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天厚土之下的一股清流
——观新编历史晋剧《于成龙》有感

2017-08-15

戏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于成龙百姓舞台

武 超

高天厚土之下的一股清流
——观新编历史晋剧《于成龙》有感

武 超

武 超,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随着8月18日新编历史晋剧《于成龙》的上演,为期一个月的首届山西艺术节拉开了序幕。该剧是著名编剧郑怀兴和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继晋剧《傅山进京》后再次强强联合,又把一位留名千古的廉吏于成龙成功搬上了戏曲舞台,让这位传奇人物的传奇经历深深印在了观众心中。

一、重温历史,感受精髓

历史人物的时间和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把历史人物搬上舞台,如果没有独特的视角解读,难免会有诸多雷同之处。近段时间,多部以于成龙为主要人物的艺术作品各有千秋,已经把这位廉吏的历史故事说尽了。那么,如何从不同的视角挖掘和展现人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完整地表现,这就需要编剧独具匠心的考量。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其故里在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出生于富裕的乡绅家庭。出生在明朝后期的于成龙,前半生经历丰富,饱尝忧患。曾经少年得志,中秀才,考上“副榜贡生”,又曾经乡试不第,颇感挫折。曾经享受过富裕的乡绅生活,又曾经在灾荒战乱中备尝艰辛。明亡清兴的时代大变革,让于成龙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重大考验,在痛苦中思索新的人生之路。当于成龙走出永宁书院,满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之时,他已经45岁,这在当时已经到了准备安享晚年的人生阶段。但于成龙怀揣家国情怀从此开始了他悲壮却又波澜壮阔的官场生涯,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于成龙后半生的官场之路,更是充满了磨难和考验。剿灭恶匪、平定叛乱、为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不惜牺牲自己的项上人头和乌纱帽为民请命,灾荒之年,打开皇家粮仓赈济饥民等。还有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于成龙都一步步地走了过来,从一名普通基层官吏,成长为功勋卓著、朝野敬仰、皇上爱戴的清正廉吏。于成龙一生为官清廉正直、精明干练,是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其事迹在后世广为传颂。

新编历史晋剧《于成龙》正是提炼出了于成龙仕途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编剧单刀直入于成龙因造桥垮塌而被革职返乡。没有繁琐的情节枝蔓,特定的戏剧环境和规定情境,一壶老酒,一个家仆,一身麻衣的于成龙正经历人生的低谷期。这样的开场,无形中为人物立在舞台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一向器重于成龙的巡抚张朝珍尽力保护,将他挽留下来。然而,湖北的局势危急,外有吴三桂叛军进攻,内有因官府借追伪札之名大肆滥捕而激起民变。对待民变,该剿还是该抚?于成龙认为,应该严惩贪官污吏,以收拾民心。于是,他请命决定单骑入虎穴,平定叛乱,劝降山匪刘君孚。于成龙之所以可以单入虎穴,不仅靠的是过人的胆识,还有他心系百姓的为官初心。

剧情层层递进,简明流畅。于成龙在自己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帮助官府劝降山匪,一方面让乱世中逼良为匪的百姓放下刀棍,重新拿起锄头,回家团聚。另一方面,也为官府平定叛乱稳定民心起到重要的作用。选取于成龙仕途中这一段经历,最能体现出“天下第一廉吏”这个称号的独特之处。于成龙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精明多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山匪刘君孚及手下。可见,于成龙的做法既不为个人,也不为当官,就是报着为民的初心,希望老百姓不要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凭借自己为官一方的清廉威望,帮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面对百姓的疾苦,他会伤心的泪流满面,就是这样一个于成龙在百姓心中德高望重、受人敬仰,使百姓亲切称呼他为:于糠粥、于青菜。

全剧干净利落,线索单一,正是编剧为看似简单的官场,其实凶险复杂,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于成龙洁身自好,为国为民的立场埋下的伏笔。传奇人物必定有过人之处,于成龙虽异于常人但他毕竟还是人肉之身,当他遇到困惑、不解之时,编剧为于成龙请来一位智士为其指点迷津,让人物在舞台上突破自己,这个人就是眇道士。可以说,眇道士就是于成龙的内心外化,当于成龙思想斗争激烈的时候,用道来点化于成龙。眇道士是一个超我于成龙的化身,他对于成龙的开导其实就是于成龙自我与超我的斗争,人物内心的挣扎。最终,超我战胜了自我,于成龙置生死于度外,做出勇敢的决断:不惜一死也要上山劝降。因此,眇道士这个人物的设置,可谓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二、舞美与人物的浑然天成

一部成功的作品,离不开二度创作。舞台美术正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戏的舞台美术可以说为戏增色不少。简洁明快、雅致大气,很好地烘托了舞台气氛。与于成龙的人物性格、故事发展脉络紧紧相扣。舞台上仅有一块山水画幕布和旋转舞台。于成龙的上场正是用旋转舞台代替了故事情节中的船,于成龙一身麻衣拎着最爱的酒壶、随后跟着一个家仆、一个扁担箱子。这样的亮相,无疑会让观众把于成龙和清廉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同时,也很好地遵循了戏曲中虚拟化的特性。舞台的简洁,让演员更多更好的得到发挥空间。

写人物戏,尤其是写一个历史清官的戏,很多时候都容易被扣上高大全的帽子或者把人物框在失真的命题里。因为他们是历史人物,他们离现在很远,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现代人并不了解,也不会去深究。这样就会造成真实的历史人物被过度神话,以至于观众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更不用提希望用历史的精神来感召当下。所以,如何拿捏历史人物就要靠编剧从生活和身边的小事来雕琢。

于成龙之所以有这样的传奇人生,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生性刚烈、严肃认真,敢和上级辩驳,对不入眼法的不正之风绝不姑息。正是这样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于成龙,一个爱不释手的酒壶,以示此人虽然刚正不阿但个人爱好还是有的,再清廉的官员生活中也会在向店家讨酒喝,这是人之常情。这样的细节设置也体现出于成龙平易近人接地气的一面,同时也为于成龙劝降山匪打好了群众基础。

于成龙以布衣之身为民请命,这体现了于成龙本着布衣之心,时刻把民生疾苦牢系心中。凭着良心选择,挺身而出,将他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充分抒发出来。家国情怀就是家和国之间的关系,于成龙平息了这场叛乱,无形中让观众感受到于成龙的人生境界之高。这种下沉后的上升,忧民之疾苦,忧吏之腐败,体现的正是于成龙异于常人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伟大信念。编剧用细节来把握人物,把一个有血有肉、肝胆侠义、又平易近人、忧国忧民真实的于成龙展示给世人。

三、让永恒的廉政精神重新升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由谢涛主演的新编历史晋剧《于成龙》正是一部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有良心、有实力、有内涵、有力量的精品之作。深刻表现了于成龙思想精深,胸有丘壑,心系苍生。四十五岁还会离乡别土入仕为官,克己奉公把自己熬成了百姓敬重的“于青菜”,有爱恨与伤痛,有细语与呼喊,也有时代背景下的成长史。为百姓造福,为百官树德,这样的于成龙,理应从三百多年前的历史深处走出来,与现实辉映,得到后生的敬仰。创作团队成功地为时下召唤回一股廉、能、贤、德的清风,让历史精神重新升温。

“源流深者,光澜必章。”让历史的精神之光照进现实。山西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我们不仅有以于成龙、陈廷敬等为代表的能吏廉政文化,更有源远流长的炎帝农耕文化、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让这些灿烂文化与现实交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彰显信仰之美,敬畏历史先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天空中从不缺乏道德与正气的养分,汲古出新,是一场承前启后的长征。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要像于成龙一样不惮风雨兼程、敢于担当、矢志不渝做历史的推动者,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心怀家国,有作为,有精气神,不负时代,不忘初心。

(责编:于小军)

猜你喜欢

于成龙百姓舞台
清朝出了两个“于成龙”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百姓看家“风”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