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活力

2017-08-15章仕分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8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思维

章仕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如何,不仅影响到每个学生的未来,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作用已经举足轻重。所以我们要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创造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个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应创造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我们教师应该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思想品德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构建思想品德课堂优良的教学环境,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思想品德课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激发“参与”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动力,推动学生不懈地、积极地参与教学。例如我给同学们讲要珍惜粮食的知识时,首先创设情境,把同学们引入回忆:“以前我们曾学习过一首古诗《锄禾》,谁还记得?”“谁能说说这首古诗里讲的是什么意思?”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我不失时机地又说: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辛勤劳动换来的,我们应该爱惜粮食。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一粒粒大米又是怎样来的呢?(学生思考发言)“大家说得很对,但不够完整,现在我们听听‘小小一粒米是怎样讲它的成长历程的吧!”这样,一开始抓住学生爱听新事物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内容上,使学生兴趣昂然,学习劲头鼓起来,情绪调动,使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引发学生极大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三、转变角色,发展自我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她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對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作者。她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互动中,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小天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多听听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获得新的启迪。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公平对待,通过角色的转变,获得自身的发展。

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去思维。教师就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求知的欲望。形象导入,激情引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趣引入会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促进其认识的有力措施。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小小游戏,趣味无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思考,活泼的发展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而孩子在游戏中,既能明白道理,又能指导行为,并且提高辨别能力。使其交流互动,扩展认知范围,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能动性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做到学生自读理解、自我升华。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采取以下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使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动口。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这样既可启发学生思维,又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动手。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学生做好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来,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充满活力,缩短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达到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