业,同步解决搬迁移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 / 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