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述
2017-08-15杨叶
杨叶
摘要: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种类丰富,特征鲜明,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既保持了原有的音乐特征,也通过多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特有的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新疆 塔城地区 达斡尔族 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018-03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語言,同时,有各民族不同的民族生成、发展、迁徙的历史,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及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新疆塔城地区,聚居着哈萨克族、蒙古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互相交流,传统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各有其特点却也相互影响。
一、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历史概述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我国汉文史志有达呼尔、达呼里、达古尔、达乌里等不同音译。“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塔城地区的达斡尔族,是清乾隆年间在塔城戍边的达斡尔族将士的后代。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就有达斡尔族官兵换防进驻塔城。同治初年,伊犁爆发农民反清起义,部分驻防伊犁的达斡尔族官兵突围后绕道俄国,抵达塔城。光绪九年(1883),塔城达斡尔族被改编为两营。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重建塔尔巴哈台绥靖新城的达斡尔族有300多户。光绪十七年(1891),达斡尔族编为六旗驻守塔城。民国初年裁军,至民国6年(1917),达斡尔族迁居今塔城市阿西尔一带屯耕。新中国成立后,塔城县设“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1990年,全地区有达斡尔族4474人,聚居在塔城市有4324人。”[1]
达斡尔族属阿勒泰语系蒙古语族,其语言是从蒙古古代语言中分化出来的。由于居地分散,形成了东北布特哈、齐齐哈尔与新疆塔城三种土语方言。有人认为达斡尔族属满洲—通古斯的部落,后来改用蒙古语。清代以来,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新疆达斡尔族除使用本族语言外,还通用哈萨克语、哈萨克文。
达斡尔族历史上信仰萨满教,每年农历5月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长期居住的达斡尔族信教人数逐渐减少,有很少部分受到当地其他民族的影响,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
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保留了从黑龙江、内蒙古带来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但迁入新疆多年以来,其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长期与塔城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文化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其民族音乐文化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
二、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述
(一)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分类
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及宗教音乐四大类。
1.民间歌曲
达斡尔族民歌与新疆其他民族民歌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是在特有的政治、经济、宗教、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民俗等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生成、衍变和发展起来的。
塔城达斡尔族民歌题材涉及到该民族历史的变迁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包括社会斗争、生产劳动、爱情、习俗、自然风光等。如反映达斡尔族人民进入新疆后,要屯垦戍边,也要保卫边疆的情形。如:《达斡尔人的歌声多么嘹亮》
达斡尔老人骑着黑色骏马,
倾听着达斡尔人在歌唱。
迁移到祖国的边疆,
辛勤耕种收割忙,
至今整整二百年,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再如:《在伊犁时》
“拿起弓箭威震山川,
我们来自纳文江。
来到伊犁河沿岸,
安营扎寨多壮观。
当兵扛枪保边防,
爬冰卧雪在疆场。
军饷难以充饱肚,
闲时垦荒种食粮。
四季狩猎在田野,
为了生活去奔忙。
尊严绝对不能丧,
我们世代守边疆。”[2]
以爱情为题材的民歌,深受群众喜爱。如:《像太阳一样灿烂》
“我那魅力的情人,
像太阳一样灿烂。
我那贞洁的爱人,
就像那圣洁的山泉。
我那俊俏的爱人,
像月亮一样喜人。
我那思恋的爱人,
像春天一样温暖。”[2]
新中国成立以后,歌唱祖国、歌唱党,赞美新生活的新民歌大量涌现,歌唱着新中国的喜悦心情。如:《感谢共产党》
“在那黑山山顶上,
红旗招展迎风扬。
共产党带来幸福,
人民生活大变样,
感谢伟大的共产党。
在那黑山山顶上,
红光灿烂照四方。
我们感谢共产党,
把幸福生活来歌唱。”[2]
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的民间歌曲,这类民歌反映了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的各方面,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此流传较广,其去掉悠扬流畅,变得粗犷豪放。
2.民间歌舞音乐
“歌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曲调轻快、结构短小、节奏性强,常在民间各种社交活动及民俗活动中使用,如节日庆典、宴席、婚嫁及其他生活习俗,参加者多为女性。“歌舞”表演形式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形式:先舞后歌。有“赛舞”的含义。开始时,舞蹈者伴着有节奏的掌声、呼喊声及打击乐的敲击声缓缓起舞,随着情绪的高涨,速度逐渐加快,随后用歌唱把气氛推向高潮。
第二种形式:先歌后舞。有“赛歌”的含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唱者尽情歌唱,有问有答、时分时合、此起彼伏,类似对歌形式。曲调舒缓,委婉动听。舞者随着歌声两臂上下缓缓摆动,两脚轻挪慢移。第二段以舞为主,歌为辅。舞蹈动作的幅度加大,速度快于第一段,并加入一些模仿生产、生活中的动作。如狩猎动作、动物形态及生活中的洗脸、梳头、照镜子等。第三段为高潮,紧张激烈、节奏欢快、情绪高涨。双方在比技巧、速度、力量方面,此时的歌唱被急促有力地呼喊所代替,“呼嘿”“秀贝”的呼喊声一直伴随到舞蹈结束。就舞蹈形式而言,有男女双人舞、男子双人舞、男子独舞、集体舞等。
3.民间说唱音乐
达斡尔语称说唱音乐为“乌钦”,是民间的叙事歌曲,其内容繁多,主要包括民族历史、传说、生活故事到寓言等。演唱者自弹自唱,听者围坐,曲调随着情节的变化跌宕起伏,富有说唱性。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历史、生產劳动、生活习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等。篇幅较为长大,一般一部“乌钦”只有一个曲调,曲调多从“扎恩达勒”类的民歌中衍化而来。一部“乌钦”由序、本文及尾声三部分组成。
4.宗教音乐
达斡尔语称为“伊若”,是巫师跳神时唱的歌,可译为“萨满歌”。达斡尔族人过去普遍信奉萨满教,在生病、受灾时多请巫师来跳神,以求驱鬼避邪、治病求安。这种歌舞音乐由巫师主唱,数人伴唱,歌词内容不固定,曲调多样,每一位巫师都有自编的独特曲调。也有一些“伊若”是民歌的变体,演唱时故意强调、夸张某一部分,使其带上神秘荒诞的色彩,随着信奉萨满教的越来越少,“伊若”也很少有人会唱。
(二)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形态特征
尽管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较完整地继承了原有的民族传统音乐,如旋律、曲式结构、调式音阶、节奏节拍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总的来看,音乐体系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明显的不同。
1.曲式结构
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民歌以短小的单乐段式最为普遍。较长篇幅的叙事题材,常采用分节歌式。单段体,一般由两个乐句组成,最长为四个乐句,且两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大多有反复。三句组成的单段体,大都是在两句之后增加了一句作为补充,由四句组成的单段体较为常见。单二段体和单三段体不多。单二段体常以分节歌的形式出现,单三段体常为再现的单三段体。
2.调式调性、旋法
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建立在传统五声音阶基础上的。其中,以宫调式最多,羽、徵、商调式次之,有时会采用同宫转调或非主音结尾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多出现在乐曲结尾的补充性乐句上。
旋律多级进,少大跳,多呈现抛物线型,但也有六度、七度的跳进,四度跳进较多。
3.节奏节拍
音乐节奏鲜明,节拍严整,2/4、4/4节拍较为多见,3/4、3/8、6/8节拍次之,还有少量的5/8节拍,以及少量的5/4节拍。从节奏看,“扎恩达勒”“哈肯麦”类民歌节奏较明快、节拍规整,以三拍子、二拍子为多。“乌钦”“伊若”则节奏徐缓、松散。
4.乐器
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民间乐器不多,主要有四胡、笛、萧、木库连、洪都尔、敦卜尔等。木库连为一种铁制单簧口弦,音域只有5度,主要表现各种节奏的变化,多为女性使用。洪都尔也称单面鼓,木框成六边形或圆形,单面蒙蟒皮及其他动物皮张,原为宗教祭祀专用,后用于喜庆歌舞之中。敦卜尔是达斡尔族手他民族音乐文化影响,所改制的一种民间弹拨乐器,其共鸣箱为三角形,琴杆较短,指板上装置有7个品位,绷3根弦,其形制与当地哈萨克族的阿拜冬不拉相似。
总之,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既保留了原来的一些传统,迁入新疆后又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合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产生了新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塔城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塔城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国民间歌舞集成新疆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2001,1996,1999.
[3]《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