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度制胜

2017-08-15胡刚

记者摇篮 2017年8期
关键词:转换学习角度

胡刚

【摘 要】抓角度是发现新闻与挖掘新闻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角度的选取有其定律,最佳的角度有以下几个标准:有特点,即能够抓住新闻的个性;有新意,不能重复别人更不能重复自己已经用过的角度;不怪异,或者叫不离奇,要反映事物的真实的本质,不是猎奇和哗众取宠。

【关键词】角度 单一 转换 学习 细节

一、为什么要抓角度

抓角度是发现新闻与挖掘新闻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记者在采访中会了解到许多新闻事实,哪些有新闻价值,哪些没有新闻价值,需要选择。抓出了角度,抓好了角度,我们就能将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挑选出来。否则,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淹没在一大堆没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中。更何况,在有些情况下,有价值的新闻,是在平常的不为人注意的小事中隐含着,如果不能透过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发现,这些新闻就会与我们失之交臂。

抓角度有助于新闻主题的开展与深化。角度抓对了抓准了,主题才能抓准,才是适合报道的。同时,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需要哪些事实与背景,我们才能心中有数,事实与背景不充足,就要补充采访。而抓角度不准和不对,抓上来的就肯定不会是新闻,工作的付出也都是白费劲。从这个意义上说,抓角度抓对了抓准了,就能够提高你的工作效率,保证你的采访质量。

抓好角度,可以做到从平常平凡的事件中发现新闻,做到平中见奇,扩大记者的报道领域。有一些新闻往往是不为人注意的,是隐含在平常和平凡的小事中,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善于从平常事中从好的角度切入来发现和表现新闻。这是见真功夫的地方。有些新闻如果不是抓好角度,看上去就会不像是新闻,也没有办法报道。

抓好角度,会使你的报道从众多的同事件和同类型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在新闻大战中,即使不能抓到独家新闻,也能够以独家的角度取胜。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通信的发达与快捷、交通的便利,造成了信息的采集与传递的快捷,因此,获取独家新闻的概率大大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多家新闻媒体关注同一个新闻事件时,选取独家的最佳的角度,就成了在新闻大战中获胜的诀窍。

二、选取角度的大原则

角度的选取有其定律。一是角度宜小不宜大。二是一个新闻只能有一个最佳的角度而不能选取多个角度。三是要在全面深入掌握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来选取角度,不能以偏概全。

新闻角度以小角度为好或是最好。从小的角度切入,记者不仅更容易把握,能够开门见山用很少的文字量交代新闻事实,切入新闻主题,也能让读者更容易进入新闻,小的角度也有穿透力;如果角度太大,就要用很多的文字量来交代,让人感觉皮很厚,记者不容易把握,读者阅读也很乏味。如果角度太大,也就不能称其为角度了,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大面了。这里说的选取小角度,并不是说主题上的小,小角度是要能够体现大主题的小角度,所谓一叶知秋、管中窥豹是也。

新闻的文字量是有限的,大多数的新闻是要写在千字以内。即使是长篇的新闻通讯或评述等,其字数也不过几千字。用千字以内这样少的文字量,只能再现单一角度,如果是多角度,势必会造成每一个角度都不能有足够的文字来表现和交代给读者。即使是长篇的新闻报道,如果是多角度,也会使读者感到散乱,没有统一的整体感。对于千字以内的报道,只有单一的角度才能表现得深刻与透彻。对于长篇的报道,也只有单一的角度,才能把看上去没有关联的新闻事实用一个主线贯穿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真正做到形散而意不散。

三、培养抓好角度的能力

培养与提高抓好角度的能力,应当做到:

1.注重强化学习。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学习和掌握国情与民情,要结合自己所跑战线或行业学习相关知识与理论,了解战线的整体状况,力争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即使成不了专家,至少也要成为行家,绝对不能是外行。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常说做好记者工作要吃透两头,即吃透上头党和政府的政策和精神,吃透下头的民情与民意,还有具体行业的情况。这一经验放在网络时代也并不过时。这个吃透两头其实就是日积月累的知识与见识的储备。有了深厚的储备,你就会胸中有全局、脑中有问题、手中有线索、眼中有新闻。所谓新闻敏感就是这样形成的。

2.要提高采訪的能力与技巧。因为好新闻都是采访来的,好角度也只能从采访中来。采访能力强了,获取好角度的能力自然会同步提高。

3.学习和掌握抓角度的方法与技巧。抓角度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个中的方法与技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钻研。一个大的原则,就是角度忌大忌面忌重,而应小、点、轻。角度应该小,应该从一个点而不是从一个面切入,应该轻灵而不是笨重。这样的角度,记者更容易把握,报道也会更生动、贴切、引人入胜。

好的角度或者说最佳的角度有以下几个标准:有特点,即能够抓住新闻的个性;有新意,不能重复别人更不能重复自己已经用过的角度;不怪异,或者叫不离奇,要反映事物的真实的本质,不是猎奇和哗众取宠。

四、抓好角度的“必杀技”

1.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具体做法就是,抓住事实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舍弃其他没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报道不是总结材料,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记者就要有取舍的能力。只有舍掉没有价值的部分,才能突出表现好有价值的新闻。否则就会面面俱到却面面俱不到。比如,北京市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一项决定:1976年“四五”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北京日报和新华社同时进行了报道。北京日报报的是一篇长达4000多字的会议消息,将这一决定淹没在其中,不仔细阅读根本无法看到。一个重大的新闻这样报道,就无法进入人们关注的视线。而新华社则将其他许多没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统统舍弃,单独将这一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决定抓出来,用200多字的消息来报道,虽然字数很短,块头不大,却在全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2.善于转换。它包括:由大向小的转换,由物向人的转换,由面向点的转换,由正面向侧面或反面的转换,由平向奇的转换,由工作向生活向读者的转换等。通过转换,可以从老主题上找出新角度。

转换不是扭曲新闻事实,是在严格保证新闻事实准确与完整的大前提下,对观察与再现新闻的视角进行选择与调整。所以不管是如何选取与调整角度,都不能是虚构的和虛假的。

记者的大脑不应是上下一般粗的直筒形漏斗,怎么进来怎么出去,而应该是一个变压器和转换器,总是能够以新的视角来观察新闻与再现新闻。这种转换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行为。在采访中要有意识地完成由大到小、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正面到侧面或反面的转换。也就是说,要挖掘出小的、一个点或几个点的、有关人的、侧面或反面的等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与细节,通过这些事实与细节来表现大的、面上的、事物的、正面的和全面的新闻与主题。如果不是有意识地来做这种转换,我们在采访中就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细节,好的角度也就无从谈起了。

掌握转换的原理与技巧,就能举一反三,切实增强抓取新闻角度的能力,写出好的新闻报道。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报道机关工作作风转变是一个老主题。辽阳日报报道辽阳市八大局转变工作作风的新闻,记者没有从正面从工作的角度来报道,而是转换到从侧面从人的角度来写起,写了一篇题为“八大局门前车马稀”的消息,用机关看大门老大爷的眼来看出机关的变化:过去八大局门前车水马龙,基层的同志来局机关办事,停车位都不够用。现在八大局门前却门可罗雀,原来是局机关的人都下基层办公了。这种角度比从正面直接写机关作风如何转变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

试想,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要选取这一角度,记者能够去采访一个门房的看门人吗?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凡是好的新闻报道,大都是在角度转换上取得了成功。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主动进行这种转换,才能把好的角度抓出来。

3.从细节抓角度。要获得好的新闻角度,在采访中就要特别注重挖掘细节,因为精彩的细节往往出好角度出好的新闻由头。著名记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辽宁日报农村部当记者时,曾到康平县两家子公社采访。当时,我国农村已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在公社值班室住了两个晚上,发现了一个细节:过去公社值班室天天晚上电话不断,早上也有人堵大门反映问题。现在这些都不见了。于是,他就从这个细节抓角度,以“两家子公社的干部睡上安稳觉 :夜无电话声 早无堵门人”为题,从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和角度来报道农村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以小见大反映了大主题。可以说,从细节抓角度,是一个很好的很成功的方法。

4.围绕要素选角度。获取新闻角度可以从新闻六要素来入手,即看在新闻事实中,哪一个或哪几个要素是更重要更关键的要素,而哪些个是次要一点的要素。从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着眼,围绕这些要素去挖掘新闻角度往往容易成功。

五、 角度常见病

目前在我们的媒体上,新闻角度的常见病主要有:正面角度过多、工作角度过多、事物角度以及太大的角度过多。这不是说不能从正面角度、工作角度和事物角度来报道,而是说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这几种角度,这样,新闻就都成了宣传与说教,新闻都是角度雷同一个面孔,新闻也就失去了“新”的意思。特别是一些更应该从侧面或反面角度,从人的角度和生活的角度报道的鲜活、生动、有趣的新闻,都变得索然寡味了。比如某报的一篇消息,报道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提出要在三年建成全市的生态交通体系。如果从民生的角度来报道,这个消息会很吸引人。但是记者却从工作的角度来报道,不仅把新闻淹没在了一大堆工作布置和要求中,而且没有一点的可读性。再如,沈阳市有百余名“70后”和“80后”铆焊技工利用QQ群进行技术攻关,这个新闻如果选个好角度,会很生动。可是记者选取的却是工作的角度,使一个有意思的新闻变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作者单位:友报社)

猜你喜欢

转换学习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