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来自巧放,完美得益妙收

2017-08-15陈志福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8期
关键词:风筝化学课堂教学

陈志福

【摘 要】课堂高效体现为“收放自如”。“收”的策略表现为教师的介入和控制,“放”的方向则鼓励学生拓展与创新。课堂教学如何把握好“收”与“放”的度,使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张弛有序的理想状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化学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化学教学;放;收

新课标准明确提出:初中化学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风筝”,时刻做到“收放自如”,让“放”与“收”成为课堂生命活力源头的活水。

一、巧于借风——有目标性地“放”

放风筝最难的就在于如何让风筝在出手以后顺利地飞上天空。初学者常常是风筝一出手就栽到了地上,而有经验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借风。“放”在化学课堂上表现为: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技能掌握程度,器材、化学实验等教学因素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度、学习兴趣、爱好、自我约束能力等等这股“风”适合放开时,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活动范围放开,练习组合形式放开,个人的练习选择与自由度、情绪宣泄等放开,以满足学生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教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真正确立学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催生高效课堂。例如在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后,我借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喜欢展示自己这股风,我打破以往由教师复习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写出复习提纲,选编复习题,并上台展示交流,教师作为一个主持人的形式把舞台让给学生。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所列复习提纲和选编的复习题各有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真是百花齐放,争芳斗艳。

再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我借学生以前学习过氧气和氢气制取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这股风,让学生根据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习小组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产品展示会”,再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教学效果受到听课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妙于收线——有针对性地“收”

有经验的人放风筝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风筝,根据风力风向,及时“收线”和“放线”,调整风筝的飞行姿势和飞行高度。教学中的“放”和“收”也像放风筝一样,放线太多,易失控,要适时收一收;放线太少,则无法飞向蓝天,必须大胆地放一放,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平稳。“收”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化学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等给学生及时地点拨、引领、调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学中,教师要掌控好“那根风筝的线”,即紧跟教学进程,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产生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及时而精准地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不断有新的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思维交锋的产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拓展,使教学进程朝着教学目标不断生成和发展。

例如唐薇老师在讲“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这一课中,由于原子、分子十分抽象,不论用传统的教法讲授还是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对原子、分子的认识都十分困难。唐老师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什么糖块溶到水里不见了?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敞口容器中的水为什么会逐渐减少?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氨分子的扩散、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注射器分别压缩空气和水,观察温度不同的水中红墨水的扩散,让学生自己提出物质是由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从而初步建构微粒观;然后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真切看到的原子、分子照片,让学生确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认识;最后应用观念解释生活现象。本课中,唐老师握住“那根放飞风筝的线”,妙引巧导,把人们为什么提出原子、分子这种设想的初衷和形成过程活灵活现地呈现到学生面前,使学生不但领悟到了原子、分子的“精髓”,同时培养了他们直觉和想象的创造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樂于放线—“收”与“放”要融合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化学课的课堂上会有不可预见的精彩,出现突发事件是非常正常的事。一个富有经验的化学教师在此教学时总是心中有案,教中无案,会大胆地释放手握的这根放“风筝的线”,随时关注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并把课堂上捕捉到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产生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等教学资源及时整合,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让学生思维的风筝扶摇直上,尽情地迸发思想的火花,将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把“收”与“放”资源融合,让课堂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使课堂教学在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的挺进中完美地实现教学目标,并延伸和发展教学目标。

如蓬莱中学的周奇邦老师在讲“质量守恒定律”用小组活动做有气体产生的密闭实验装置的设计。他引导学生设法将二氧化碳的产生和吸收设计在一只锥形瓶内完成,但有学生设计时在胶塞中插入了两只胶头滴管,他温馨提示学生滴管容积较小,吸取的石灰水量不足,效果不明显;又有学生在设计中将其中一只滴管换成分液漏斗,他没有直接否定该同学做法,而是肯定了该生的想法,但同时他又指出了这种设计:“装置体积大重心不稳,不便称量等问题”;虽然课堂时间极其宝贵,但周老师并没有急于直接展示完善的改进装置,而是适时地出示一只短小的试管,在此启发下学生豁然开朗,最终设计出完善的实验改进装置。本堂课彰显了周老师精于管控风筝的线,他能巧妙地把“收”与“放”融合起来,利用智慧和应变能力即时调整课前预设,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推导,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就自己提出的疑惑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思想交流、观点交锋、思维碰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迸发火花,获得突破,从而使各种“意外”成为促进学生收获新的“意外”资源。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于“收”与“放”的合理性。教学中,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资源大胆地、巧妙地、有目的、有指导的“放”,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在放的基础上、灵活地、有针对地、合理地收“收”,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学习当好“向导”、架好“桥梁”。使课堂进程如江河奔海,波涛起伏;似行云逐天,神魂不散。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

[2]毕华林,卢巍.《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风筝化学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