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研究
2017-08-15梁娥潘源
梁娥 潘源
《中国影像方志》是2017年中央电视台端午期间开播的一部大型记录片,该纪录片基于我国地方志实际内容进行改编、拍摄,每一集纪录片时长约40分钟。截至6月1日下午3时,央视网多终端覆盖人数近6亿,全网收视次数约7011万;6月5日,节目在央视网多终端覆盖人数超10亿,全网收视次数超1亿。[1]该片无论在文化内涵的表现还是在艺术审美方面都可圈可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影像方志。
一、 独特的内容题材和结构
(一)综合凝练的内容题材
我国的纪录片主要分为人文、自然、科教类记录片,而《中国影像方志》则综合了以上这些纪录片的特点,不仅有人文、历史、地理,而且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历史发展、展示了中国多彩文化的大型纪录片。
《中国影像方志》以我国行政区划中的两千多个县和县级市为拍摄主体,如浙江安吉的竹海、贵州黎平的侗族大歌、河南灵宝的名关名人名著、广西宁明的异物花山岩画、湖北的文武赤壁、四川富顺的井盐……這些灵动的山光水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影视光影变幻中展现在世界面前。
(二)尝试“志”的结构特点
《中国影像方志》最大特点体现在结构划分上,该片沿用地方志的结构,分成引言、地名记、地理记、历史记、人物记、风俗记、后记等多个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巧妙地使用相同暗线,使整部片子表面上分章断节,实际上却浑然一体,前后关系紧密。如广西宁明的花山岩画,在考古记中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地理记中展示现在的旅游文化、传承记中再次体现人们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二、 艺术表现特征
纪录片是汲取了文学、绘画、音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于一身,从而有较为强大的综合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2]“作为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纪录片表情达意的元素是画面、言语、声音这几种符号,如何将这些元素综合起来,立体化、多角度地展现一个包含着物理事实和心理境界的情境,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修辞手法。”[3]在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中,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合理的情境再现,深入浅出的解说,优美灵动的音乐,让观众享了一场视听的盛宴。
(一)精耕细作的视觉造型艺术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4]。在视觉造型艺术中,需要再现艺术,但并不等于完全照搬生活或模仿生活。纪录片即使是逼真地再现生活,也需精心设计构图,正确选用光线,运用影调和色调来造型等。在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中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其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元素所构建视觉造型艺术功不可没。
1. 绘画与纪实叠合构图
在影视艺术中,构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在构图中体现创作者的情绪和一定哲理。《中国影像方志》结合了“绘画风格”和“纪实风格”,运用“绘画风格”的拍摄手法,主要目的是展现各地风土人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纪实风格”的拍摄则是为了展现了现实的本真。两者的结合,既能让观众看到精美真实的画面,还能体会真实背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在第一集《中国影像方志》中,运用九宫格构图,将人物置于画面1/3处,使画面生动和谐,再利用白色与绿色相搭配,主题突出色调鲜艳清丽,展现出竹海的柔美、恬静。(如图1所示)
2. 光色调和的影像表现
光和色彩的结合,形成了高低不同的“影调”,从而说明、解释、调节影片情调和意境,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中,不是一味追求“高调”或“低调”,而是在还原现实的同时,渲染一定的艺术氛围。例如,在介绍各地自然生态环境时,均使用鲜艳的明亮的色彩以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而在历史再现中,尤其是战争的历史再现,则采用晦暗的影调,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影调的明暗变化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变化,让观众在影调艺术氛围中身临其境。
(二)听觉的艺术特征
1. 解说——真挚的情怀,想象的艺术。
人们把语言称为“想象的艺术”,在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中,片中解说词生动形象、辞藻丰富优美,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让观众理解画面的同时,还能为其真挚的情感动容。
例如,在第三集《中国影像方志》中,开篇解说道:“函谷关,天下名关,道德经,中华名著,在名关留下名著的是千古名人老子。名关、名人、名著的相遇是千年不遇的幸运。数千年来,战争的残酷,商旅的匆忙,道家思想的宁静在这里碰撞交融,孕育出独特的地方文化。”解说员声音浑厚饱满,情感丰富,精简的话语便道出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根脉,揭示了道家思想的真谛。
2. 音乐——节奏的门阀,情感的归宿。
汉代的《毛诗序》强调了音乐在抒发感情时其他语言艺术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独特力量,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5]可见音乐对于情感抒发的力量,它能触及人们心灵深处,宣泄人们内心丰富的情绪和情感。在《中国影像方志》中,音乐的使用可称得上“精妙”二字,当解说历史的风云变迁、历史战乱时,音乐低沉咆哮;在展现人们幸福的生活时,音乐活泼轻快;在展望未来的发展时,激昂澎湃,充满激情,从而带动了整部片子的节奏和气韵。例如,在第二集《中国影像方志》中,导演匠心独运,一曲婉转悠扬、质朴率真的侗族大歌——《蝉之歌》,犹如天籁之音般回响在山谷之中,音乐的旋律富有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为更好地刻画贵州黎平的整体形象创造出一种难以言状的内在情绪。
3. 环境音响,逼真的艺术。
纪录片中的环境音响主要指画面中客观存在的所有声音,例如动作音响,人或物运动时所发出的音响、机械设备运转的声音等,其丰富的表现力能够加强纪录片的真实性,提升情绪的感染力,并且还能起到连接镜头画面等作用。在《中国影像方志》中,通过夸大溪水流动的叮咚声、哗哗的雨声、清脆的蝉鸣鸟叫,从而彰显出大自然的美好画面;而制作竹器的机械声、种植火龙果时浇水声、敲打脚盆鼓的响声则显示出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朴素。
(三)再现与表现
中国传统美学所强调的是真、善、美高度统一,而西方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和写实。在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中,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都结合了中西方的审美特征。在《中国影像方志》中,涉及到大事记、考古记的历史断点,为保证整部片子浑然一体,流畅自然,因此采用了历史再现的表现手法:
1. 高科技拓展表现空间
高科技动画,类似于动画图示的作用,使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情景化,观众能一目了然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在第二集《中国影像方志》中,红军向黔北转移根据地时,充分运用动画图示,让观众快速了解黎平的地理环境,红军北上的明智抉择;又当回顾清朝时期洋楼洞这个砖茶小镇的繁华景象时,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将砖茶的制作,经济的繁荣清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动画图示能够弥补无法重演的历史断点,为历史再现增加了新的表现空间。(如图2所示)
2. 搬演手法创造情境
在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中,最具特色之一是搬演的历史,几乎每一集都用此方法,搬演目的在于创造出相似的情境,为观众提供合理的想象空间。例如,在第一集《中国影像方志》中,在讲述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没有对汉灵帝面对战乱的面貌特征进行刻画,多以剪影为主,其目的都是创造情境,营造氛围。
3. 现实场景实现情感对接
正如王夫之曾所说:“情境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秒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又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6]虽说历史不可重演,但经历过历史洗礼的建筑、照片、博物馆中陈列的物品却见证过历史的发生,通过现实中这些实物场景不仅能够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还能以其本身的真实存在将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一起。
在第四集《中国影像方志》中,广西花山岩画,这幅巨大的历史壁画,导演来来回回用了十几次,并辅之以田间地头的岩画形象,通过这祖先留下的这幅精神图腾将先辈与后代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升华了人们的情感,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对接。
三、 丰富的审美特征
(一)沉郁的民族传统文化审美
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根据县级地方志改编拍摄的,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往往拥有优秀文学剧本,而孕育出优秀文学剧本的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中国影像方志》中,沉郁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提升了该片的审美档次,同时也极大凸显出地方志的历史厚重感。片中对《诗经》《道德经》《史记》等古集的大量引用,无不透露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秩秩斯干,悠悠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这两句取自于《诗经》中的《小雅·斯干》诗句,语意双关,既赞美了环境的优美,又暗喻了主人的品格高洁,内涵深厚,体现了中国人在品格上的崇高追求。而在四川富顺篇中引用了《水经注·江水》中的:“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包含中國古老的制盐法,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经典的诗句在不经意间却透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沉郁和厚重。
(二)审美认知功能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7]《中国影像方志》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引导观众认识社会、历史,地理等,还能让观众知晓各中文化、思想。地方志是地方发展的缩影,原本枯燥、干涩、难以理解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画面之后,做到了“观古今于须臾,览四海于一瞬”的飞跃。该片根据每个县和县级市特有的历史人文,风俗习惯,通过传播媒介共享,产生较强的认知功能,如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赤壁之战的历史、道家思想起源和对后世的影响、祥瑞之兆和紫气东来的典故等,及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认知。
(三)宣传教育功能
每一部纪录片都蕴含着主创者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从而使观众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例如,第五集《中国影像方志》湖北赤壁篇中,通过刻画游哲茂、张裕和植根于家乡,将三国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精神,展现了三国文化与这一方水土和人们的特殊情感。全片以情动人,寓教于乐,对人们的思想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发布后,具有强烈的宣传作用和教育意义。
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使用影像方志来记录各地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十分具有创新性,该片经过二次创作后,用影像来再现与表现方志内容,无论在艺术表现和审美内涵上都有重大突破,内容与形式的的审美价值对今后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央视网.大型文化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全网收视次数过亿[EB/OL].(2017-06-08[2017-06-09]http://www.cctv.com/2017/06
/08/ARTIJA0xrMzWi4GmFptKgDvX170608.shtml.
[2]牟媛.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审美特征的比较研究[J].四川:天府新论,2004.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2-140.
[4][5]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74-397.
[6][7]王宇.用影像再现历史[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