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媒体记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7-08-14那可
那可
[摘 要]在当下,中国故事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媒体,调整自身的方向的“指南针”。本文围绕新闻媒体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中心,从新闻与故事的多重关系入手,分析故事性能保证新闻传播取得最好效果,并探讨了传统媒体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讲好故事的突破方向。
[关键词]讲故事;媒体;叙事
提起“中国故事”不得不说起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10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总书记的讲话在国内新闻界起到轰动效应,媒体从业者纷纷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新的业务精进方向。而要讲哪些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日常新闻报道与讲述中国故事如何对接等等话题更是引发无数热议。本文以记者日常的采写工作为切入点,浅析地方传统媒体记者在努力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改进提高新闻业务时进行的探索和思考。
一、故事与时效性不简单是“温故而知新”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对于新闻长期以来最权威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定义中对于时效性的重视不言而喻。这里再挖掘一下对比故事一词的涵义,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并“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带有寓意的事件。”推敲这两个词隐含的内涵不难发现,两者间其实都是讲述已经发生过的事,即便是最追求實效的新闻,除少数直播外,大多数正规的新闻报道仍属于“旧闻”。当前伴随着媒体技术爆炸时代的到来,新闻转播借助各种直播平台和手段,可以无限接近实时播放。在打破了时效性束缚的同时,新闻内容在吸引读者时,时效性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也变得日益微小。读者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过去的新闻,在提供信息满足受众求知欲方面功能显著。那么在今天,受众对新闻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是否生动有趣,新闻中的故事讲得精不精彩,成了影响新闻传播的最重要因素,时效性相对退而求其次。也就是说在市场理念下的新闻制作的受众导向明显,好的新闻不仅要在信息涵量上“温故而知新”,更要在“叙述”——也就是讲故事上做好文章。
二、故事与叙事性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那么为什么故事性的新闻更能赢得受众呢?前不久一位资深媒体人在传授经验时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讲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已经从信息相对单一和不足的时代,跨入信息爆炸时代了,但与此同时,真正有分量有深度的信息,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以移动端为例,这位媒体人每隔一定时间就要删除一些APP和各平台公众号,再添加一些新的代替品。于是他发现,新媒体间的更新换代出奇的快,左右这种更新换代的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加工能力,换言之能否持续讲出受众期待的故事,成了新媒体存活的“生命线”。大众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大众媒介具有麻醉功能,大众媒体易混淆“现实环境”于“虚拟环境”即媒体环境,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而媒介往往只能带来部分现实,人们对社会事务的关心变得表面化,新闻成了“消费快餐”。
那么对于一个传统媒体记者来说,该如何应对这种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工作所期盼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他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可以给从业者最大的启示。那就是中国新闻战线上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改变新闻的刻板面孔,要以叙事为核心,通过讲好故事将媒体的传播功能最大化。
三、故事与时代性打通个体与时代的关联
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从业者,从新闻采写到稿件呈现,常常转化为一种标准的程序性工作,只要稿件刊登,记者的工作就算完成。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光把稿子呈现给读者,远不是新闻报道的结束。只有让所写的新闻让受众记住、认可甚至可以指导受众的思考和行为,才可以说完成了新闻传播的全部环节。
在当今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身兼多职,一方面要及时做好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解读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把握时代脉搏做好做足舆论引导工作,因此扩大宣传效果具备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去寻找好故事的线索呢?答案其实就在生活之中,过去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可谓是中国故事的滥觞。中国就像厚厚的书,只有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才能阅读和触摸书中的内容,才能找到每个个体与时代的关联性,进而用易于让人接受的报道方式呈现故事,减少程式化的话语表述,增加打动人心的细节,增加人物的分量,使故事生动,让报道有力。
参考文献:
[1]常亚.《漫谈新闻写作和讲故事的关系》.
[2]苟德培.《新闻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3]陈泽国.关于“媒介”的再思考——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4]白帆.《广电媒体这样讲好中国故事》.
(编辑/穆杨)