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太行山上》与《血战钢锯岭》的传播比较

2017-08-15刘义军

电影评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抗日日本

刘义军

电影《太行山上》是中国著名的抗日艺术作品,自2005年上映以来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力和传播力;《血战钢锯岭》是美国著名的抗日艺术作品,自2016年上映以来在世界观众中产生很强的影响力和消费力。从两部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比较来看,中国抗日电影只对中国观众产生影响力,而美国的抗日电影却在世界产生影响力,观众甚至错觉为美国是打败日本侵略军的主力量。为何同是抗日经典故事,在世界观众产生不同影响力与传播力,这值得深刻反思与借鉴学习。中美两部电影在故事叙述、人物塑造、战争场景与价值宣传等方面各有千秋,比较两部作品,对传播人类正义价值、弘扬抗日精神、铭记抗日英雄人物、提升艺术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时代以来,因为资本利益、地理资源、民族冲突与文化异同等要素的激烈争夺,战争更加大规模化,杀伤力更强,血腥更惨烈,人性贪婪丑恶暴露无遗。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论述道:“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人类从封建时代转向资本主义时代,战争与掠夺、争斗与纠纷、扩张与侵略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件,欧美列强与亚洲日本是这场持久争斗的掠夺者、受益者与主导者,源源不断从世界各地掠夺资源、割地赔款与人力劳动,而日本却把侵略掠夺之手伸向中国以及东亚国家,这场旷古疯狂无耻的侵略行为,不仅加害了中国的苦难深渊,最终日本也遭受原子弹的恶报轰炸,而电影《太行山上》与《血战钢锯岭》正是中美抗日故事的经典再现。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晚清帝国,中国在封建制度的道路上越走越集权专制与封闭保守,古老的中国从康乾盛世急速转入衰亡期,而此时西方正推进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世界正发生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巨变,而慈禧与晚晴统治阶层对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改革听而不闻与视而不见。“面对新的文化与制度,它既无招架之功,也无还手之力,还没有自救之路。于是武昌起义第一枪,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在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中国深刻影响日本的方方面面,成为模仿学习中国文化与政治制度的标兵,“当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日本地面还是穴居野外的生蕃,便是他所谓天孙民族的这个阶段,还不知是在何处。然而中国文化输入日本而后,不过经过一千几百年,他便造成了日本民族的统一。如果把一个日本三岛,当成一个世界来看,就是已经造就了一个大同的文化,而旁边的中国民族,一天比一天堕落。”[3]近现代之后,中国的腐朽衰落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成功,明治天皇及领导下的军政统治集团暴露出狼子野心,毫无感恩之心和仁义之意,对中国悍然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战败后提出割地赔款的贪婪狠劲,日本比欧美列强和沙皇俄国还要凶残狠毒,自此中日进入长达50年的战争交锋期,至今冤仇难解,更有升级激化趋势。

一、 主题叙事比较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一直觊觎中国东北与华夏大地,明治天皇去世后,经历短暂动荡后进入裕仁天皇时代。裕仁天皇即位后,领导军政集团抓紧备战,快速踏进军国主义扩张行为和侵略步伐,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军中国东北,进而侵吞整个中国,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至今深刻影响中日两国关系走向和民众情绪,也改变了亚洲与世界的政治格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多年谋划侵吞中国的军国主义野心昭然若揭,直到1945年,中国进入长达14年的抗战期,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帝国的东方主战场,这是世界历史事实,不容争论质疑。多年来,西方媒介更多传播欧美抗击德意法西斯的历史故事与英雄人物,传播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忽略淡忘与缄默不提中国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历史贡献,这是历史健忘症与政治偏见症。欧洲、苏联遭受德国和意大利的侵略,中国独自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对比两个战场的杀伤力与破坏力,中国承受的灾难伤害比欧美要严重得多。多年来,日本政治集团与媒介传播对侵华战争轻描淡写并狡辩否认,日本政治势力与右翼分子妄图美化战争侵略罪行,中国人民绝不答应,世界正义人民也不答应。西方媒介传播对人类价值塑造的错位缺位,这既有西方政治文化和媒介传播的偏见因素,也有我们自身传播因素。伴随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更需有效传播中国抗日故事,塑造好中国抗日的人物形象,精心制作好抗日文化产品,弘扬抗日精神,保持战争警惕,珍爱和平之光。

电影《太行山上》通过宏大场景和精良制作的艺术,开创了中国抗日战争片的新风格,注重故事与人物细节,大胆吸纳港台日演员,改变传统叙事方式,塑造经典人物形象,突出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艰巨性和必胜性。《太行山上》突破传统电影的价值传播模式,大手笔投资与精心制作,通过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经典的人物形象与悦人耳目的影像,深刻传播了中国人民抗日精神,赢得中国观众好评。电影真实展现了八路军的落后武器装备,战士们的锋利大刀和磨损破损的老套筒枪,民兵崔队长磨得寒光凛凛的红缨标枪,指挥员用的破旧地图,腰部系的破皮带。影片中的大多数日本角色,尽可能由日本人来扮演,展现日本军官的整齐军装、铮亮佩刀、精准勋略表、野餐饭盒,日本军人的钢盔、三八枪、大头皮鞋,也都精工细做,鲜明突出日军的现代性、团体性与战斗性。比较中日两支军队,日军不仅武器装备先进,军训更熟练更科学,军队战斗力更凶猛有力。但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八路军与广大民众,具有不畏强敌的精神气概,军民团结起来的无穷力量,精诚团结国民党友军,狠狠打击日伪军,从平型关大捷到阿部规秀的瞬亡,从游击战到广大民众抗日的规模不断壮大,这恰好证明中国抗日军民精神的强大,充分说明中国民族精神的不断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美国的利益策略和地理优势,长期在太平洋彼岸观战不入,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和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才被迫卷入这场世界大战。从1931年到1942年的漫长抗击11年,中国消耗了日本重大战争力量,美国最终窃取战争胜利果实。电影《血战钢锯岭》真实还原了冲绳战役的宏大战争惨景,注重挖掘故事的点滴细节。影片中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呼啸速过的子弹声与呼叫呐喊的救命声汇聚一起,宏大惨烈的战斗规模,焦土上横尸遍野,充分展现战争的血腥味與残酷性。影片展现了导演吉布森的独特创作风格,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有无法割舍的亲情、浪漫忠贞的爱情,更有对战争胜利的坚定笃信。在故事开始叙述时显得亲切平和,逐渐引入戏剧高潮,直到战争场面的激烈交锋,战争型影片中融入亲情爱情更能增加观赏点与消费点,也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心理期待。如果说中日两军的武器装备与作战训练差距大,但在美日两军之间,日本没有武器装备与团队战斗优势,只能负隅顽抗与同归于尽,直到日本战败投降,最终美国主导《波茨坦公告》而独吞抗日胜利果实。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美国更善于运用电影艺术与信息传播技术,深刻形象描绘美国抗日的精彩故事,把美国装扮成是打败日本的核心力量,其本质是赤裸裸偷取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它只能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惊险打斗,一浪高过一浪的情节或是费用惊人的特技、神秘的宇宙空间、各种新奇的机器乃至形象怪异的不明生物,以及它们与壮丽的场面和各种笑料的混合使观众紧张、兴奋或激动地透不过气来,而迷失在其外在的壮观之中。”[4]近现代以来,日本是军国主义列强中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最深、侵略时间最久、破坏性最强的一个,虽然日本最后遭受了应有的正义惩罚,两国战争引起的矛盾纠葛至今难解。中国在漫长抗日过程中消耗了日本军力的核心力量,不论是战争规模、人力资本投入及地理空间侵占,中国都是被日本伤亡人数最多、耗费财物最大、侵占领土面积最广的国家,这不需用抗日艺术作品来美化神化,而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历史事实。

二、 人物形象比较传播

影片《太行山上》以朱德为主角,突出抓住朱德在民族危亡和战争的紧要关头的大智大勇与大仁大义,对核心人物身上的沉稳性格、内敛情感、民族道义方面进行挖掘,歌颂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性、艰巨性与挑战性,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功塑造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和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导演吉布森擅长展现暴力的战争场面,并将恐怖片的元素融入传统严肃战争片中,成为其招牌创作风格。电影《血战钢锯岭》主要归功于影片杰出的后半段,也就是主角道斯参加冲绳战役的精彩故事。近年来,中国播放的抗日神剧屡遭吐槽批评,原因是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粗制滥造与庸俗媚俗,违背客观的历史事实和生活常识,艺术来源生活也要尊重生活。日本能够侵略中国几十年,那是因为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训练有素的军队与国民集体力量的强大推动,绝不是不堪一击的溃败军队,更不是懦弱无能的落后民族。“在等级制下他们可以表现得极为驯服,但决不会轻易服从来自上面的控制。他们尽管彬彬有礼,却又傲慢不逊。他们可以接受军队所要求的盲从的纪律,但又桀骜不驯。”[5]两部抗日电影,既不虚夸自己,也不矮化敌人,而是敢于刻画日本军人的训练有素与指挥有方,中国军人的英勇牺牲,美国军人的个性风采,从而调动了观众的情感投入,从细节中刻画人物,不脸谱化与模式化,从而拉近观众与战争人物之间的心灵距离。

电影《太行山上》既塑造了朱德等经典人物形象,也塑造了众多老百姓人物形象,中国抗日战争的成功,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国共团结合作,更有亿万民众的流血牺牲。电影里的朱德,既大智大勇,敢于和日本军、国民党军、日伪军正面交锋战斗,危难时刻不怕困难与力挽狂澜,又能吃苦耐劳与淡泊朴素,紧紧依靠广大民众与调动群众的战斗力量,体现人民将领爱人民的真诚情怀。影片里的国民党军官形象,有不怕日本的英勇派,也有缺乏信心定力的摇摆派,还有畏惧日本的投降派。影片叙述了各派力量抗日过程中的冲突交锋,国民党抗日的不坚定与摇摆性,八路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散套,太行山人民的强大驰援,展现了中国抗日军队与国情势力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长期性。

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成长于退伍军人家庭,父亲沉醉酗酒,从小打骂孩子和母亲,被第一次世界大战伤害过,母亲心性善良、笃信基督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道斯渴望参军,希望保家卫国去实现军医的价值,其独特个性与信念成为军队的奇葩,训练坚决不拿枪,成为部队训练的累赘,多次被队友鄙视暴打,但坚信军医不拿枪也能参军救人,经过军事法庭激励辩论,最终被裁判军医道斯可不拿枪,这才幸运走上战场。在美军与日军激烈交战过程中,众多美军受伤与下山躲避,但道斯不怕流血牺牲,一次次躲过日军的枪林弹雨,最终救下几十名受伤战友。当初暴打他的战友,鄙视他的长官,对道斯英勇行为都刮目相看与感动万分,道斯在激烈交锋中不怕牺牲,展现大智大勇,最终和队友一起克服困难,成功收复战地与打败日军。影片的各种人物形象,没有脸谱化与呆板化,而是塑造各色生动的个性特征,让观众看到美国军人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展现。在日军的强大对抗中,美军也没那么容易打败日军,充分刻画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与艰巨性,成功塑造了道斯独特的英雄形象。

影片主人公道斯的前段行为表面上看既不符合家人期望,也不符合热念女友的心愿,入伍后的种种表现也不符合军规纪律,开启了主人公与影片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因而迅速调动观众的波澜起伏与想象空间,经过家庭深入交流与恋人鼓励,通过军事法庭的激烈辩论与父母的现场诉说,最终幸运上战场。在激烈交锋的战场上,当众多战友下山躲避日军冷枪射杀时,道斯却坚守战场,用英勇行为证明了自己当初参军不拿枪也能救死扶伤的坚定信念,让众多战友刮目相看、心生敬意,成為美国家喻户晓的战争英雄。

三、 价值观念比较传播

不论是电影《太行山上》还是《血战钢锯岭》,都传播了中美与日本血战到底的胜利决心。当然也有所不同,《太行山上》既传播中共领导抗日的坚决性与彻底性,也传播了国民党抗日的摇摆性与悲观论,还有日伪军的反面性。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非烧死不可。”[6]中国的国情是四分五裂,只有建立最坚定统一的组织力量,把四万万民众力量有效聚合起来,完全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历史证明毛泽东判断的科学性、正确性与远见性。毛泽东说:“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7]两军交战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认清国情与敌情,才能打败侵略者,毛泽东的持久论科学有力驳斥了速战派、悲观派与投降派。

伴随中国的复兴崛起,日本与西方媒介正兴起一股中国威胁论与国强必霸论的歪风思潮,面对种种不利于中国复兴崛起的怪腔论调,我们必须据理力争,善于传播中国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说:“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8]

中国抗日电影没有延续战争仇恨,而是警醒中国人民,更是告知世人,日本与欧美列强近现代以来发动的长期侵略战争,给世界造成的巨大伤害与深远破坏,深刻影响人类关系走向,和平之光来之不易,今日世界仍不安全,不可麻痹大意。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将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9]美国抗日电影突出传播了它的国家精神,那就是不畏强敌与敢打胜仗的信念,特别是善于传播美国价值观,把美国价值观与情节故事以及人物形象有机融合,悄无声息地渲染了美利坚民族精神,因而得到了世界观众认可与热情消费。

四、 中国抗日电影的局限不足与美国艺术作品的神化批评

中国抗日题材的电影不少,但成为世界经典影像的不多,这既有历史与时代因素,还有导演、投资、演员与营销等因素造成。不论是《太行山上》还是《血战钢锯岭》,都超越了近年来的抗日神剧,在中美对日作战中,中美两军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深刻遭遇日本军人的血性屠杀与顽强战斗,这种客观事实的场景再现,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更是对艺术规律的尊重。日本是深受武士道文化影响的民族,其文化精神浸透在大和民族的骨子里,日本军国主义用武士道精神浸染军队,极大增强了日本军人的战斗力与大和民族的凝聚力。日本军民不是抗日神剧刻画的虚幻离谱与不堪一击——“武士道作为一个独立的伦理准则也许会消失,但是它的威力应该不会从人间逝去。它的武勇以及文德的教诲作为体系也许会毁灭,但是它的光辉、光荣将会越过废墟而永世长存。”[10]深受武士道影响的日本军民,不是一盘散沙的集体,是一支战斗勇猛与精于战术的军队,是一个勤于学习与凝聚力强的现代民族,只有真正尊重对手与认识对手,才能战胜对手与超越对手。

电影《血战钢锯岭》故事节奏张弛有度,作品前段内容强调家庭之爱与恋人之爱,影片的后段内容极度渲染出饱含诗化的审美风格,在惨烈争夺中努力营造出一份崇高美。全片成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不是战争机器,浑然一体地展现出极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影片虽然大篇幅渲染了极为惨烈血腥的战斗场面,但同时擅长以细腻动人的镜头语言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灵世界,展现出一个凶残杀戮和拯救世界的现实图景。在叙事风格方面,大场面与小细节有机融合,双重风格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一份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和灵魂涤荡。由于当时美国的综合国力与中国的历史处境,最终美国独吞侵占抗日的胜利果实,因此多年来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影片,都淡化了中国在抗击日本的主体力量,把美欧打扮成最大出力者、牺牲者与拯救者,这完全不符历史事实。近现代以来,不论是日本还是欧美列强,他们虽有不少矛盾分歧,但在侵略控制中国利益问题上保持惊人一致,因为帝国列强从资本主义时代以来,其扩张野心与侵略本性不会改变,我们切莫被美国电影传播的国家观念所迷惑判断力,对此必须批评与保持高度警惕,认清影片观念传播背后的历史真相。

在观看美国抗日电影时,既要看充分肯定与虚心学习美国抗日电影的艺术审美性,对观众期待视野的细腻挖掘,对人物形象的经典刻画,对故事情节的悬念叙述,对艺术精品的执着追求,其资本投资的大手笔与市场大营销。我们更要擦亮眼睛,看清美国艺术观念背后传播的价值观。美国的发家历史、价值信念及行为作风深刻告诫世人,美国绝不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坚力量,也不是拯救世界和平的警察,更不是爱心满满的世界天使,而是一个善于维护自身力量,坚定忠诚自己的国家利益,坚决维护自身民族的利益的帝國。

新时代已开启,我们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艺术作品,善于叙述中国的抗日故事,精心刻画中国的抗日人物,极力渲染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艺术传播中国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价值观,艺术传播中国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传播贡献世界的强大正能量,这才是立足之本与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2]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7.

[3]戴季陶.日本论[M].立刚,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43.

[4]胡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396.

[5](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一兵,立刚,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88.

[6][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512,514-515.

[8][9]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15年9月3日电.

[10](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一兵,立刚,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284.

猜你喜欢

抗日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