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和调和

2017-08-15刘廷杰

建筑技艺 2016年12期
关键词:流线场所界面

产业地块的更新都伴随着产业和空间的双重更新。然而产业定位下的内容组织往往是动态的和不固定的,因而空间形态需要持续反映潜在内容的价值。在这一主旨下,“北京文化创新工场新媒体基地园”的改造设计目标是通过重新组织场地与建筑的内容、界面和肌理,建造适应潜在文创领域功能的交流空间和场所。交流成为功能介质、人群行为和空间组成的关键词,“交流”即交叉和互动,可以渗透在空间界面、立面肌质、产业之间、信息交换、人际行为和情感之中,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意义,与创新相契合。

项目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园区内,距天安门约16km。园区最早是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传统工业园区,2005年批复成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即以新媒体产业为主的专业产业集聚区。项目地块前身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首兴永安供热有限公司,建筑现已废弃。地块建筑现状和改造应用前后的信息对照如表1所示。

原则主张

向Pre-design(设计之前策划)和Post-design(设计之后动态变更)延伸的改造设计工作的重点是探求空间表现与潜在功能内容之间的有效关联。面临实际运用的多种可能性,我们试图让形式和空间成为具有某种可想象和可提炼的抽象符号,它们可以胜任多种内容。这些内容符合控规要求,但可以突破业主的设定,因此勾勒出明确的工作原则:

(1)规划基于文创产业背景的通用性场所和空间,未来可以在潜在内容之间调整切换。

(2)重建和整合场地的功能、界面和流线。

(3)通过加固、改造和扩建措施重建内部空间序列。

(4)建立具有识别性和新媒体产业特征的建筑形式。

(5)恰当留存与旧产业建筑相关的痕迹和记忆。

业主:北京国家新媒体产业园区管委会

建设地点:北京市大兴区

建筑设计:上海考斯顿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联合设计:上海中福设计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刘廷杰

设计团队:刘廷杰、秦莲英、戴标、王倩

总建筑面积:11.400m2

设计时间:2014.03

竣工时间:2015

摄影:胡义杰

策略和方法

場地组织

扩展的界面、功能和流线,是从个体到场所的一个转变。

原厂区是一个封闭式的格局,流线是按照储煤、燃煤、传热的工艺展开。我们依据潜在功能对场地进行了分类和切割。交易和交流性强的流线沿开放的外围设置;文化活动、景观空间和配套等相对静态的流线沿内院设置,内院的场地界面扩展至沿街界面。同时,1号楼入口扩大的大堂连接西侧的人流并可直接导入至内部条形景观带。3、4号楼问的底层打通,人流也可直接导入中央景观互动区。连续和扩大的界面组织了场地和建筑物的功能,使孤立的个体成为互动的场所,激发了围合场地内部的活力,实现个体到场所的一个转变。

建筑组织

跨越内容的连续空间,是从个体到场所的另一个转变。

场地功能和界面重新定义后的建筑空间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以西侧1号大楼这一大体积建筑为主展开的环绕向上的叠加的层(部分加层扩建),层间及水平方向的核心联系点是西南端扩大的过厅和中庭,其水平方向分别在不同的标高处与2、3、5号(原输煤廊)和西侧观景悬挑建筑联系;另一条是以内院周边分散布局的小体积配套单体为主,而展开的互相牵制的场所拼贴和图底关系,图的顶部是建筑物,图的底部是由景观元素烘托的互动场地。这两条路径,产生了诸多空间和场地之间的交叉,呈现交流的特性,完成孤立个体向场所的另一个转变。

美学策略 化整为零

1号主厂房改造成展示和交易大楼,对原有的大空间两层排架结构进行扩建改造,形成带有两处中庭的4层建筑。重新组织了1号主厂房的垂直交通,增加垂直电梯和观景楼梯,完整保留了屋面钢桁架。在1号楼入口中庭的三层西侧设计了向外悬挑7m的钢结构建筑以用作展示和观景,这一钢结构悬挑物与1号楼西立面的铝型材波浪形肌理交叉,以形成较强的视觉冲突。西立面的铝型材以3根为一组按每4.8m长度向60°方向梯形波动,每组之间按2.4m错位排列。1号楼顶部的梯形状铝板表皮以φ50和φ30@50的矩阵穿孔铝板与φ100@100的圆孔矩阵冲压形成独特的肌理效果。南侧的3、4号楼外立面平整,但以±0.00、60.00、120.00mm三个标高的矩形铝板随机起伏,延续了西立面建筑的弹性。

整个沿街立面的设计以钢、铝、玻璃等构件形成动感强且材质硬朗的个性。围合场地内部的建筑以较低成本的红砖贴面营造较为温馨、人文的特征,与外围金属形成鲜明对比。将2号楼原引风机房的烟囱加以保留,并结合连续的山墙面设计,形成鲜明的具有理性主义特征的立面。下沉式美食广场的顶部以连续的钢结构不规则锥顶覆盖耐候钢板面层,这一造型方式让内院的空间活力和人文性得以充分表现出来。整个立面和材料的设计语言受到技术表现主义和意大利理性主义的影响,融合当代性和经典精神、技术表现和朴实语言,诠释了产业园区内既有建筑在更新改造中创新与人文的多重关系。

内部空间的扩建加层采用混凝土梁柱;对原有钢筋混凝土框架以粘钢进行加固。局部复杂的空间形态以重型钢结构作为结构形式,也尽量暴露作为装饰形式。被完整保留的还有内院处的混凝土吊车桁架、输煤廊及一些加固痕迹。建立在内外空间特性以及形式语言和材料性征之上的这一多重对比和调和,揭示了当下社会基质下,特别在新媒体产业园区内,“交流和互动”作为一种行为及一种空间介质,成为“事件”发生的催化剂。对比和调和,贴近“创新工场”面向创新且尊重人文的立意;不同空间和场所内的对比和调和,随不同的场景移动产生独特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成为“创新”的“事件”发生地。面临产业和空间双重更新的传统产业地段或产业建筑,使空间和形式既满足潜在多样性需求,又成为某种可提炼和可想象的抽象标识,是产业地段和产业建筑更新中的有效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线场所界面
从零开始学用智能手机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几何映射
浅谈大型商业的流线设计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浅谈现代图书馆设计方法
大型客运站旅客流线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
基于XML的界面自动生成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