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拥江发展要做好保护与发展两篇文章
2017-08-15
江拥江发展要做好保护与发展两篇文章
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提出,杭州应充分发挥好自身的生态优势,通过拥江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设生态型的世界名城。建议下一步可从碳排放、生态考核、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体制机制。
郑德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认为,要切实保护好钱塘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做好水环境整治、岸线分类保护、岛和沙洲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对城市段、特色城镇段、田园乡村段要分别做好控制。
陈桂秋也建议杭州在拥江发展战略中要补好生态江岸的课,要着力解决好当前钱塘江、富春江城区段生态质量不高、滨水岸线景观风貌的多样性不够等问题,提高生态质量,重构生态屏障和特色景观,打造多样的城市岸线和生态岸线。
钱塘江两岸
需要更高层次和质量的发展
潘毅刚结合钱塘江生态经济带的思路指出,从沿江、跨江到拥江,就是经济的起飞期、规模扩张期到一体化发展求质量、品质发展期的结合。拥江发展是一个上中下游系统一体化的长远格局,不能一拥而上,上游区县和湾区的城市地区需要有不同的形态和分工。
郑德高认为,要统筹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处理好产业退和进、新和旧、疏解和集聚的关系,上中下游都要有产业,可分段发展“生态+”“文化+”“新经济+”等相关产业,不符合战略目标的要进行逐渐淘汰。
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多元文化内涵
陈桂秋认为,要持续加强文化建设,切实提高钱江两岸的艺术氛围,通过各个环节、各个视线所及的界面体现生态内涵,展示和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有效提升杭州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的知名度。同时还要提升滨水岸线的公共环境艺术水平,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有品质的艺术品展示和休闲空间。
江 明确拥江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格局
与会专家认为,钱塘江两岸城乡新空间的打造非常重要,尽管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善,如城市和自然不和谐、人文特色彰显不充分、滨水地区活力不够等。但未来的钱塘江两岸地区必将是通过分质和分层的差异化供给,通过拥江发展战略实施打造两岸的活力空间,将在生态文化和城市建设方面塑造“比肩西湖”的杭州时代新名片。为此,尽快明确拥江发展的目标、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找准差异化的功能和目标定位
郑德高认为,钱塘江的主要特点是生态、人文、时代之美,要把钱塘江塑造成一处能够比肩西湖的世界级滨水地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地区,生态、人文、新经济的亮点地区,功能定位方面要以生态保护为本、人文彰显为魂。
陈建军(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认为,钱塘江的发展战略应定位为世界著名的沿江绿色经济带,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功能核心区,浙江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内外融合、虚实融合的,实践生态文明的先行区,推动市域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潘毅刚认为,拥江发展战略需要找到核心“引爆区”,找到这些核心功能区和创新点,就是未来人流、资金流、创新流、产业流汇聚的核心区。通过战略规划的系统考虑以后,要尽快明确哪些地方要保护起来和哪些地方要发展控制起来。从中心城区拥江发展的条件和未来发挥的潜力来看,钱塘江金融湾区、大江东新城、临空经济示范区、钱江世纪城、钱江新城二期等区块应该是产业功能发展的重点区域,这些平台需要重点打造。对于西部县区可以研究创新一体化的制度,如区域之间合作的“飞地模式”等,创造“1+1>2”的效益,同时补偿一些亏欠的地区,让一些适合慢节奏的产业也能够发展起来。
整合优化沿江区域的城乡空间格局
李晓江认为,在城市空间格局上建议可重点关注以新兴产业主导的大江东地区和以之江、富阳地区构成的南部地区。在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中形成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和城南文化大走廊“三廊鼎立”的格局,进一步优化杭州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格局。桐庐等上游沿江区段要坚定地认识山水生态价值,打造成为富有魅力的人居意境区域。
陈建军提出,拥江发展空间布局可以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一轴(钱塘江)、三段、三板块”的空间发展布局。其中三大板块分别是大江东、主城区和钱江一桥以西区域。东部板块打造协调发展、高端化集群的产业带,建立分区导引的产业分工体系;中部板块创新都市文化品牌;西部板块打造绿色生态廊道,打造丰富多彩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搭建沟通平台,
构建城乡区域网络
陈建军认为,加强政策保障是实现拥江发展的关键,包括建立完善规划体系、探索联合开发机制、强化相关政策支持。
沈清基认为,要实现拥江发展,还需要按照世界名城的要求,建立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体系。
王缉宪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拥江发展可以借鉴大湾区的做法,建立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互动的网络和直接连接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沟通交流平台,从而实现跨越行政尺度上的协同发展。
切实做好
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