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7-08-15黄国威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助学贫困生

黄国威

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很多学生由于家里贫困交不起学费或者不能维持日常生活费,这部分同学我们称其为”贫困生”,他们的名字作为名单公布在各个地方政府的扶贫手册上,也记录在各个高校的贫困资助档案里,随着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一方面目前各地方政府和高等教育院校也加大了贫困生的在经济资助方面的投入,资助体系也日趋健全,贫困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问题也越来越少,但在另外一方面,高等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却成为另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他们往往在情感问题上不能很好处理朋友间、师生间等社会关系,面对社会生活上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贫困生在心理上与普通学生存在着差距,一些贫困的学生往往无法正视自己的贫困,并将自己的贫困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平。他们占有学生群体总数的5%到10%左右,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然而这些内在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继续扩大发展演变成为重大恶性事件,往往就会得不到各高校管理人员的足够的重视,心理援助形式多为事后不久,虽然许多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他们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高等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才。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学生的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走进了大学。但是由于城乡的差距和城镇下岗职工的增加,贫困生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不仅有经济上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沟通不畅、心理负担等。贫困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两面性,有的学生把贫困当作是一种动力,不断努力前进;而有些学生却把它成为自我放弃的借口:生活上容易自卑、对学习的厌烦、人际交往上的被动、能力上的自轻;情绪焦虑等,都会使他们破坏正常的心理活动,造成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强烈自卑

由于贫困学生多来自贫困地区,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知识狭隘,为他人谈论自己的话题很难干预,别人对自己的技能知之甚少,在文学、体育等方面缺乏锻炼,缺乏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他们没有经济实力,没有时间从事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和人际交往的勇气。因此,当他们的能力与外界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一种否定自己的倾向,并逐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二)重度焦虑

贫困的学生往往承受着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希望,为了改变他们家庭的命运和他们的生活,一些贫困的学生常常给自己的学习和经济带来太大的压力。一方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超负荷学习,体力消耗过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平时节衣缩食,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和学习上的压力,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使很多贫困生身心俱疲,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长时间焦虑,逐渐形成抑郁性格。

(三)过度自尊

对贫困学生来说,他们主要的压力来源于经济压力。大部分贫困生都还能够正确认识贫困、对待贫困,把贫困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但是也有小部分贫困生心理脆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除了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可能具有过度自卑和自我封闭等一些消极心理外,比较突出的还有过度自尊心理。所谓的过度自尊心理就是个体无法达到目标时而产生的一种防御心理。通常是用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自己行为是正确的,从而掩饰其错误或失败,以求保持内心的平衡。这部分贫困生渴望与同学相处得好,又因为自卑,也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在行为上出现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甚至相反的行为来掩饰自己。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国家承担解困主要责任

首先,政府在教育投资中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高低;而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贫困生作为教育对象,国家应分担较大比例的经费。

其次,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要求。在城镇,由于经济建设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贫困将长期存在。而且就目前形势而言,中低收入家庭支付一个大学生的学费面临较大困难。如果要求他们去分担更多的教育费用,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最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资助工作力度,落实国家贫困生经济资助政策,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用以完成学业。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偏远农村,并且属于多子女的家庭或者由于家庭遭受过重大事故,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自卑感。他们生活十分拮据,基本只购买生活必需品。如果家庭突然遇到突发情况导致经济难以维持家庭生活,许多学生可能会有辍学想法,他们认为尽快找份工作会缓解家庭面临的经济危机,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通过学习积累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让自己和家庭更快的从贫困中脱离出来,治标又治本。因此,要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有不被金钱所吸引的价值观,让他们展现自我价值。

(三)扩大贫困生资助覆盖面

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的经济难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是我们高校一直在研究的课题。高校应建立起”奖、助、贷、勤”等多种举措并行的助学机制,实现从入学直至毕业的全程跟踪关怀。学校应该与这部分学生面对面,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在现有奖学金中,特别是对贫困生来说不是很多,学校可以与愿意捐钱的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积极沟通,为更多贫困生寻求资助。此外,目前高校学生资助机制大多倾向于成绩突出的贫困生,应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给予其他贫困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高校应建立贫困助学专项基金,为贫困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活动给予相应的资金帮助,鼓励贫困学生多多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健全心理辅导和咨询机制

(1)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发现贫困生的情绪问题,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贫困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是影响其成长成才的因素之一。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工作可以帮助贫困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并指导学生让其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并主动去完善。

(2)个别心理辅导:有的贫困由于长期的消极情绪容易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对这些贫困学生通过单独辅导,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情绪疏导,使贫困生释放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全面认识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给他们提供经济上帮助的同时,更应注重精神上的帮助与关怀,使他们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优秀人才。

(五)积极开展勤工助学

贫困生最大的自我满足感就是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得到嗟来之食,所以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所需,大多数贫困生希望得到更多的勤工俭学、兼职机会和家庭教育信息,学校要积极扩大贫困生的受益范围,尽量让很多本来需要请外面工人工作的岗位逐渐转移给勤工俭学的同学,同时负责勤工助学各职能部门也要广泛宣传工作岗位,做工作时仔细一些,信息的发布上,希望通过固定的方式以多种渠道,及时全面的发布信息,少给贫困生设置过多的障碍和领取薪资的麻烦。

(六)完善管理和监控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据此,我们要建立政府主导,在实施中,补充社会救助援助管理制度,真正落实教育学生的工作。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

首先,在助学资源上将奖、助、贷、勤等助学措施整合运用,根据贫困生经济情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助学措施,使有限助学资源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使用在需要得到资助的学生身上。

其次,助学工作要透明化和程序化,首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佐证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审核以及调查,再由所在院系进行认真核实,并进行公示,最后由学校资助工作管理部门审批,以此来提高助学工作的综合效应。

最后,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贫困学生的电子信息库和信息反馈系统,监控和实施信息系统的效果评价,充分发挥贫困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平等性和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国家、学校、家庭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如果国家能给贫困生尽可能多的经济支持,学校能为贫困生构建更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做好贫困生的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那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助学贫困生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