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ARJ的试飞情缘
2017-08-15张文俊
张文俊
2016年6月28日9时25分,成都航空公司航班号为EU6679的ARJ21-700飞机搭载70名乘客从成都飞往上海,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正式进入航线运营,这是我国民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的天空首次迎来自己的喷气客机。时隔3个月,10月13日9时45分,成都航注册号为B-3322的第二架ARJ21飞机执飞首个商业航班任务,正式投入商业运营。B-3322飞机还飞赴珠海,在11月1日的珠海航展开幕式及专业观展曰期间进行飞行表演和地面静态展示,与专业观众亲密接触。
ARJ21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民航规章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新型涡扇支线飞机,是我国首次完全按照国际民机技术标准进行全面系统审查的飞机项目。作为中航工业试飞中心(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党委机关报的一名新闻记者,我有幸见证了ARJ21适航取证试飞的全过程,共同经历了高温、高湿、高寒、自然结冰、大侧风等一系列极端气象条件的严酷考验,亲眼见证了ARJ21的成长故事。
担任ARJ21“特派记者”
2009年8月,从西北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的我,怀着对航空事业、新闻事业的憧憬和向往来到试飞中心,成为《中国试飞报》的一名记者。后来我才知道,ARJ21于2008年11月28日首飞,我报到的前一个月,也就是2009年7月15日,新支线首架试验机101架机从上海中国商飞公司转场试飞中心开始试飞工作。可以说,我是和ARJ一起来到试飞院,一同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2010年10月,正是ARJ四架试验机在试飞中心同场试飞、如火如荼的时段。为了加强新支线试飞新闻宣传工作,畅通信息渠道,激励参试全线人员的干劲,更是为了让社会大众及时了解型号进展,试飞中心党委决定派出记者驻扎型号一线采访报道。我有幸被选中,前往ARJ21型号办挂职锻炼,负责新支线试飞新闻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策划等工作。
那个寒冷的冬季让我印象深刻,在机场、机库,试飞中心参试人员废寝忘食地奋战着,始终把ARJ试飞作为一号任务,重大项目按照T0时刻法实施,加强试飞资源的统一管理,充分利用每一个架次,综合试飞以提高试飞效率。为了方便第一时间展开工作,加快试飞进度,时任试飞中心党委书记白长义及试飞总师赵杰甚至将床铺搬到了ARJ机库,曰日夜夜守护在第一线。我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每一个感人的瞬间,报道ARJ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再苦再累,其乐无穷。
见证ARJ21国内首次
ARJ21适航取证试飞创造了多个国内首次,许多高风险、高难度的试飞都是在我国首次开展,比如失速试飞、溅水试验等等。特别是2013年5月,试飞中心副主任、ARJ21首席试飞员赵鹏作为局方试飞员代表,试飛中心赵生作为申请人试飞员共同驾机经过7架次试飞完成我国民机试飞里程碑节点、最高难度I类风险科目——最小离地速度试飞。该科目试飞为国内首次,属于申请人与局方并行验证项目。
为了报道好此次重大试飞节点,我多次采访赵鹏及课题人员,了解到最小离地速度是指飞机不呈现任何危险特性,能够在离地后继续起飞的最小速度,是运输类飞机起飞极限性能达到的速度。最小离地速度试飞对运输类飞机起飞速度制定和起飞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是民机试飞难度最大的风险科目,国际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名试飞员能够完成试飞。
面对压力和挑战,试飞中心参试团队克服困难,集智攻关,组织系统培训,查阅大量资料,深入研究探索试飞方法和技术,做好全面技术准备。通过试飞,最终给出了飞机各种推重比下的最小离地速度,试飞架次成功率达到100%。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试飞还创造了纪录,飞机尾橇触地滑跑姿态角最大曾达到13.8°;飞机曾保持擦地姿态16秒不离地,时刻面对冲出跑道的危险,最终在距跑道端头200米时起飞离地,得出了飞机最小推重比情况下的数据,这对试飞员心理素质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目击试验的FAA(美国联邦航空局)、CAAC(中国民航局)审查代表一致认可试验结果,并给予高度评价。带着挑剔、质疑眼光目击该科目试飞的美国人用“Outstanding performance”(杰出的表现)来评价此次试飞。
第一次乘坐ARJ21
跟踪报道ARJ21试飞以来,心里也多次畅想过乘坐ARJ21体验飞行。和她并肩作战的第5年,机会来了!记得那是2014年10月27日,新支线飞机105架试验机要从试飞中心转场至成都双流机场进行功能和可靠性试飞。
功能和可靠性试飞是飞机模拟航线运行的飞行试验,以确保飞机及其零部件、设备在交付后的运行中安全可靠且功能正常,是取得型号合格证和交付前最后一个检查飞机有无安全风险的审定试飞。试飞将模拟真实航空公司进行飞机运行和保障。
此次试飞的105架机是计划交付首家客户成都航空公司的飞机,机上布局达到商业运营飞机状态,飞机宽敞舒适,座椅蓝白相间显得十分清新。第一次乘坐她,我难掩心中的喜悦,兴奋、激动中夹杂着些许紧张。引擎轰鸣,挥挥手告别,ARJ21冲上云霄,推背感十足。在飞机穿越一层层的云平飞后,我才细细观察起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伙伴,在机舱内开始拍照,记录第一次乘坐国产飞机的瞬间。整个飞行中,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飞机宽大的客舱和舒适的座椅。祖国大好河山,在新支线飞机上看,总有种和其他飞机上看不一样的感受。大家都在感叹,在几代航空人的努力下,国产客机一步步从图纸到生产,从地面调试到飞上蓝天,再到适航试飞取证,再到胜利在望即将投入运营,其中付出的艰辛与智慧让人肃然起敬!
民机大咖“赵家班”
ARJ21承载了国人太多的梦想和希冀,在飞机取证试飞的道路上,多少人为她牵挂、为她冲刺、为她拼搏。在试飞中心ARJ参试团队中,有的是享誉业内、国际知名的试飞员,有的是型号管理、科研领域的优秀代表和精英人物,有的是长期奋战在试飞一线的老专家,有的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他们来自航空试飞的各个专业,并且都在各自领域有不凡的业绩。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几个民机大咖都姓赵,大家便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赵家班”。他们中有ARJ21首席试飞员、国际试飞员赵鹏,型号试飞总师、民机试飞专家赵杰,因出色执行新支线失速试飞、累计进入失速边界6000多次,被称为“失速哥”的试飞员赵明禹,因执行自然结冰试飞,架机环球飞行被称为“结冰哥”的试飞员赵生。
除了“赵家班”,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无论是在冰雪纷飞的北方辽原、炙热难耐的热带南国,抑或是在平沙莽莽的外场基地;无论是在大强度试飞的激情岁月、午夜改装的宁静机库,还是在发动机轰鸣的铿锵一刻;无论是在精心撰写的试飞任务单上、认真负责的评审会上,或者是在塔台指挥的凝神眼眸中,到处都有试飞人的身影。为了ARJ型号,试飞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身后是被他们攻克的一个个试飞科目,还有被逐渐遗忘在角落里的小家。
与ARJ21一起成长
2014年12月30日,中国民航局在北京为ARJ21颁发了型号合格证,新支线终获民航运输“入场券”。作为主责试飞单位,历时6年,在2000多个日夜的试飞征途中,试飞中心突破了最小离地速度、最大能量刹车、自然结冰试飞、起落架摆振、噪声、排液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构建了我国民机试飞技术体系,培养锻炼了一批民机试飞人才队伍,为我国民机试飞技术发展和后续民机试飞奠定了基础。ARJ在试飞中还创造了一项特殊的世界记录:超过波音787飞机,成为世界上试飛时间最长的一款飞机。
ARJ21试飞是对试飞中心民机试飞能力和试飞技术的一次检验和提升。作为一名80后记者,这几年的民机采访报道也是对我本人的一种考验和挑战,这期间有压力,有责任,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感动。期间在各大行业报刊发表相关文章,并获得了多项殊荣。
型号成功我成才,这句话的主体虽然指的是科研参试人员,但对于我这个记者同样适用。从2009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我和ARI一起面对各种困难,共同经历许多挑战,伴着她成功取证、顺利运营,在见证她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时,我也从一名满怀新闻理想的青涩大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政工师。
伟大的时代成就伟大的梦想。大学时代的我,根本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投身航空事业的大潮,接触到各型飞机,亲身见证国家航空工业的辉煌成就,并有幸成为这一切的记录者。我想,正是因为祖国的日益昌盛繁荣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正是因为国家对国防建设、航空事业的重视,我们这些航空媒体人才能有用武之地,传播航空文化,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
不忘初心,坚守理想,作为一名航空媒体记者,我将继续坚守在新闻战线上,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航空试飞事业发展的每一步,勇做宣传战线排头兵,书写航空人的忠诚和力量,书写航空工业的辉煌,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中航工业试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