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视域下法律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7-08-15刘红
刘 红
全人教育理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展现,将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素质、有理想、有目标的全能型人才。全人教育视域下,法律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则是全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一、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理念,主要是将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两种教育理念进行融合,使得教育开展同时重视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全人教育理念,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是新型的教育理念,其更适合在民办高校教育实践中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而全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则表现为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全人教育主张人之为人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等。
二、法律通识课程在高校的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的目标错位,课程的结构设置比较混乱。法律通识课程的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的范围比较狭小。课程结构缺乏规律性,课时数量较少,环节设置比较混乱。(2)高校法律通识课程的门数不足,选秀人数受到限制[2]。法律通识课程的学科范围较小,师资力量不足,选修的人数学校会进行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不利于课程的开展。(3)教学资源缺乏。高校对于法律通识课程不够重视,法律通识课程教育改革仍处于发展阶段,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远远不足。(4)教学模式单一。高校法律通识课程,其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全人教育视域下法律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一)法律通识课程的体系构建
全人教育视域下,法律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高校提高对法律通识课程的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为法律通识课程提供先进的教学资源,并且建立师资力量强大的教师队伍,满足学生的需求,打破高效法律通识课程的局限性。法律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将原本的《道德法律与生活》进行科学的替换,改用《法律基础》进行教学。主要是由于法律基础适合全校的学生进行学习,学校可以将法律通识课程,设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3]。对于高校商学系的学生,可以将《经济法》作为基础必修课程,将《经济与法》、《生活中的法律》和《科技与法律》为全校通识选修课,从而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法律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的目的是使得各个学科的学生,都能了解跨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法律,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法律通识课程内容设计
高校法律通识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需要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侧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开发潜能。高校法律通识课程,其属于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是传播法律知识与理论,对学生政治思想与法律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根据专业学习与就业需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融合各个专业学科的有关内容。设计满足各个学科需求的法律通识课程,针对各个学科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容。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法律通识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加入审计、核算等法律法规。(2)将章节设定为专题教学。将法律通识课程原有的教材章节,设计为专题教育。主要是由于,专题式设置,能够提高课程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课前进行资料收集,符合教育改革的需求。
(三)法律通识课程质量的评价标准
法律通识课程质量的评价标准,需要从学生学习评价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入手。课程的评价标准,需要依据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是否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等原则进行评定。以法律通识教育的目标为标准,采取多种形式的考试,除笔试之外,增加学生课堂表现考评、论文撰写水平的考评等,从而客观的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人教育理念,是随着社会发展,为满足教学需求而形成的新的教育理论。其主要是将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两种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且通过通识教育的实施进行体现。全人教育视域下法律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法律通识课程的体系构建,法律通识课程内容设计,以及法律通识课程质量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