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教学,不仅仅是单轨道
2017-08-15王治钢
王治钢
摘 要:好的体育课堂,应该创设技術技能与人文精神深情“握手”的双轨道:不仅仅是整齐划一,也是分层教学;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不仅仅是理论灌输,也是情境育人,以此打造摇曳生姿的情境课堂、人文课堂和创意课堂,并让孩子们的身心受到多方面的锻造和滋养。
关键词:理念;教学;气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体育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的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体育世界中,通过一种“新的期待”及应有的“突围”,来一点一滴挖掘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不仅仅是整齐划一,也是分层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确,每一朵花儿都有不同的花期,每一个孩子也有自己发展与成长的“花期”。作为教师,不是催赶着每一个学生整齐划一地掌握体育技能技法,而是高度重视个体差异,制订出适合于个体生命发展的“菜单”,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动态发展、自由舒展、多元发展。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篮球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主要在运球、投篮、传球、技术组合和实际运用方面加大训练力度;有一定篮球基本功的学生,应该在战术配合方面加大训练力度,由局部配合到整体配合螺旋上升;篮球技术很好的学生,则应该在灌篮、花样篮球和创新战术方面加大训练力度,以此在运球、投篮、传球、技术组合和实际运用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面对那些技术技能较差以及自卑、“我不敢”的学生,是“赶鸭子上架”,还是降低坡度让孩子们自主选择体育运动的难易度?无疑,只有后者才是称道的。除了“跟着走”,[2]也要“自己走”,分层训练,因材施教,应该成为初中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
二、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
新出台的学生核心素养特别“责任担当”,而这恰恰是体育教学应该担负的教学目的之一。的确,不论技术技能多么纯熟,但学生没有责任担当,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孩子们都在体力或技术上一争高低,却丝毫不见“责任、利他、勇气、团结”等人文滋养,那么,这样的体育课堂也必将是苍白的、脆弱的、得不偿失的,其结果只能是“其勃也速、其灭也疾”。
仍然以初中篮球教学为例,在发展学生的运球、躲避、速度、弹跳等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应在人文层面的语境下,发展学生“责任担当”“团结合作”“勇气与责任”等精神层面的素养。即使输了,也不会撂挑子,不会嫉妒怨恨,不会灰心丧气。相反,学生在篮球运动或比赛中,意识到助攻的重要性,意识到团结的意义,意识到尊严和不放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有一种说法:“篮球的魅力根源于两个方面——投篮和助攻”。窃以为,当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助攻”的意义时,运动场上必将充溢着浓浓的人文生态。长期浸泡在这样的“生态”中,师生必将共同吻醒真正的体育精神,在体育的万花园中收获沉甸甸的芬芳与馥郁。
三、不仅仅是理论灌输,也是情境育人
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而言,仅仅通过理论上的单项灌输是不够的,仅仅通过机械的传输无法长久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只有创设新颖活泼的情境化课堂生态,以情激趣、以境引人、以情取胜,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剂良方,正所谓:“入境始于亲。”
比如,在执教单手肩上投篮一课时,一些学生反复投篮之后总是投不进去,疲倦感袭来,积极性受挫。此时此刻,教师应该按下“暂停键”,转而进行情境设置:“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这一消息立即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之火,一扫之前单调沉默的气氛。于是该教师宣布游戏规则:“我画一个圆圈,现在大家为四人一组站在圈内,规则是不论做什么动作,大家都不能走出圈外,篮球也不能出圈,现在大家可以用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将篮球投给小组内的任意一名学生。”这样的游戏基于“单手投篮”这个基础性技术的训练,但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游戏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师生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仅是单手投篮的训练可以“以情取胜”,其他篮球活动中均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滋养学生、成就学生。比如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讲一讲篮球名人的故事,以此多方面扩展学生视域,提高运动兴趣,以此打造摇曳生姿的情境课堂、人文课堂和创意课堂,并让孩子们的身心受到多方面的锻造和滋养。
好的体育课堂,不仅仅是单轨道。尽管体育有时更多的是肢体语言,是躯体跟躯体的对抗、抢夺、限制,但体育教学仍然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诗意的,可以是温润的,可以是温情的。引领孩子们走在技术技能与人文精神深情“握手”的双轨道上,体育及体育世界必将“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参考文献:
[1]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09-14.
[2]唐汉为.中小学德育: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学德育,2015(9):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