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提高信息技术复习的有效性
2017-08-15金子媛
金子媛
摘 要:自从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将技术作为七选三科目之一,技术科目的学考和选考均采用了“笔试”方式。针对这种变化,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和复习阶段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新的“笔试”模式下,信息技术由“技术性”向“非技术性”转变,大量的考点分布在理论性知识以及各个操作模块知识中,导致学生复习效率低下。这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零散地获取知识引起的。因此如何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在复习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维导图;知识体系
复习课的目的在于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规律。如何更好地开展复习、提升复习的有效性,是每个一线教师都极其重视的问题。笔者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发现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信息技术复习课,以便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系统有序的知识框架,从而达到提高复习有效性的目的。
一、利用思维导图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信息技术复习课中往往包含了大容量的知识。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思维导图的应用要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的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归纳、整理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梳理,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图。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绘制出思维导图,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组织,搭建“思考框架”,通过复习回顾、整合知识、建立知识图,在已掌握的知识结构中嵌入遗忘的知识或新知识,不断修正和完善知识结构图,构建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或意识到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以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一书为例,书中的内容比较多,知识涉及范围广。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按模块进行,这使得在复习的时候学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这一本书的所有内容其实都是围绕“信息”展开的,利用思维导图,按照书的目录将本书的内容分成七个模块搭建出一个知识框架。然后对各部分进行细化的分类整理。将所有的知识点聚集在一起,可以在大脑中建立一张知识记忆网,方便对知识点的存取,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知识点的扩充。
二、利用思维导图在复习中强化知识的迁移类比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对知识的再次建构和完善。它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直观对比,发现不同模块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达到知识的迁移类比,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多媒体技术应用》一书中Photoshop与Flash这两个模块知识为例:这两者的知识模块中都有图层的概念及操作,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而Photoshop中前景色与背景色可以与Flash中的笔触颜色与填充颜色进行类比区分。通过思维导图,两个模块知识的对比,不仅可以进行相同知识的迁移和不同知识的类比,同时还可以强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加深记忆。
三、利用思维导图在复习阶段查漏补缺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用来梳理知识,也可以用来检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在复习图像的文件格式时,可以关联OCR光学字符识别的图像文件格式;在复习VB程序的选择结构时,可以与IF语句进行关联复习。
思维导图是基于图形化的知识系统框架图,不受教材限制,这种图形方式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从思维导图中查看目标知识。利用思维导图这种图形优势,在梳理知识脉络、复习知识要点、查漏补缺等方面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知、理解。
此外,利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以各个主题模块形式呈现,将信息技术考试要求掌握的操作软件分成主题模块,采用绘制模块思维导图,或者模块思维导图填空的方式,查找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知识漏洞。例如绘制Flash知识思維导图就可以对整个Flash模块的知识进行一次完整的回顾和整理,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完整性检查,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查漏补缺。特别在第二轮考试复习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当前模块知识的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整合新旧知识的能力。
思维导图引入信息技术复习课中,可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思维导图。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合理设计,不能为了使用思维导图而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仅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项学习手段,其目的是优化信息技术学习。教师要正确处理思维导图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2]蒋凯道.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