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矛盾
2017-08-15李艺
李 艺
一、学科的普及带来的学生水平的下降
随着越来越多院校绘画类专业的开设及扩招,学生也更容易能够考入学校进行学习,作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学科,在大多数学校中的重要性远不如其他传统学科更根深蒂固,所以相应的资源,比如图书、展览,尤其是一些专业性的外文画册,只有在专业院校,比如各大美院或极少数优秀的综合性学校才会相应的配备的更加齐全。而绘画类的这门学科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整体学习环境是有一定要求和苛责的,很多时候的学习并非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在于眼界的开拓和氛围的熏陶,这些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很难做到的一点,导致地方性的一些院校又局限于城市发展的滞后,社会性的艺术类的活动也相对于大城市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地方院校,尤其是一些城市发达程度较为落后的城市,带有先天性的一种短板,这一点也是极其不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对于艺术认知的拓广。
二、教学中存在的矛盾
在绘画类教学中一直会遇到的一种尴尬的境地,它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很明确的是非对错、公式理论可循,学生可以很明确自己这道题目是错误的,这个学科还没有掌握全面。在绘画类的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是非对错。随着艺术发展到今天,衡量的标准也逐渐的多元化,艺术的面貌也是千差万别,不像过去一样会那么明确的要求你必须有一个很技术过硬的基本功,现在很多艺术家甚至是没有任何绘画基础,依旧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所以这就会继续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如何在日常的本科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教育。而且在普通大学中的绘画类专业中,学生的基础水平,眼界也会相比其他专业类院校有所局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明确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或者是很局限的认为自己毕业以后只能去中小学教书,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舍弃专业,当然这个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绘画类学科专业中,也是很多其他学科,所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让他们充实有效的度过这四年的学习生活,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审美培养随之毕业而画上句点。
三、社会需求与教学的脱节
绘画类的学科也不像同类艺术学科,比如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等这种设计类学科有很明确的指向性,也有很强的与社会对接的能力。这些设计类学科是具有实用性的,在学校需要学生掌握的工具在离开学校后是可以让他们安身立命的手段。也是因为学科就业的一种明确指向性,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不会有太多的疑惑和怀疑,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但是绘画类学科,比如国画、油画、版画等学科它与社会对接存在着一种模糊性,纯粹一些来讲,这些学科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当然师范类的绘画学科更主要是培养教师。这让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更难去引导学生,首先社会不需要这么多艺术家,其次艺术家也很难被教出来。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面临了又一个问题,实用性与艺术性如何并存,或者是如何做出抉择,是舍弃艺术性,把它当作一门手艺去传授,尽可能的让它凸显实用性,与社会中某些职业直接对接,还是舍弃实用性,把它当作是纯粹的艺术,去熏陶去引导,让学生沉醉在艺术的世界中。
对于绘画类学科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院校美术专业老师所一直思考和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始终影响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随着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人与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也是在一步步缩小,在讯息如此发达的现在,想要了解到的信息大多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资源,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有指向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了解更多的绘画类的专业知识和展览资讯,以弥补在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的缺陷。现在很多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应用软件都有相对专业的资源可供参考、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元化、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习的学科,以及学科在当今社会中的最新发展动态,比如一些掌上美术馆能够让我们在国内就看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些顶级美术馆的展览资讯,这都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好的引导。其次,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对学科本身产生兴趣爱好,在课堂上的教学也可以更多的引导式的,而非灌输式的。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实用性的教学,与艺术教学相结合。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提升教育质量,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而不是让矛盾激化。提高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利用有效的艺术资源,从而提高艺术教育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