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林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思考
2017-08-15程备久戴照力
程备久,戴照力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林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思考
程备久,戴照力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地方农林高校在学科发展上,普遍存在领军人才匮乏、标志性成果少、学科共生效应弱、资源保障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地方农林高校要立足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和学校实际,把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发展的新特点,适应新形势、树立新理念,打造特色、厚植优势,聚焦发力、重点突破,争创一流学科,整体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地方农林高校;学科建设;“双一流”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推动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下文简称《实施办法》),对“双一流”建设作出部署。“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地方农林高校要吃透政策、抢抓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引领和加速学校发展。
一、地方农林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形势
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核心,科技创新是支撑,学科建设是基础。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和学科人才,很难培养出高质量人才,难有高水平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也不会有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多年以来,地方农林高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平台,汇聚学科人才,在学科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但是整体看、横向比,其学科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不够高,标志性成果较少
地方农林高校学科“高原”有待形成,学科“高峰”不多,基础性学科不突出,农林优势学科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研究方向或领域相对分散,承担和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较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推广应用的重大品种以及关键技术不多。学术论文整体质量不高,高层次科研成果不多。ESI前1%的学科数量偏少。全国41所农林高校中,共有15所高校上榜,其中地方农林高校仅有6所(根据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2017年3月ESI最新数据)[2]。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学科存量不足。
2.人才队伍不够强,学科领军人才匮乏
地方农林高校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协同攻关的高水平团队缺乏。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数量不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集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够高。
3.管理机制不够活,发展内生动力弱
地方农林高校学科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学科在支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团队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龙头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学科发展统筹协调能力不强,学科发展的协同度、分化综合的融合度、学科产业的吻合度、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不凸显。学科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路径有待进一步优化。
4.资源投入不够足,重点扶持力度小
从数量上看,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但是,同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资源投入与保障一直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又因社会对“农字牌”大学的偏见和传统思维影响,地方农林高校发展所需资源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农林高校,所在地方政府对学校支持力度不大,学校也很难搭上国家政策的“顺风车”,因此,筹措经费能力较弱,办学经费短缺,条件建设不足。
(二)面临的机遇
1.“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机遇
多年来,国家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也有身份固化、重复投入、“营养过剩”等问题,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对此只能望而兴叹。“双一流”建设打破身份壁垒,让地方高校看到了希望,获得了“可能”的机会;鼓励公平竞争,引导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给地方高校增添了发展动力;分类建设,“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3],可能会让地方高校的一批基础良好、特色鲜明、区域急需的优势学科成为遴选对象。这让地方高校为之振奋。
2.重农强农的政策机遇
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发布了14个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兴农政策,为农业高校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和发展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当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4],对农业高校学科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具有重要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各级政府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所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凝练的项目,是农业高校发展的机遇所在、资源所在。
3.校地协同发展的体制优势
一直以来,地方农林高校切实担当高等教育使命,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职责所系、价值所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普遍认可。一些地方农林高校因此成为所在省(市)政府与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学校与地方建立了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契合了《实施办法》强调的“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导向。
二、地方农林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对策
总结世界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规律,对我国地方农林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美国康奈尔大学作为八个常春藤盟校中最年轻的一所高校,享有极高声誉,在世界各类大学排名中都保持在前15名内。该校主导开拓性、创新性、自由性的学术环境,不贪大求全,重点发展涉农学科,造就了特色学科的发展。又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为一所世界知名的涉农高校,是荷兰14所U类大学之一,位居荷兰高校榜首,在生命科学领域是欧洲大学的领头羊之一,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农业技术、植物和动物科学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5-6]。这两所大学并不是所有学科整体一流,也是聚焦发展某一领域,发挥带动作用,然后整体逐步提升。我国位居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其学科发展轨迹也大都如此。
《实施办法》提出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条件是“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国家急需、重大影响、优势突出、不可替代”,同时提出了“4+2”衡量内容——在考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合作等两项指标。归纳起来就是要求达到“水平高、特色显、贡献多、影响大”。对地方农林高校来说,实现上述条件,创建一流学科,要以崭新的理念凝练学科方向,要以超常的举措打造学科平台,要以足够的勇气与魄力汇集学科人才,要以攻坚的意识寻求重点突破。
(一)谋局:坚持需求导向,凝练学科方向
当前,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摆在首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全国高校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大学,为人才培养而生,因济世强国而荣。地方农林高校,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盯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树雄心、立壮志,争办一流大学,争创一流学科,争出一流成果,争作一流贡献。要立足自身实际,跳出封闭保守的“井底”,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学科布局和科研平台架构,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支柱学科群建设,积极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7]4。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学科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打造学科团队,建立自主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坚持学科与产业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安徽农业大学作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学校充分发挥农林、生命、茶学等优势特色学科的作用,为安徽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比较优势的发挥提供有力支撑[8]。构建了“政府引导、高校支撑、联盟推动、龙头示范”的技术推广协同联动长效机制。特别是近年来,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试验站,建立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综合试验站、产业联盟、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的校县共建模式和“四体融合”(学校研发主体、市县行政主体、推广主体及N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全面建立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推多位一体、运行顺畅高效、富有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机制。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在全国较早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率先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学校顺利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
(二)谋策:坚持以特取胜,打造学科平台
争创一流学科,不外乎由大而强、由精而强、由优而强和由特而强。地方高校最可能的路径是“由特而强”,这也是行业类高校的现实选择。地方农林高校要立足学科特色,打造学科平台,做精做优做强特色学科,始终在该领域保持学术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引领发展趋势、研发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要勇于“顶天”,突出加强农林、生命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注重基础研究,培育重大成果,创建个别世界一流学科和几个国内一流学科;要注重“立地”,大力发展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探索新模式,提供全产链科技支撑。
在以特取胜上,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发展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典型。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平台、学科一体化协同创新工程”,有选择、有组织、有目的地打造茶学科研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取得了明显优势。茶学团队以全球农业高被引科学家、外专千人美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安徽皖江学者、安徽百人计划等为主要骨干,建立了国际上首个茶树基因库和茶叶化合物数据库,在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创建了全国茶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制定了特种茶国际标准。同时,联合美国罗格斯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马歇尔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教育部“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解决世界茶产业和茶学学科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基础科学技术问题和国际视野人才的战略需求。像茶学这样的还有学校的玉米团队。该团队建立了玉米抗逆、发育及品质相关的主要基因家族数据库,形成了玉米生物育种的特色与优势[7]3,建立了“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作物逆境响应与致灾机理、作物抗逆育种高效工程技术、作物抗逆种质创建与新品种选育、作物减灾关键产品与技术等四个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有效解决了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产品与装备等方面的部分瓶颈问题。
(三)谋人:坚持人才优先,汇集学科人才
创建一流学科,必须有高端人才来支撑。客观地说,“双一流”建设加剧了高校之间业已激烈的“人才大战”,进一步抬升了人才“价码”。财大气粗的高校,通过“金梧桐”来筑巢引凤。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来说,既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要打赢“人才争夺战”和“人才保卫战”则困难重重。对此,教育部给予了高度关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呼吁,“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强调要规范人才交流,避免恶性竞争。教育部下发《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要求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当然,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是各高校都无法回避的,是不得不尽己所能去参与的。不管形势多么严峻,地方农林高校都要进一步强化人才优先的战略定位,突出抓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否则就会错失发展良机,成为学校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绊脚石”。近期,安徽农业大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大资金投入,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启动“神农学者计划”,大幅度提高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力度。在拿出真金白银的基础上,学校更加注重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了三项机制。首先是完善责任机制。落实“党委领导、党政协同、部门联动、学院主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院主体作用,实施激励政策,鼓励全员“相马”。其次是建立联动机制。职能部门做好“一站式”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条件、解决后顾之忧。学院强化日常管理与服务,让高层次人才进校后尽快融入学科团队。再次是建立引培并重机制。引“大树”也要栽“小树”。不论是引进的还是学校培养的,只要达到三类及以上条件,学校一视同仁,按照同等标准兑现待遇。同时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大环境,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四)谋变:坚持改革创新,突破一流学科
创新学科管理体制,是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和题中之义。“十二五”期间,安徽农业大学突出加强学科管理体制改革,立足办学目标定位和人才队伍及资源现状,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个层面学科团队建设格局,构建了学校科研服务平台、学科公共平台、PI制功能研究室等三个层次的学科平台,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共享;形成并完善了生物学与作物学、园艺学、林学与林业工程学、畜牧学、资源生态环境与植物保护学、农业工程与信息科学、食品科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经济学与管理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九大学科群,推动了学科交叉融合,整体提升了学科发展水平与特色。
推动学科管理理念创新和机制完善,以创建一流学科为目标,以优化学科结构、组织体系、资源配置方式为关键,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非均衡发展与整体水平提升的良性学科生态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优势特色学科与弱势后发学科的关系,硬件设施条件与软件文化环境建设的关系,科研成果的生成与转化的关系。要坚持“调结构,重协同”的指导原则,坚持“一流”引导,推动“四个转变”,聚焦重点、聚力扶持,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就是要在学科方向布局上,从“多全散”转变为“精特优”;在发展模式上,从“独立化”转变为“学科、人才、平台协同化”;在投入方式上,从“均衡式撒胡椒面”转变为“非均衡式攥拳头”;在激励导向上,从“重申报、铺摊子”转变为“重人才、重建设、重绩效”。唯有此,才能在一片“丘陵”之上,找准一块高地,打造出一个学科“高峰”。
三、推动地方农林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建议
自国家发布“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高度关注。各地积极学习贯彻落实,不断加强政策引导,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实施办法》出台后,不少省市立即制定了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为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国家层面
1.注重省际差异性,强化精准扶持
国家政策具备较强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前瞻性。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因地方财力物力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同,落实措施会大不相同,尤其是在经费投入方面。《实施办法》提出: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为此,建议强化精准扶持、按需扶持,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支持与投入,提高中央财政引导支持的力度,并明确地方财政配套投入的比例。
2.注重校际差异性,突出分类建设
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不在同一起跑线。要坚持分类建设,无论学校大小、类型、层次,只要有达到世界一流的基础条件或者近期可能,都应给予支持,鼓励高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
3.注重服务导向,向地方农林高校适当倾斜
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突出社会贡献度”的指导思想,对地方农林高校的那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予以倾斜,也对学校社会服务的突出贡献与成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省级政府层面
1.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好顶层设计
地方政府既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又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做好“双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安徽省从“美好安徽”“五大发展”的建设实际需要出发,以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出台了《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应用型专业、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国内先进水平的高职专业。
2.着眼于政府职能转变,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近日出台的《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对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省级政府加大落实力度,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流程,真正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安徽省明确提出:对承担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的高校,在人才引进、重大项目立项、职称评聘和结构比例设定、薪酬分配、经费使用、设备采购、建设项目审批、学费定价等方面,进一步下放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9]。
3.着眼于经费保障,积极参与和支持校地协同发展
省级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农林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园区合作,以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等形式,聚集资源要素,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育人。
(三)学校层面
1.处理好目标定位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
地方农林高校要深刻领会“双一流”建设的意义,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与学校目标定位紧密结合起来,把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起来,努力争创一流。既要有“仰望星空”的信心与追求,又要力戒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脚踏实地地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建设。
2.处理好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地方农林高校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制定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把学科平台和人才优势转变为教育教学的资源与优势,强化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以及文化育人,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3.处理好学校发展与服务地方的关系
要看到,地方农林高校创建一流学科,最有可能的正是那些能够“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地方意识,更好地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通过“接地气”抓机遇、找项目、建平台、聚资源,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
4.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世界一流,必然要与世界接轨、要被世界认可。地方农林高校要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引进海外人才与团队、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教师互派、联合攻关以及专业接轨、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等方面取得成效,争取主导权和话语权。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的大力推动下,在国家首批10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安徽农业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牵头成立的“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是农林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今后,要加强国内兄弟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这一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http: / /www. gov. cn /zhengce /content /2015 -11 /05 /content _ 10269. htm.
[2]重磅:最新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百强出炉(2017年3月)[EB/OL].中青在线.(2017-03-14).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7-03/14/content_15750149.htm.
[3]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2017-01-25).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2017-02-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05/c_1120413568.htm.
[5]史丽文.我国4所农业高校与欧美5所涉农高校的学科实力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3):192-198.
[6]刘媛媛.康奈尔大学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3):63-65.
[7]程备久.地方农业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6(2):1-5.
[8]高开华,宛晓春.大别山道路——安徽农业大学特色发展之路[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16.
[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皖政〔2016〕115号)[EB/OL].(2017-01-12).http://www.ahedu.gov.cn/30/view/326181.shtml.
(责任编辑:胡必强)
Thoughts on Creating the First-Rate Discipline in Agri-Forestr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Rates”
CHENG Bei-jiu, DAI Zhao-li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t agri-forestry universities are blemished with the problems such as lacking in leading scholars and landmark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weak “symbiotic” effects of various disciplines, inadequate funding guarantee, and poor internal driving forces. Based on the social-economic needs and their own status-quo, the local agri-forestry universities should identify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discipline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rates”,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strive to create the first-rate discipline and upgrade the overall levels of education through reforming conceptions, highlighting characteristics, enriching original advantages, reallocating resources and focusing on key links breakthroughs, all for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social service quality.
Local Agri-Forestry Universiti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ouble First-Rates” Construction
2017-03-30
程备久,男,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作物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管理。戴照力,男,安徽农业大学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0
A
1009-1173(2017)02-0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