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写作
2017-08-14韩雪梅
韩雪梅
[关键词]新闻写作;规律;方法
新闻写作是新闻作品的制作活动,是新闻采访的继续和延伸。记者将采访中采集的素材,加工成一定形式的新闻作品,然后通过新闻工具传播出去。
新闻写作是完全可以训练的,一个记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也是可以培养的。 就是说,你有写作天赋固然好,但如果你没有,也不影响你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但我们要避免陷入一个误区,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包括很多从事新闻多年的人,长期处于一种模仿写作状态。譬如对南周写作风格的模仿、对著名记者報道的模仿等。当然,这些都是经验,的确值得吸取。但你自己一定要从表面的模仿,上升到对新闻写作规律性的把握。就是说。
一、要学会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要说明的对象。 优秀新闻的写作原则是:要展现,不要讲述。给读者看你看到的一切,用文字来描述一副真实画面。 一个记者起码应该做到的是,将你见到的和感触到的事物清晰具体地、真实地传递给读者。
二、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应该有对话、细节、动作三个必须要素。 这三个要素的目的,就是对新闻事件和新闻场景的本来面目进行原原本本、实实在在的还原和描述。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非常擅长此道,他曾经是非常优秀的记者,后来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可无论是写新闻还是写小说,他都用这种平实的风格写作。这三个元素的好处,是具有朴素强大的力量,能让读者自然跟着记者的思路,与叙述者保持一致。整个文章是鲜活的灵动的,更是打动人的。 实际上我的理解,上述三种要素,是对记者描述能力的锻炼,或者说是一种客观地描述场景能力的锻炼。我要强调的是,描述能力是一个记者的写作基本功,是必须锻炼和拥有的。很多人不明白南方周末的那批老记者的文字为何那么棒,道理其实很简单,他们中的大多数曾经都是文学青年,他们的文笔很不错,更多是体现在描述能力上面。
但是,很遗憾,很多记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的现象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记者在写稿件时,他们可能更多的是重视议论、抒情等,把这些主观或直接表达情感和观点的东西运用到极致,这些是新闻写作的大忌。很简单,因为记者跳出来说话了。
三、在写作中,记者要尽量写简单的句子,少用形容词,多用行为动词。我的一位朋友在谈写作体会时说,我常注意把动词用在简单短句中,其好处是——动感有力。 我觉得他的这种感悟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曾经很多记者,会自觉和不自觉在报道中,把一个简单的意思用文字表达或者说处理的婉转悠扬,甚至全篇都是这样,简直把新闻写作当作了文学创作,或者说故意追求一种文字上的卖弄感觉。这种文风曾经一度盛行。这种错误写法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总是写长句子,让形容词和副词还有壮语充满笔端。总是觉得自己有表达不完的意思和感情。我们要掌握一个正确使用句子的规律是:多用短句式,以陈述句为主,多用主谓宾结构,多用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用大量的副词来修饰动词。这样你表达出来的句子会显得简洁、充满动感,而且有力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现场感,使新闻报道中的人物鲜活而有感染力。建议大家有时间看看海明威的书,他的写作非常简洁明快,有人形容他的语言:“剔除的只剩下骨头”,这是大师,应该成为我们的新闻写作范本。
四、用现代语言进行最精炼的概括就是“新闻贵短” 。汉代的桓谭在他的《新论》中说:“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文心雕龙,或美众多而不见 要约。”显然他对“好浮华”、“美众多”并不提倡,崇尚的是“实核”和“要约”。梁代的刘勰在他的不朽大作《文心雕龙》中也说:“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从这 些话中不但能看出我们这个文章大国以简洁精炼为上的优良传统,似乎更能隔着遥远的时间距离与古人对话,共同探讨新闻写作的文本特征问题。新闻文体,就是一种“贵乎精要”, 以“辨洁为能”,以“明核为美”的文体。用现代语言进行最精炼的概括就是“新闻贵短”。
五、在写作中,你一定要让你的报道有思想和观点,这非常重要。无论你的采访和文字多么好,如果没有思想那肯定是失败的。
没有思想背景、只有堆砌事实,整篇报道显得茫然的报道,肯定不是好的报道。一个好的新闻报道是在有思考背景的、有透彻想法的前提下,通过新闻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故事要好看,但不是无聊猎奇,要传递一种精神和思考,让读者有所触动。
《家报》对一篇好的调查报道的要求是:流畅的文字、切合观众心思的切入点、尽量提供现场的努力、其他的使之区分于宣传性和过多商业性的媒体的东西的总和。在后半部分,它强调了思想性。《家报》顺应读者受众的时代需求,以思想性见长,它的很多新闻很有观点,也就打动了人心。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