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的审美研究
2017-08-15黄凰
黄凰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是扎根于56个民族的土壤,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演艺术。它最初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抒发着老百姓最真实的情感,其演唱形式种类繁多,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当地的语言色彩,情感淳朴、自然。因此,民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被称为劳动人民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民族声乐 表演艺术 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016-02
一、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一)语言美特征
声乐是靠声带、气息以及人体的肌肉协调运动发出带有语言的声音。语言的加入使声乐艺术具有区别与其它表演艺术的特别性质。语言美是对声乐作品的词、旋律进一步的装饰,奠定了声乐艺术的文学基础。语言美最突出的特点是诗化美和诗情美。
1.诗化美
歌词是诗化美的内容体现,语言是构成诗化美最基础的因素。运用到演唱中的语言诗化美有一定的制约性,不能那么随意。按照一定的旋律和节拍带有感情像朗诵诗歌一样的演唱,严格按照曲式的时间进行演唱,在这一段时间里是对人声与听觉的考验,同时也是对语言表现力的一个展现。在大型的民族歌剧中,一般都是分很多篇章来表现同一个主题,但也会受到很多限制。因此词的内容相當于诗的内容都是精炼的,把复杂的事情简单的描述出来,以精简的语言去塑造民族歌剧中的人物形象。
2.诗情美
诗情流露出的是真情实意,其创作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这些声乐作品都反映出人们真实的生活情景,蕴含着浓郁的诗情,尽情的抒发诗意。喜、怒、哀、乐,有感而发,融情于曲,演唱者富有诗情的歌唱才能触发观众的共鸣。
(二)旋律美特征
从诗化语言过渡到音乐语言,是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歌曲的旋律受诗化语言风格、内容的影响,在文字与歌声的相互作用下,声乐作品的魅力就会完全突显出来。其中曲调的旋律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节奏美、音调美、和声美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曲调的旋律美。
1.节奏美
节奏在歌曲中是最基础的因素。演唱一首民歌必定先分析旋律曲式、节奏变化。根据歌曲的律动、节奏的强弱,注重语言的发音和乐句的节拍特点,把不同的节奏型适当地组织在一起,采用对比和压缩的方法,排列出丰富多样的节奏型,增加音乐旋律的艺术表现力。
2.音调美
音调是旋律构成的重要因素。每一首歌曲,都有一段主要的音调,我们把它称为主导音调。音调美首先要符合歌词的情感特点,时而欢快活泼、时而严肃端庄、时而哀怨悲痛等。不论哪种情感都要在理解歌词的内容上去把握其音调。音乐是一种最好表达情感的手段,用音乐去揭示歌曲的内涵是突出旋律美的第一任务。其次主要音调必须体现音乐的题材特点,如山歌、小调、进行曲这些不同的题材音调(音乐基调)都会对音乐旋律有所影响。
3.和声美
和声是在不同声部的配合下,辅助主旋律所表现出饱满的音乐色彩。和声对音高的变化、音色的要求都比较严格。其在轮唱、合唱的多声部声乐作品的结构下,运用和声学的审美特点进行作品排练,能增强声乐美的艺术效果。
(三)声腔美的特征
声乐演唱是一种人体发声的艺术,旋律及歌词通过演唱的行腔表现出来。演唱者以情带声,传达出音乐的美感。因此,声腔美是声乐美的主要因素,其自身也具有一些本体美的特点,它们是:字音美、行腔美、音质美。
1.字音美
民族声乐是带有语言的艺术门类,必须是“字正腔圆”来歌唱,由此字在民歌演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达到字音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咬字清楚,按照语音规律去咬字发音,把字头、字腹、字尾依照吐字标准去演唱。(2)依照不同歌曲内容需要不同情感的表达,吐字的快慢、强弱、连贯、顿挫,深情并茂地演唱,严格做到依字行腔。
2.行腔美
行腔美指腔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圆润且饱满,要求在多方面做到腔圆。如音域的扩展上、音色的变化上、音质的调节上,使声腔圆润。行腔美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音准是最基础的要求,只有唱准每一个音才能完整的完成一首曲目,这是达到行腔美的基本要求。(2)节奏的稳定性是决定一首曲子的框架牢固性,节拍快慢、松弛与紧张,唱歌做到有板有眼,松弛有度以及适当的强弱对比。(3)注意风格特色的把握,运用当地语言进行咬字行腔突出地域性文化色彩,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4)做到感情的投入,动情的歌唱、自由地抒发情感,有“情牵引着曲儿”“以情设声”的审美要求。
二、对民族声乐的教学美研究
(一)民族声乐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1.声乐教学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单独课、小组课和集体上课。
单独课是老师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对一的课程需要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有整体规划,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的练声曲,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教学。单独上课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民歌演唱的专业技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唱法去歌唱;小组课是教师给多名同学上的一堂声乐课,上此类课时,可以把学生按照性别分组,演唱曲目上也可以有自选曲目和必唱曲目之分。注重学生的特有性和一般性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听课,了解不同声部的训练方式,接触更广泛的民歌教学方法。声乐小组课的目的是不仅提高同学们的演唱技巧,而且要逐渐建立他们当好一名声乐教师的意识。集体课是一名声乐教师给一个班级的同学上课,这种授课方式采取集体练声训练,再分组练习,对个别发音错误的同学进行纠正。每学期可以办一两次学生的观摩音乐会,让同学们得到舞台锻炼。集体授课的重点放在民族声乐作品欣赏和声乐理论学习方面,让学生有丰富的民歌演唱理论基础,拥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歌唱体系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顺利地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课堂教学要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就必须从教学方法入手,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任教。尤其在民歌演唱声乐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刺激学生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法、示范法、欣赏与观摩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声乐课上最基础的授课方法,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向学生传播声乐演唱知识。其它教学方法都对讲授法起辅助作用,声乐的讲座及作品欣赏都是采用讲授法来达到教学目的。特别是一对一的声乐课,注重技术的训练、作品曲式的整体把握,都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声乐课的讲授法应区别于其它课程的讲授法,不能机械地按照教课书上的内容走,而是对学生出现的歌唱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症下药”,善于运用讲授法的启发性进行教学。
(2)示范法
示范法是声乐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清楚辨别正确与错误声音的方法,它是教学的主要手段。
在声乐课堂上,声乐曲目的練习,通过教师的示范,准确的节奏和音准、清楚的吐字、富有感情的歌唱语言,把抽象的声音感觉直观化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有一个对声音正确的认识,从而增强对错误或正确声音的鉴别能力。
(3)欣赏与观摩法
欣赏与观摩法指教师以欣赏与观摩民族声乐作品或民族歌剧影音资料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声乐艺术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只依靠老师的范唱,学生模仿,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学生要多听名家讲座、著名歌唱家音乐会,再找大量的书籍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从而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能准确把握其风格,获得正确的民歌演唱审美标准。作为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创造想象力,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声乐教学中教学术语的研究
在声乐课堂上必须要用教学术语指导学生练习发声以及歌唱。这些术语生动形象,把抽象的歌唱要求简单化,让学生能一听就明白。课堂上声乐老师经常提醒的有:吸气气息下沉感觉吸到横隔膜、吸着咽壁念字、带着吸着唱的感觉唱歌,从生理上来说,气息只能吸到肺里,为了让学生体验吸气下沉才会有这样的说法。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还经常提到“打哈欠”“叹到哪儿从哪儿吸、吸到哪儿从哪儿唱”,这些语言看似不好理解,其实经过老师的引导,在声乐课中能起着非常好的效果。以上术语是解决学生歌唱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些术语的提示方便肌肉的调节,各肌肉群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所有学生都千篇一律对待,要做到演唱水平程度不同,运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对于学术语言要深刻研究后符合学生的特点再进行练习。
四、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标准
深情并茂是民族声乐表演审美的标准。在演唱中要做到感情和声乐相融合,这是民族声乐表演中非常重视的审美观点。民歌演唱是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唱法技巧,在表演方面更注重抒发情感和歌曲内涵的表达。情是声的灵魂,优美的音色、动情的歌唱、歌曲风格艺术的良好把握是形成歌唱艺术不可缺少的因素。情是众多因素中的核心因素,情在民歌中的表达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要适度原则,表演过了显得虚假,但又不能冷漠或麻木地表演,缺少激情的表演难以和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对作品拿捏要有分寸,情感的抒发也要坚持适度原则。声是情的载体,情的完美表达需要依靠声的优美音色。此时,声是情感的真情流露,二者形成一个整体,情与声的完美结合才能体现出声乐表演的价值。
五、结语
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能称得上世界的就一定是民族的。中国民族声乐受中国文化影响,多种少数民族音乐汇入民歌乐坛,使民歌曲式风格多样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作曲家把自己的生活情感融入到声乐作品中,使艺术形象更生动、给人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民族情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方面,一个受欢迎的作品定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符合大众对民族声乐审美标准的要求。现在的各个行业、不同的领域都有大部分喜欢民族声乐艺术的人们,民歌演唱已经融入在他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渗透在他们宝贵的精神文化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雷红薇.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185-188.
[2]罗曼丽.开放性评价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音乐天地,2009,(09):12-14.
[3]马国英.美感因素与声乐教学[J].发展,2009,(05):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