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课程深度融合下的异科同构教研方式

2017-08-15冯志明

新课程·中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冯志明

摘 要: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育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发展依赖于互联网支撑下的信息技术。为此,教育部围绕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培训项目的深入开展,旨在培养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与素养,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点建设信息化示范学校,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初中课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异科同构

在基于互联网这个教育平台下,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再强,也只是沧海一粟,一个学校要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应向着团队协作的方向迈进。在此,我结合三年来的课题研究,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异科同构”教研方式。

所谓异科同构,意思就是整合不同学科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专长,对同一教育教学课题(或主题)进行团队设计和讲授,经过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进行资源优化,凝聚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打造出精品课堂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怎样才能打造出精品课堂呢?现我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

分享。

一、进行技术力量的整合,这是实施异科同构的前提

从学校教师中遴选各学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组建学校信息化建设团队技术核心。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学校根据各学科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和需求,要有针对性、经常性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同时,要有效整合各学科教师的专业专长,在长期的团队协作中互相学习和切磋,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发展。这种多方合作共赢的方式,其产生的效果远胜于单一学科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模式,应该说这是对“青蓝工程”的有效补充和提升。

二、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这是实施异科同构的基础

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在其教授的课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单一学科的教学资源再丰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显得捉襟见肘,往往自己最需要的资源恰恰就在其他教师那里可以找到,但问题是教师相互间并不知道。所以,我们要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成优质的校级资源库,列出索引目录,供全体教师共同使用。这种共享方式避免了相同资源的重复存储,有效节约了磁盘空间,极大地提高了网络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和教学资源的使用率。

三、进行教研模式的整合,这是实施异科同构的关键

学校常规的教研活动方式,就是同学科教师在各种公开课、示范课听课的基础上,坐在一起研讨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鲜少见到教师跨学科观课议课,除非是学校的“硬性”安排。网络教研虽然成为一种趋势,但还是仅仅存在于平时一贯认真的那一小部分骨干教师中,绝大多数教师的网络空间“空空如也”,致使这种教研方式处于“流产”状态。要扭转这种现状,除了学校领导下大力气进行制度性、政策性引导外,有效开展异科同构教研活动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和增进教师间的友谊。

四、进行课堂教学的整合,这是实施异科同构的目的

在前三项整合的基础上,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整合,打造出一节节精品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所以,通过异科同构教研活动,让不同学科教师在同一教学课题的备课、授课及反思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专长,进行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和学科间的资源整合。在这种“备课—授课—反思”的教學教研中,在不断的研讨交流过程中,逐步改进和完善,使课堂教学设计最优化。这样大大减轻了教师不断学习充电的压力,给教师解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中。同时,在这样的团队协作的教研模式下,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多了,大家相互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各自的专业专长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和提升,既有效促进了教师共同成长发展的需求,更能培养教师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更依赖于互联网支撑下的信息技术。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接不暇,教师要在百忙中抽出大量的时间学习充电,致使教师身心俱疲。尽管教师们积极地付出,但是由于教师受年龄和精力、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这样的培训学习收效甚微,甚至大多流于形式。实施异科同构教研及教学方式,能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学科带头人。然后通过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的榜样示范作用,为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架桥铺路。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