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减负提质”的途径探究
2017-08-15黎春华
黎春华
多年来,有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不高,师生负担较重,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①未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②未能认真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不能使学生会学。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让学生会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十七世纪法国的哲学家、数理学家笛卡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既是当前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又是未来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变“教”为“导”,让学生会学
“施教之法,贵在启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是否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作手段、发展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导向。因此,每节课我都的特别注意在“导”字上下功夫,穿插使用诱导、指导、引导、辅导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商不变的规律及应用这一课时,我首先着眼于诱导:在新课的引入时,我通过前提的测评中的搭桥引路题,加上恰当的过渡语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探究新知的认识活动,变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后再着眼于指导,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先出示自学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学思考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讨论,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规律,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而在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口算简算的教学,我则采用了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算的算理。后面的学习,我则大胆放手,完全让学生自学,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这样设计,就是学生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总结与渗透,使学生会学
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达标规程的:出示提纲、指导自学——抓住重点、精讲点拨——认清结构、总结方法——强化训练、形成技能。首先让学生在教师自学提纲的指导下自学,避免了自学的盲目性,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自学能力。然后,教师对重点的地方加以精讲点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认清三步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分析时是从哪儿入手,抓住什么样的句子进行分析的?启发学生总结并掌握这种“从问题入手,抓住与问题有直接关系的句子进行分析”的分析方法。这就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最后再进行强化训练,学习效果十分显著,当堂达标率100%。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参与学习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新课开始前,我自己在教室里设定了一个小型的超市,讓学生用我花1元钱买来的假币,在超市里买东西,切实感受花钱购物的过程,认识人民币,和怎样付钱。这样他能切身感受到付钱的方法不同,这样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也就很清楚了。学生很乐意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如认识了“1厘米”后,让学生猜想有哪些东西长1厘米或厚为1厘米?让学生估计自己手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让学生说一说数学课本的长是多少厘米?然后大家一起量一量看谁说得比较准确。由于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比较中,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创设贴近生活的“认识图形”活动中,学生发现铅笔盒、冰箱、数学书等都是长方体,粉笔盒、魔方等都是正方体,茶叶罐、彩笔筒、铅笔等都是圆柱。这时他们体会到原来这些物体就藏在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身边,只要平时能做有心人,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为学习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色彩,实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生活过程的数学化。
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无能的教师才是带着知识走向儿童,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是带着儿童走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