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朵山花也芬芳
——有感于耍孩儿《劝孝》

2017-08-15徐秉梅

戏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应县孩儿院团

徐秉梅

这朵山花也芬芳
——有感于耍孩儿《劝孝》

徐秉梅

徐秉梅,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副研究员。

没有凝重深刻的历史主题,没有复杂的矛盾冲突,没有华丽炫目的舞台装置,没有能叫得响的名家名角,也没有新奇出彩的呈现手段,更称不上具备了高超娴熟的表演技艺——但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长里,剧场内为数不多的观众,还是被这出剧情并不复杂的戏吸引住了,从中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纯粹的观演体验,嗅到了这朵来自塞北山野小花所特有的泥土芳香。舞台之上,除了背景采用体现现代技术手段的LED屏幕来表现塞北黄土高原的景象,其他的舞台装置几乎谈不上有什么新奇花哨之处,甚至可以说,依然还是一种很传统、很守旧,甚至是带有浓重样板戏痕迹的舞台设计表达。然而我却认为:她是一出把舞台交还给演员,靠演员真实的表演、动情的唱腔和感人的故事来支撑的一部戏。因为置身其中,你并不会因为它貌似单一的呈现形式和不够娴熟的演技而心生倦意,恰恰相反,你会被它牢牢地吸引,听它娓娓道来,叙述着这段似曾相识的家庭伦理故事的始末,感受这个名不见经传、貌并不惊人的县级农民剧团带给你的艺术体验。

2017年9月7日,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我观看了一出让观众为之感动、名为《劝孝》的新编现代戏剧目,这是参加本届艺术节和第十五届山西省“杏花奖”评奖活动中为数不多的、来自于基层的山西省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编创演出的。《劝孝》讲述了一位寡居的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来福养大,省吃俭用为儿子迎娶媳妇,照顾孙子。但这位为儿孙辛苦一生,如今疾病缠身的老人,本该到了享受儿孙绕膝安度晚年的时光,却遭到了儿媳爱莉的嫌弃,被视为多余和累赘。在孙子即将回乡定亲之际,儿媳将她赶回到破旧的老屋。前来贺喜的爱莉母亲,及时发现了女儿的忤逆行为,巧施计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爱莉幡然醒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随即将婆婆接回家中,一家人和睦相处,重新找回了往日的幸福。

应当说,类似的家庭伦理剧,无论是在传统戏里,还是在现代戏中都并不少见。然而《劝孝》这部剧作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当今传统文化逐渐丢失、国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精神世界相对匮乏的社会,《劝孝》所倡导的“百善孝为先”的内涵主旨就显得非同一般。看完演出,不由得使我联想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感召之下,频频出现在各种宣传媒体和公共场合的一则名为“中国梦娃娃”的公益广告词:“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基于此,不能不说,作为常年下乡演出的基层院团,将这出在民间司空见惯的婆媳矛盾题材编演成艺术作品搬于舞台上,对于宣传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的优良美德,无不具有非常及时和紧贴现实的进步意义。这体现出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虽然只是一个县级民营小剧团,却勇于承担宣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担当”。

熟悉戏曲史的人都知道,耍孩儿是一个山西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稀有剧种,她的珍贵之处在于她的历史悠久古老,艺术特色明显,尤其是运用后嗓发音的独特演唱方法,使她得以在众多戏曲剧种中独树一帜,不仅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还受到众多戏曲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被专家誉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应县耍孩儿剧团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雁北地区所成立的众多耍孩儿业余剧团中比较活跃的演出团体,常年奔波在山西大同、朔州、神池、五寨,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由于它一直坚持流动演出,因而在群众中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曾一度被人以“应县耍孩儿戏”取代“雁北耍孩儿戏”来称谓。由此我从心底感叹:基层艺术团一代代艺术家对艺术追求的那种执着,对于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值得世人敬仰。

《劝孝》留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唱情”。在剧组人员的精心打造之下,在整个演出中全部参演的14位演员的共同努力下,应当说是较为完美地达到了剧作所要倡导的“尊老爱幼”“孝当先”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效果。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角色是6人,而真正作为主演较长时间出现在舞台上的仅有4人。尽管演员人数不多,但整场演出丝毫不显冷场,能够感觉得出,每一位演员都尽职尽责,表演非常出色。张仙文饰演的来福母亲,把一位腿有疾患、深受儿媳虐待、委曲求全的老人表现得非常到位;来福的扮演者何育业,在剧中有大段的演唱,他的唱腔突出了耍孩儿剧种唱腔的音乐特色,声音低沉浑厚、韵味十足,保持了耍孩儿唱腔浓厚而独特的后嗓发声风格,尤其是第二场中那段近似哭诉的演唱,把一位“圪夹在中间两头难”的男人处境,通过声泪俱下的倾诉表现出来,让人看到了一位既有孝心又畏惧强势老婆,处在“得罪老婆家要散,慢待母亲心不安”难以两全的胆小男人的真实形象刻画得非常逼真。本剧以对人物的真切体验和把握,把观众带入到了剧情之中,同时也带入到耍孩儿剧种独特的音乐节奏之中。儿媳爱莉的表现也很出彩,演唱自然流畅,把一位沾染上赌博恶习、对丈夫呼来喝去、对婆婆忤逆不孝的农村妇女形象塑造得很到位,产生了良好的剧场效果。

尽管《劝孝》中尚存在诸如:场景过于简单、陈旧,人物性格塑造不够丰满,矛盾冲突不够激烈,来福情感表达过于激烈、儿媳爱莉思想转变缺乏过渡等等问题,但总的来看,《劝孝》仍不失为一部充满热度、充满真情、充满正能量、能够打动观众的好戏。能够于演员精彩的表演中保留了耍孩儿剧种原有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风情,同时十足的演唱韵味,地道的地域方言道白,都不失为它的可贵之处。窃以为,这种日渐远去的乡音、乡韵、乡愁,无论是在过去,抑或是将来,都是维系民族文化生态的重要纽带,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在此,不由得联想到当今出现在戏曲界的“同质化”现象:或以歌舞嫁接戏曲、或以普通话道白取代地域方言、或以新奇手段淡化剧种特色等等——这些最终将要使戏曲本体丧失的种种行为,着实令人担忧。

千百年来,中国戏曲正是依赖于众多的,如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这样的基层戏曲演出团体,常年奔波于乡村山庄窝铺,靠着艺术家们经年累月不辞辛劳的付出,将艺术之根深置于民众之中,将民族之魂留在广袤的大地之上,维护和涵养着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

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作为常年生长于民间、活跃在基层民众之中的基层院团代表,有幸能够走进省城,同众多的省级市级演出院团一道登上大雅之堂,展示基层艺术院团的阵容和实力,呈现演员的演技和精神面貌,应当说是得益于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对于民族艺术的重视,尤其是国家对于基层院团极大的支持、鼓励和投入。这些来自国家层面的众多利好政策,对于像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这样的基层院团来说,无疑是如沐春风的好消息。但有了这些好的政策,更需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政策的切实落实,才能够真正使这些常年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客观条件制约而生存艰难的基层院团,得以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红利,获得更多的如省市级院团相同的发展机遇和良好平台,创造更多的展示传播机会,从而使他们更安心地融入到基层百姓生活之中,创作出更多、更好、更贴近百姓生活,更能感动普通百姓心灵世界的优秀作品,留住乡音乡韵,留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一段时期以来,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也使戏曲人在迷茫中不断追求着手段新奇和花样翻新。创新固然重要,但回过头来看,戏是不是只有手段众多才会好看,是不是只有翻新花样才能留住观众?而靠演员规规矩矩地呈现,是否也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呢?今天的事实再次证明,这是完全可以的。我相信,只要是动人的、美好的,能够使台上台下都产生相同观演体验的戏,就一定称得上是好戏。所以说,不是传统的不好看,是看你能否将传统艺术的精髓吃透,是否用心用情将技艺展现到极致。

耍孩儿《劝孝》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体会是:即使手段不新奇,山间小花依然可以芬芳烂漫。

(责编:杜 蓉)

猜你喜欢

应县孩儿院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工作站揭牌成立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牵 挂
你又把孩儿想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应县木塔葬书中的“木奴”与“天牛”考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灵狐少年
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