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城市书香
2017-08-15张永谊
文 | 张永谊
延续城市书香
文 | 张永谊
年初,一家名叫 “廿四书弄”的24小时书屋在大运河畔悄然开张。这个位于桥西历史街区最南端的书屋,与这里的拱宸书院、桥西艺术中心、拱宸国学讲堂共同点缀着桥西“历史街区”,为杭州这座“书香城市”增添了几分亮色、几分温暖。创办者讲,“廿四书弄”创办的初衷是想为爱阅读的人、孤独的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个思想的空间。无独有偶,2016年年底,开设在安徽合肥的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也曾引起公众关注,书店不仅仅为爱书者开设,还为那些拾荒者、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以及离家出走的人提供一个温暖的过夜的地方。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更是一座城市的人文怀抱,一座城市的人文气度与胸襟。近年来,面对网络书店与电子阅读的冲击,实体书店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关门歇业的新闻连连不断。很多书店开始“转型”,诸如缩小书店营业面积,增设其它销售,或者将图书与茶吧、咖啡屋、文具店等复合经营。是的,互联网时代网上书店的价格优势、快递方式,确实是实体书店难以比拟。但是,书店作为一个城市人文特性的实体含义、标志意义,又是网络书店无法类比的。因此,书店的文化属性、人文态度是必须保存、延续并持续性拓展的。
好的书店,除了其书籍的优势之外,更在于它展示的价值观和人文气息,能够成为求知者思想交流、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给那些无家可归者提供临时的“家”,更是书店文化属性的延伸、人文关怀的体现。在资讯异常发达的时代,人们拥有不拥有一本书,已经不是太重要的问题,读书人能够悠然自得地摩挲着每一本书,不一定买,也不一定不买,或许只是想与自己喜欢的书多一份亲近和喜悦。这或许是今日书店的新使命吧。
是的,再具有独特个性和文化意味的书店,也要有“钞票”的支撑。店要生存,人要吃饭,于是,经营者不得不在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之间寻求平衡,接受考验。一般情况下,资本的挤压会让文化的追求屈服与让位,再有人文理想的书店经营者也会妥协。很多公益性文化传播者,可能只是一些拥有人文情怀的理想主义者,缺乏体制的支持、政策的倾斜或者公益的捐助,只能曲高和寡,知音寥寥。
因此,要让“廿四书弄”一类的书店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创新经营理念,实现经营与人文理念的平衡;另一方面,对于“廿四书弄”这样具有公益性文化传播的经营者,政府“该出手时必出手”,要通过政策性的倾斜、体制性的支持、经济性的补贴,确保它们的持续性发展。当然,我们也呼吁,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慈善性公益组织的参与和支持。
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的一抹亮色,24小时的书店更是一座城市深夜里的明灯,给人指引、给人温暖、给人希望;一个书店又像一泓清泉,经年累月,时长日久,默默地充实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血脉,令这座城市丰厚、优雅、文明。我很喜欢24小时不打烊的北京三联书店的一个宣传标语:“春风沉醉的深夜,我们这里有一张书桌、一盏灯光,留给热爱阅读和思考的你。在这里,你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让书香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吧!让我们杭州更多一些守望精神家园的书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